4.嘧啶核苷酸的补救合成途径:利用体内游离的嘧啶或尿嘧啶核苷,经过简单的反应过程,合成嘧啶核苷酸,称为补救合成途径。 五.名词解释
1.限速酶:指整条代谢通路中。催化反应速度最慢的酶,它不但可影响整条代谢途径的总速度,还可改变代谢方向,是代谢途径的关键酶,常受到变构调节和/或化学修饰调节。
2.变构酶(Allosteric enzyme):指代谢途径中受到变构调节的酶,酶分子中含与底物结合起催化作用的催化亚基(部位)和与变构效应剂结合起调节作用的调节亚基(部位)。
3.变构调节(Allosteric regulation):某些物质能以非共价键形式与酶活性中心以外特定部位结合,使酶蛋白分子构象发生改变,从而改变酶的活性。
4.蛋白激酶(Protein kinase):细胞内由ATP提供磷酸基及能量,催化酶蛋白或其它蛋白质分子中丝氨酸,苏氨酸或酪氨酸羟基磷酸化的酶,包括蛋白激酶A、K等。
5.酶的化学修饰:某些酶分子上的一些基团,受其它酶的催化发生共价化学变化,从而导致酶活性的变化。 6.泛素(Ubiquitin):是一种广泛存在于真核细胞胞浆中,高度保守的蛋白质,能与待降解蛋白结合,促进蛋白的降解。
7.激素反应元件(HRE):能与激素-受体复合物二聚体结合的DNA特定序列,结合后可调节(促进或抑制)相邻基因的转录,进而调节该基因编码蛋白的合成。
8.激素受体:细胞膜上或细胞内能特异识别和结合配体(激素、药物等),并将信息传给细胞内信息转换系统,从而启动各种特异生物效应的特殊蛋白质分子。
9.膜受体激素:指蛋白、多肽及儿茶酚胺等水溶性的激素,因其不能透过细胞质膜,这类激素需与膜受体结合后,才能将信息传到细胞内,产生各种生物效应。
10.物质代谢:机体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不断摄入O2及营养物质,在细胞内进行中间代谢,同时不断排出CO2及代谢废物,这种机体和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的物质交换即物质代谢 五. 名词解释
1.基因:基因是为生物活性产物编码的DNA功能片段,这些产物主要是蛋白质或是各种RNA。 2.中心法则:遗传信息从DNA向RNA,再向蛋白质传递的规律。
3.半保留复制:亲代双链DNA以每条链为模板,按碱基配对原则各合成一条互补链,这样一条亲代DNA双螺旋,形成两条完全相同的子代DNA螺旋,子代DNA分子中都有一条合成的“新”链和一条来自亲代的旧链,称为半保留复制。
4.领头链:在DNA复制过程中,以亲代链(3’→ 5’为模板时,子代链的合成 (5’→ 3’)是连续的.这条能连续合成的链称领头链。
5.冈崎片段:在DNA复制过程中,以亲代链(5’→ 3’)为模板时,子代链的合成不能以3’→ 5’方向进行,而是按5’→ 3’方向合成出许多小片段,因为是冈崎等人研究发现,因此称冈崎片段。 6.半不连续复制:在DNA复制过程中,一条链的合成是连续的,另一条链的合成是不连续的,所以叫做半不连续复制。
7. 复制叉:复制中的DNA分子,末复制的部分是亲代双螺旋,而复制好的部分是分开的,由两个子代双螺旋组成,复制正在进行的部分呈丫状叫做复制叉。 8. 逆转录:以RNA为模板合成DNA的过程。
9.突变指个别dNMP残基以至片段DNA在构成、复制或表型功能的异常变化,也称为DNA损伤。 10.切除修复:在一系列酶的作用下,将DNA分子中受损伤部分切除,以互补链为模板,合成出空缺的部分,使DNA恢复正常结构的过程。 五. 名词解释
1.转录:由依赖于DNA的RNA聚合酶催化,以DNA的一条链的一定区段为模板,按照碱基配对原则,合成一条与DNA链互补的RNA链的过程。
2.不对称转录:一是指双链DNA只有一股单链用作转录模板;二是同一单链上可以交错出现模板链或编码
5
链。
3.模板链:转录过程中用作模板的这条DNA链,称模板链。
4.启动子:DNA链上能指示RNA转录起始的DNA序列称启动子,是RNA聚合酶结合模板DNA的部位。 5.断裂基因:真核生物的结构基因由若干个编码区和非编码区互相间隔开但又连续镶嵌而成,去除非编码区再连接后,可翻译出由连续氨基酸组成的完整蛋白质,这些基因称为断裂基因。
