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提能限时练(四) 传记阅读(二)
(建议用时:30分钟)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2分)
真率自然的画笔人生
徐 锐
1898年丰子恺出生在浙江省崇德县。丰子恺9岁在云芝私塾求学的时候,按《芥子园画谱》勾描人物,被塾师发现,塾师遂令他画一幅孔子像以供同学朝夕礼拜,从此,丰子恺便有了“小画家”的名声。1914年秋,丰子恺考入浙江省第一师范学校。期间,在李叔同的指点与鼓励下,丰子恺一方面努力写生,一方面观摩西洋名画,学习绘画理论,画艺进步很快;而时任国文老师的夏丏尊则教导严厉,要求习作“不准讲空话,要老实写”,对丰子恺影响很大。
1919年丰子恺赴日学习绘画。留学期间,他与著名画家竹久梦二结下了不解之缘。从竹久梦二那里,他得到了更多漫画的灵感,将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和自己对个体生命与艺术的感受融会其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漫画风格。
回国后,迫于生计的丰子恺在春晖中学授课讲学,并开始了漫画创作。好友朱自清把其中一幅拿去,刊登在文艺刊物《我们的七月》上。此后,丰子恺在《文学周刊》上多次发表作品,并冠以“漫画”的标题,于是中国才开始有了“漫画”这个名称。
丰子恺尤其喜欢画儿童漫画。丰子恺认为,儿童是最能保全人的本性的,他们彻底的真实,纯洁而不虚饰。他的儿童画往往从日常生活中捕捉童趣,显示出一个漫画家对童心的珍视和呵护。
丰子恺也是一位大胆创新的艺术家。他的作品题的是古诗词句,画的却往往是现代的人物,他称之为“古诗新画”。“古诗新画”是对传统山水画的创新,意在捕捉现代生活中的古诗意趣,其“取材少而精,立意深而长”的创作原则使之具有鲜明的写意性。
为祝贺弘一法师50岁生日,丰子恺与法师合作,创作了《护生画集》。丰子恺作画,精通佛法的弘一法师撰文,珠联璧合。这套画集不仅融入了师恩和情谊,也融入了丰子恺一生所倡导的“和平、仁爱、悲悯”。丰子恺从小就受到祖父母不杀生的影响,认为杀生是一件残忍的事,出于这种心情,他以画为径,劝人戒杀、放生。丰子恺强调,“护生”就是为了“护心”——这也是画护生画的真正目的。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当时丰子恺已近40岁。国难当头之际,丰子恺、叶浅予等漫画家以自己的方式组成了一支特殊的抗战队伍——“救亡漫画宣传队”,去当时的抗日中心城市武汉,用画笔作枪,展开了一系列抗日救国的文化运动。1938年5月,漫画家们将大量的抗战题材作品运上了两架开往日本的飞机。两架飞机飞抵日本本土后进行投掷,各种反战宣传物品就像一枚枚真正的炸弹,深深地震撼了那些有良知的日本人民的心,强烈地动摇了日军的后方阵地。丰子恺由此深感漫画抗战的力量,写下了《漫画是笔杆抗战的先锋》一
文,发出“最后的胜利已经在望了,全国漫画家齐冲锋”的号召。
除了声名远播的漫画作品,丰子恺的散文也备受读者的关注和肯定。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文坛,他的以“闲适”为特征的随笔散文蔚为风行。丰子恺的首部散文《缘缘堂随笔集》里的文章写的多是些平凡生活中的琐事,表达出作者的人生哲学,读起来轻松自在,毫无牵强做作之感,却足以引人深思。他的散文带有淡淡的“禅味”,在现代文学史上是一个独特的存在。
丰子恺散文的禅味不仅是参禅顿悟,还有对人生、现实深切至诚的关怀。他始终关怀着人间苦难,戒惧罪恶,对生命充满爱惜,从不放弃用爱与美来拯救世道人心的努力。丰子恺以佛家的慈悲和他与生俱来的悲悯情怀关爱这个世界,他的文章始终充溢着一种人性的光辉。
丰子恺不是一个形式上的佛教徒,他始终以清醒的头脑关注社会人生,不屑于与那些自以为信佛就可免灾的人为伍,入佛道却不为佛道淹没。与其说丰子恺信佛,倒不如说是佛家给了他一种思维方法,为他营建了一个乱世中的心灵栖息地。
热衷于现世又不被生活磨难所击垮,丰子恺颇有苏轼的随意与旷达,也有海明威那般的“硬汉”风度。丰子恺是一个传统的中国文人,但他创作与生活中体现出来的人生态度不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选自《传记文学》2012年第6期,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我认为,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层: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物质生活就是衣食,精神生活就是艺术文化,灵魂生活就是宗教。(丰子恺《我与弘一法师》)
②听说丰子恺先生的《缘缘堂随笔集》又将出版,而且听说那里面还收有好多篇从未发表过的文章。据丰一吟同志说,丰先生白天坐“牛棚”,挨批斗,这些文章是丰先生在清晨灯光下悄悄地写出来的。丰先生本来是一位慈祥恺悌的君子,可是他这种韧性的战斗,就不是我们一般人所能及,更不必拿那些随风而倒的小丈夫来对比了。(林放《丰子恺先生一事》)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