6.内含子:真核生物基因中,不为蛋白质编码的、在mRNA加工过程中消失的DNA序列,称内含子。 7.外显子:真核生物基因中,在mRNA上出现并代表蛋白质的DNA序列,叫外显子。
8.剪接体:是由snRNP和hnRNA形成的复合体,可对hnRNA起剪接的作用,去除内含子,连接外显子。 9.核酶:有催化作用的核酸称为核酶。 五. 名词解释
1.翻译:以mRNA为模板,氨酰-tRNA为原料直接供体,在多种蛋白质因子和酶的参与下,在核糖体上将mRNA分子上的核苷酸顺序表达为有特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的过程。
2.密码子:mRNA中碱基顺序与蛋白质中氨基酸顺序的对应关系是通过密码实现的, mRNA中每三个相邻的碱基决定一个氨基酸,这三个相邻的碱基称为一个密码子。
3.密码的连续性:编码蛋白质氨基酸序列的密码子在阅读时为连续阅读,密码间无间断也无交叉。 4.mRNA编辑:某些生物基因后存在一种对mRNA外显子加工过程,可通过特定碱基的插入、缺失或置换,导致mRNA的移码、错义突变或提前终止。造成mRNA与其DNA模板序列之间不匹配,使同一mRNA前体翻译出序列、功能不同的蛋白质。
5.密码的简并性:某些氨基酸具有两个以上密码子的现象称为密码的简并性。
6.反密码子:指tRNA反密码子环中的三个核苷酸的序列,在蛋白质合成过程中通过碱基配对,识别并结合到mRNA的特殊密码上。
7.多核蛋白体:mRNA同时与若干个核蛋白体结合形成的念珠状结构,称为多核蛋白体。
8.核蛋白体结合序列(S-D序列):原核生物mRNA起始密码前,普遍存在有AGGA序列,可与核蛋白体小亚基16SrRNA 3’末端序列互补,称为核蛋白体结合序列。
9.核蛋白体循环:肽链延长是在核蛋白体上连续性循环进行,每次循环可分为进位、成肽、转位三步,每次循环肽链增加一个氨基酸,此过程称为核蛋白体循环。
10.蛋白质的靶向输送:蛋白质合成后经过复杂机制,定向输送到最终发挥生物功能的目标地点,这一过程称为蛋白质的靶向输送。
11.信号肽:是未成熟分泌性蛋白质中可被细胞转运系统识别的特征性氨基酸序列。有碱性N-末端区、疏水核心区及加工区三个区段。 五.名词解释
1.操纵子:原核生物绝大多数基因按功能相关性成簇地串联、密集于染色体上,共同组成的转录单位。 2.增强子:远离转录起始点(1~30kb)、决定基因的时间、空间特异性表达、增强启动子转录活性的DNA序列,其发挥作用的方式通常与方向、距离无关。
3.管家基因:某些基因产物对生命全过程都是必需的或必不可少的。这类基因在一个生物个体的几乎所有细胞中持续表达,通常被称为管家基因。
4.基本的(组成性)基因表达:某些基因产物对生命全过程都是必需的或必不可少的。这类基因在一个生物个体的几乎所有细胞中持续表达,通常被称为管家基因。管家基因较少受环境因素影响,而是在个体各个生长阶段的大多数、或几乎全部组织中持续表达,或变化很小。区别于其它基因,这类基因表达被视为基本的、或组成性基因表达。
5.顺式作用元件(cis-acting element):是指可影响自身基因表达活性的真核DNA序列。根据顺式作用元件在基因中的位置、转录激活作用的性质及发挥作用的方式,可将真核基因的顺式作用元件分为启动子、增强子及沉默子等。
6.反式作用因子(trans-acting factor):大多数真核转录调节因子由某一基因表达后,通过与特异的顺
6
式作用元件相互作用(DNA-蛋白质相互作用)反式激活另一基因的转录,故称反式作用蛋白或反式作用因子。
7.启动子(真核基因)或启动序列(原核基因)(promoter):原核基因启动序列与真核基因启动子都是RNA聚合酶结合位点周围的一组转录控制组件,包括至少一个转录起始点。在真核基因中增强子和启动子常交错覆盖或连续。有时,对结构密切联系而无法区分的启动子、增强子样结构统称启动子。 8.基因表达的时空性:即时间、空间特异性。噬菌体、病毒或细菌侵入宿主后,呈现一定的感染阶段。随感染或生长阶段发展,某一特定基因的表达严格按特定的时间顺序发生,这就是基因表达的时间特异性。在多细胞生物,基因表达的时间特异性表现为与分化、发育阶段一致的时间性。因此,多细胞生物基因表达的时间特异性又称阶段特异性。
在多细胞生物个体某一发育、生长阶段,同一基因产物在不同的组织器官表达多少是不一样的;在同一生长阶段,不同的基因表达产物在不同的组织、器官分布也不完全相同。在个体生长全过程,某种基因产物在个体按不同组织空间顺序出现,这就是基因表达的空间特异性。基因表达伴随时间或阶段顺序所表现出的这种空间分布差异,实际上是由细胞在器官的分布决定的,因此基因表达空间特异性又称细胞特异性会组织特异性。
9.锌指结构:为蛋白质分子中的一种模序结构,往往以β2α或βLβ等形式存在,由多个二级结构共同组成。其中肽链上2个半胱氨酸、2个组氨酸残基通过配位键与1个锌离子结合,使该肽段折叠成手指状而得名锌指结构。锌指结构往往出现在锌指蛋白中,起转录调控作用。
10.基因表达:就是基因转录及翻译的过程。在一定调节机制控制下,大多数基因经历基因激活、转录及翻译等过程,产生具有特异生物学功能的蛋白质分子,赋予细胞或个体一定的功能或形态表型。但并非所有基因表达过程都产生蛋白质。RRNA、tRNA编码基因转录产生RNA的过程也属于基因表达。 五. 名词解释
1. 接合作用:细胞或细菌通菌毛相互接触时,质粒DNA从一个细胞转移至另一个细胞。这种DNA的转移方式称为接合作用
2. 转化作用:自动获取或人为地使外源DNA进入宿主细胞,并使宿主细胞获得新的遗传表型的过程。 3. DNA克隆:应用酶学的方法,将外源DNA与载体相连,继而导入宿主细胞,筛选出含有目的DNA的转化子再进行扩增,获得大量同一DNA分子的过程。
4. 基因工程:在分子水平上,按照人们的设计对基因进行人工操作,使基因得以改造.扩增和表达的一系列技术。
5. 克隆:通过无性繁殖产生的与亲代遗传性状相同的子代群体。
6.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识别DNA的特异序列,并在识别位点内或周围切割双链DNA的一类核酸内切酶。 7. cDNA文库:以mRNA为模板,经逆转录酶催化,在体外逆转录成cDNA,与适当的载体连接后导入受体菌,则每个细菌含有一段能繁殖扩增的cDNA,这种包含细胞全部mRNA信息cDNA克隆的集合称为cDNA文库。 8. 质粒:存在于细菌染色体外,能自主复制的小型环状双链DNA分子。小质粒只有2-3kb,大的有数百kb。 9. 标志补救:是一种直接筛选法。若克隆基因能够在宿主细胞内表达,且表达产物能与宿主的营养缺陷互补,那么就可以用营养突变菌株进 行筛选,这种筛选方式称为标志补救,
10. 基因诊断:利用分子生物学及分子遗传学的技术和原理,在分子水平上分析.鉴定遗传性疾病所涉及的基因突变。
11. 基因治疗:向有功能缺陷的细胞导入具有相应功能的外源基因,以纠正或补偿该基因缺陷,包括体细胞基因治疗和性细胞基因治疗。 五.名词解释
1.细胞间信息物质:指由细胞分泌的调节靶细胞生命活动的化学物质 2.细胞内信息物质:指在细胞内传递细胞调控信号的化学物质
3.第二信使:指在细胞内传递信息的小分子化合物如DAG,IP3,cAMP等
4.受体(Receptor):是细胞膜上或细胞内能识别生物活性分子并与之结合的成分,它能把识别和接受的
7
信号正确无误地放大并传递入细胞内部,进而引起生物学效应。
5.受体下调(down regulation):受体的数目和(或)对配体的结合能力降低与失敏
6.HRE:激素反应元件,激素与胞内受体结合为激素-受体复合物,进入核内与DNA的特定部位结合,这个DNA的特定部位就是HRE
7.第三信使:负责细胞核内外信息传递的物质 五.名词解释
1.未结合胆红素: 在网状内皮系统中血红蛋白分解产生的胆红素在血浆中主要与清蛋白结合而运输,这部分水溶性低、易透过细胞膜的胆红素称为未结合胆红素或称游离胆红素。
2.结合胆红素 胆红素在肝微粒体中与葡糖醛酸结合生成的葡糖醛酸胆红素称为结合胆红素,它水溶性大,易从尿中排出。
3.生物转化作用(Biotransformation): 人体内存在一些非营养物质(药物. 毒物. 染料. 添加剂,以及肠管内细菌的腐败产物),它们既不能构成细胞的结构成分,又不能氧化供能,其中一些对人体有一定的生物学效应或毒性作用,机体在排出这些物质以前将其进行各种代谢转变(氧化. 还原. 水解和结合反应),这一过程称为肝的生物转化作用。