A.丰子恺的绘画和散文这两类作品有相似之处,十分重视从日常生活中取材,作品的思想充满着人性的关怀,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B.丰子恺在云芝私塾求学的时候,受到塾师的鼓励画了一幅孔子像,因此对绘画产生了兴趣,并从此走上了专业创作之路。
C.丰子恺的漫画受李叔同、竹久梦二等人的影响,融合了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和对个体生命与艺术的感受,呈现出质朴清新的风格。
D.丰子恺继承了中国艺术传统,学习了西洋绘画理论,他的艺术创作体现出来的人生态度不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B [B项,“因此”前后的内容因果关系不成立,也不是“从此走上了专业创作之路”。]
2.丰子恺在绘画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概括成就,可以把谈到传主相关成就的语段找到,然后用最精练的语句写出来即可。原文写绘画成就的句子有:“从竹久梦二那里,他得到了更多漫画的灵感,将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和自己对个体生命与艺术的感受融会其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漫画风格”“丰子恺也是一位大胆创新的艺术家。他的作品题的是古诗词句,画的却往往是现代的人物,他称之为‘古诗新画’”“丰子恺在《文学周刊》上多次发表作品,并冠以‘漫画’的标题,于是中国才开始有了‘漫画’这个名称”“丰子恺与法师合作,创作了《护生画集》……也融入了丰子恺一生所倡导的‘和平、仁爱、悲悯’……他以画为径,劝人戒杀、放生。丰子恺强调,‘护生’就是为了‘护心’——这也是画护生画的真正目的”。据此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即可。
【答案】 ①将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和自己对个体生命与艺术的感受融会其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漫画风格。(或:创作“古诗新画”,革新传统山水画,捕捉现代生活中的古诗意趣。)②在中国首创“漫画”的名称。③把和平、仁爱、悲悯的思想融入画作中,创作《护生画集》。
3.丰子恺认为人的生活可以分作物质、精神和灵魂三个层次,他个人的生活就体现了这三个层次,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相关材料如“回国后,迫于生计的丰子恺在春晖中学授课讲学,并开始了漫画创作”,“迫于生计”是从物质层面说的。课余学习绘画等,这是精神追求。从“丰子恺一生所倡导的‘和平、仁爱、悲悯’。丰子恺从小就受到祖父母不杀生的影响,认为杀生是一件残忍的事,出于这种心情,他以画为径,劝人戒杀、放生。丰子恺强调,‘护生’就是为了‘护心’——这也是画护生画的真正目的”等可看出追求“护生”,即灵魂层面。同时注意相关链接中的“物质生活就是衣食,精神生活就是艺术文化,灵魂生活就是宗教”。
【答案】 ①从日本回国后,丰子恺迫于生计,在春晖中学授课讲学,是为了满足衣食(物质生活)的需求。②丰子恺在教书之余专注漫画创作,创新绘画艺术,这是艺术文化(精神生活)的追求。③丰子恺多年学佛,以戒杀、护生、善行为题材创作《护生画集》,倡导“和平、仁爱、悲悯”,这是追求灵魂生活(宗教信仰)的体现。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12分)
陈逸松,不该被遗忘的台湾先贤
孙立极
1907年生于台湾宜兰的陈逸松,日据时期当选过台北市议员;台湾光复后,曾任考试院委员、中央银行常务理事;1973年,毅然跨越海峡,到大陆担任全国人大常委……看似不可思议的经历,记录了台湾一代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
陈逸松13岁留学日本,1931年毕业于东京大学法学部。一方面,陈逸松从饮食习惯到思想文化都受日本影响;另一方面,他处处受到差别歧视,从小就觉悟到自己是殖民统治下的汉民族。在东京大学时,他拒绝参加台湾留学生团体“台湾新民会”,认为“新民”等同依附殖民者,“我们是中国人,不能沦为日本新国民啊!”回到台湾,正值日本推动皇民化运动,他坚持不改日本名,“一天到晚都有人来动员我父亲,他躲来躲去不愿改。”陈逸松的女儿陈雪梨介绍。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告投降。听到消息时,陈逸松正与好友古井闲聊,“古井泡了一盅好茶,两人对视,感慨万千。”陈逸松说,“仿佛从黑夜到了天亮。今后终于可以平等做人了!”