4.初级胆汁酸(Primary bile acids):初级胆汁酸是胆固醇在肝细胞内转化生成的胆汁酸,包括胆酸和鹅脱氧胆酸及其与甘氨酸和牛磺酸的结合产物。
5.次级胆汁酸(Secondary bile acids):由初级胆汁酸在肠道中经细菌作用氧化生成的胆汁酸,包括脱氧胆酸和石胆酸及其与甘氨酸和牛磺酸的结合产物。
6.胆素 随胆汁分泌到肠管中的结合胆红素在细菌的作用下转变成中胆素原. 粪胆素原和 d- 尿胆素原。这些物质在肠道下段接触空气分别被氧化为相应的 1- 尿胆素. 粪胆素和 d- 尿胆素。后三者合称胆素。 7.胆素原: 经肝转化生成的葡糖醛酸胆红素随胆汁进入肠道,在肠菌的作用下大部分脱去葡糖醛酸基,并被逐步还原生成中胆素原. 粪胆素原和 d- 尿胆素原。这些物质统称为胆素原。
8.胆素原的肠肝循环: 生理情况下,肠中产生的胆素原约有 10 % ~20 %重吸收,经门静脉入肝,其中大部分又以原形随胆汁再次排人肠道,此过程称为胆素原的肠肝循环。
9.胆汁酸的肠肝循环: 在肝细胞合成的初级胆汁酸,随胆汁进人肠道,转变为次级胆汁酸。肠道中约 95 %胆汁酸经门静脉被重吸收入肝,并同新合成的胆汁酸一起再次被排入肠道,此循环过程称胆汁酸的肠肝循环。
10.黄疸: 胆红素为金黄色物质,大量的胆红素扩散进人组织,可造成组织黄染,这一体症称为黄疸。根据胆红素生成的原因可将黄疸分为三种类型。即溶血性黄疸. 肝细胞性黄疸和阻塞性黄疸。 五.名词解释
1.维生素:是机体维持正常功能所必需,但在体内不能合成,或合成量很少,必须由食物供给的一组小分子有机化合物。
2.微量元素:每人每日的需要量在100mg以下的元素。
3.脂溶性维生素:是一类不溶于水、而溶与有机溶剂的维生素,在食物中与脂类共存。 4.水溶性维生素:是一类易溶于水、在体内不易储存,已从尿中排出的维 五. 名词解释
1.DNA印渍技术(Southern blotting):是将基因组DNA经限制性内切酶消化后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再利用毛细作用将胶中的DNA分子转移到NC膜上进行杂交反应的技术。主要用于基因组DNA的分析。 2.探针:用同位素、生物素或荧光染料标记DNA分子的末端或全链的一段已知序列的多聚核苷酸称为探针,可用于检测已固定在膜上的DNA或RNA片段的同源序列。蛋白质的检测常用抗体作为探针。
3.基因芯片:是指采用原位合成或显微打印手段,将数以万计的DNA探针固化于支持物表面上,产生二维DNA探针阵列,然后与标记的样品进行杂交,通过检测杂交信号来实现对生物样品快速、并行、高效地检测或医学诊断。 五. 名词解释
8
1. 体液: 体内的水分及融解于其中的无机盐及有机物的总称。 2. 高血钾:血浆中钾离子的浓度高于5.5mmol/L。
3. 微量元素:组成人体的元素中凡含量占人体总重量的万分之一以下,每天需要量在100mg以下者称微量元素。 五.名词解释
1. 酸碱平衡:机体通过一系列的调节作用,将多余的酸性或碱性物质排出体外,使体液PH维持在相对恒定的范围之内,这一过程称之为酸碱平衡。
2. 尿液的酸化:尿液中Na2 HPO4/Na H2 PO4 的比值降低,Na H2 PO4排出增多,尿液PH降低,这一过程叫做尿液的酸化。
3. 二氧化碳分压:物理溶解于血浆中的CO2所产生的张力。
4. 二氧化碳结合力:25℃,PCO2=5.3Kpa时,每升血浆中以NaHCO3形式存在的CO2mmol数。 5. 实际碳酸氢盐:在隔绝空气的条件下,测的血浆中NaHCO3浓度。
6. 标准碳酸氢盐:在标准条件下(Hb的氧饱和度为100%,温度37℃,PCO2=5.3Kpa),测的血浆中NaHCO3浓度。
7. 碱过剩:在标准条件下(Hb的氧饱和度为100%,温度37℃,PCO2=5.3Kpa)分离的血浆用酸或碱滴定至PH=7.4时,所消耗的酸或碱的量。
8. 阴离子间隙:指未测定阴离子与未测定阳离子的差值, 可用([Na+]+[k+])-([Cl+]+ [HCO3ˉ])表示。
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