那段时间,陈逸松兴奋而繁忙。他受命组建“三民主义青年团台湾区团部”,协助维护日本撤退、国民政府接收之间70多天过渡期的社会秩序。1946年,他和苏新等好友成立了台湾政治经济研究会,创办了台湾光复后第一份白话文杂志《政经报》。当年9月,他还参加了“台湾光复致敬团”到南京,并前往陕西祭拜黄陵。陈逸松晚年自述:“民族感情和国族认同,像我一生的航海图,在政治的波涛中指引前进。”
1947年,台湾发生“二二八事件”,陈逸松因担任“事件处理委员会”主席,遭当局通缉,经同乡帮助而幸免于难。此后,陈逸松虽担任考试院委员、中央银行常务理事,但因经常直言批评,均只担任一届。1971年,陈逸松遭保密局逮捕,指其涉嫌一桩爆炸案。后查无证据,保密局在舆论压力下释放了他。陈逸松灰心失望,决定离台赴美。途经日本时,一位侨领告诉他,中国大陆不了解台湾实际情况,邀他写份建议书。这封信转交到周恩来总理手中。周总理请人带话,邀他访问大陆。
陈逸松很动心,但那是台湾白色恐怖的年代,“我深知这个决定将面临极大的风险,首先在台湾方面,我可能永远无法回去了,而且将丧失一生的财产和地位,还有可能引起朋友的误解。”
1973年4月,陈逸松还是毅然回到北京。“他说话很‘白目(傻)’。”陈雪梨笑说。见到周总理,陈逸松直率地问:“你说的解放台湾是什么意思?”周总理回答:“就是让台湾人自己当家做主。”
原本计划访问6个月,但与周总理长谈,又在大陆各地走访后,他决定留下来,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此后10年,他参与宪法、刑法、刑事诉讼法等法律的修订。1983年,76岁高龄的他移居美国,仍担任了两届政协常委,继续向大陆提出关于修法及对台政策的建议。
因“叛逃”大陆,陈逸松被台湾当局列入黑名单,人们纷纷猜测他的动机,“有说我爱做官,有说我思想左倾”。陈逸松说,其实想法很简单,留在北京,“可以贡献于中国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的建设,造福十多亿中国人民,进而可以为台湾人民的和平幸福和解放尽一点力量。”
“大家都喊‘台湾人出头天’,我同意,但要出头天不是喊喊就有的。”“昧于国际现实自我催眠,对台湾人的幸福并没有什么好处”……陈逸松关于台湾前途的诤言,如今听来仍然不过时。可惜,在今日台湾,“一生大部分时间奔走于政治,为台湾人的尊严和幸福着想”的陈逸松,被选择性遗忘了。
陈雪梨说,“不要让台湾的记忆从蒋渭水一步跳到李登辉。父亲那一代的努力不能泯灭。现在是时候把历史补白,让我们年轻人有一个完整的记忆。台湾要往前走,一定要知道之前发生了什么。”
(摘自《人民日报》2015年12月10日,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陈逸松是日本殖民时期的第二代台湾人,这一代台湾知识分子恰好遇上全球性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以及左翼社会主义运动的高潮期,受其影响,一方面痛恨殖民地歧视统治,一方面怀抱左翼理想,而且在他们的青年时期迎来了日本殖民终结、台湾光复、中华民国政府迁台的时代巨变。(摘自曾健民《陈逸松回忆录》)
②陈老着重谈到他几次见到周总理,向周总理详述台湾人民的处境、心结。当时周总理虽然日理万机,又重病在身,但他对来自台湾的人们总是热情洋溢,有时甚至彻夜长谈。
陈老谈起他之前返乡所见到的一些令人忧心的事情,主要指台湾一些人在篡改台湾历史。他同时也给了我一本他回忆录的上集。至于下集,陈老说他向来主张台湾出路在于统一,这是他人生经历的总结,此点必须反映在他的回忆录下集中,下集的材料收集包括录音已完成。(摘自吴国祯《怀念陈逸松先生》)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
A.在留学日本期间,陈逸松虽然各方面都受到日本影响,但因为处处受到差别歧视,所以拒绝参加台湾留学生团体“台湾新民会”。
B.在白色恐怖年代,即使面临极大风险,陈逸松依然不顾自身荣辱访问大陆,他与周总理的直率会话体现他为台湾谋和平幸福心切。
C.台湾光复后,陈逸松担任了一系列政府职务,但由于经常直言批评政事,得罪了当局,致使其遭当局逮捕,他最终决定离台赴美。
D.关于台湾的前途,陈逸松认为台湾的出路在于统一,每个台湾人都应该要发出“台湾人出头天”的呼声,这体现了他的政治远见。
E.陈逸松一生起起伏伏,但他都站在台湾人民立场,倾毕生之力,为台湾的解放和幸福无私奉献,体现了一代知识分子的高风亮节。
BE [A项,文章第二段中虽提及陈逸松从饮食习惯到思想文化都受日本影响,但不等于他各方面都受日本影响,下文他拒改日本名就是明证。此外,他拒绝参加“新民会”的原因是他对汉民族的感情和认同,而不是受差别歧视。差别歧视是让他从小觉悟到自己的国族身份。C项,陈逸松直言批评是他在担任考试院委员、中央银行常务理事期间的表现,其结果是他的任期只有一届。遭逮捕的原因,文中并无明示,但推测其政治生涯波涛起伏可能与仗义执言有关。D项,陈逸松并没有认为每个台湾人都应该要发出“台湾人出头天”的呼声,原文是“大家都喊‘台湾人出头天’,我同意,但要出头天不是喊喊就有的”。]
5.陈逸松“为台湾人的尊严和幸福”作出了哪些贡献?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关于陈逸松的事情,全文共写了五件事:留学日本维护民族尊严之事,日本投降后对台湾社会、文化的管理,台湾白色恐怖时代遭受打压、访问大陆、担忧台湾前途之事。从这些事情中,可分析出陈逸松为台湾人的尊严和幸福所作的贡献。
【答案】 ①他受命组建“三民主义青年团台湾区团部”,协助维护日本撤退、国民政府接收之间70多天过渡期的社会秩序。②成立台湾政治经济研究会,创办了台湾光复后第一份白话文杂志《政经报》。③亲赴大陆,让大陆更了解台湾,为大陆制定对台政策提供建议。④担忧现在的台湾人篡改历史,出版回忆录,记录台湾一代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完整地呈现一段历史。(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6.陈逸松是“不该被遗忘的台湾先贤”,他为后人铭记的高尚品格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由第2至4段,陈逸松拒绝参加台湾留学生团体“台湾新民会”、日本投降后他觉得可平等做人,可得出陈逸松高尚的民族气节和对祖国的热爱。从他到南京,并前往陕西祭拜黄陵以及陈逸松晚年自述的内容,可看出他自觉维护祖国的统一。从第6段“我深知这个决定将面临极大的风险,首先在台湾方面,我可能永远无法回去了,而且将丧失一生的财产和地位,还有可能引起朋友的误解”可看出陈逸松顾全大局,不计较个人安危的品质。从第7段陈逸松和周总理直接的一问一答,可看出他的真诚坦率。由第10段可得出陈逸松重实干,不空喊口号,不依靠他人的精神品格。
【答案】 ①热爱祖国,维护祖国统一。认为台湾的出路在于统一,是两岸关系的先行者。②高尚的民族气节,在东京大学时,拒绝参加台湾留学生团体“台湾新民会”,认为中国人不能沦为日本新国民。③真诚坦率,面对周总理,直率地询问总理“解放台湾”的意思。④无私忘我,不顾个人安危,冒险访问大陆,探讨“解放台湾”等两岸问题。⑤重实干,认为台湾人民的幸福应重视实干,不能仅是喊口号或寄希望于国际社会。(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