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简答题答案要点(每题5分,共20分) 1、简述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①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联结、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贯通的性质,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分离、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的性质和趋势。
②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结的关系。同一性依赖于斗争性,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就没有斗争性。斗争是统一体内部的斗争,是同一之中的斗争,同一性是以差别、对立为前提的,是矛盾对立面的同一。因此,要在同一中把握对立,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反对在绝对对立或绝对同一中思维的形而上学。
③同一性和斗争性绝对相对的关系。同一性是相对的,具备了一定条件矛盾双方才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也因为一定的条件对立着的双方相互转化。斗争性是绝对的,在任何条件下都存在着斗争,而且斗争性能够打破具体条件的限制,具有任何条件下都要贯彻下去的趋势。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推动了事物的运动和发展。 2、简述假象也是本质的一种表现。
①本质与现象是对立统一关系。本质与现象对立的最突出的表现是存在假象。似乎假象与本质是绝对对立的,实际上假象与本质之间也有统一的方面。因为假象的产生是由本质决定的,是本质的一种歪曲的表现,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具有的。假象不是由于人们的主观原产生的错觉,而是容易引起人们错觉的一种客观现象。
②假象是事物本质的特殊表现。假象表现本质与真象有所不同,它是从反面表现本质的,是本质的歪曲的、颠倒的表现,是“本质的一个方面”。因此,有人制造假象以欺骗善良的人们。可见,揭露假象是认识的一项重要任务。
⑧通过现象认识本质是科学研究的基本任务,其中,既要总结、概括大量的反映本质的现象材料,又要揭露掩盖事物本质的假象,在某种意义上说,揭露假象对于认识事物的本质更为重要。
3、简述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
①个人意识是个人独特的社会经历和社会地位的反映,是个人社会实践的产物。群体意识是一定的人群所组成的社会共同体的意识,是这个共同体的历史和社会地位的反映,是群体社会实践的产物.
②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群体意识由个人意识体现,个人意识依赖于群体意识;正像不存在无个人的群体和脱离群体的个人一样,不存在脱离群体的个人意识和脱离个人意识的群体意识。
⑧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相互作用。个人意识是在群体意识的培养和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在素质高的群体里个人素质一般也较高,反之也一样。个人意识也影响和作用于群体意识,先进的个人意识可以促进群体意识的发展,落后的个人意识也会对群体意识的发展起滞缓甚至破坏的作用。
④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群体意识为个人所接受就转化为个人意识,每个人都是在一定的群体中成长的,因此这种转化是经常发生的;个人意识的某些内容一旦为社会群体所承认,就转化为群体意识,如马克思主义就成为了广大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群体意识. 4、简述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
①静止是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和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平衡的状态,有两种基本情况:第一,机械运动中特定事物之间没有发生位置移动,第二,事物处在量变阶段,没有发生根本性质的变化.
②承认相对静止是认识运动的条件。运动和静止是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的,绝对的运动存在于相对静止之中,并通过相对静止表现出来,绝对的运动只有用相对静止才能测量。
③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物质世界的多样性。绝对运动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源,相对静止则是物质分化的根本条件,是不同形态物质存在的根本条件,没有相对静止就没有世界的多样性。
④承认相对静止区别的前提。由于事物的相对静止才使得事物具有确定的形态和性质,人们才能把不同形态的物质及各种不同的物质特性区别开来,从而认识和利用不同性质的事物。
五、论述题答案要点(每题10分,共20分)
1、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我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①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矛盾统一体。在二者的关系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决定着生产关的性质和形式,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会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当生产力发展到新的更高水平,旧的生产关系容纳不下生产力的发展时,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⑨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合于生产力发展状况时,能够有力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就会阻碍甚至破坏生产力的发展。
③我国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建立,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在建国初期所建立的计划经济体制,曾对国家财政经济的统一,保证人民的基本生活和奠定工业化基础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这种经济体制暴露出种种弊端,已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了。
④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行了经济体制改革,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经过对十几年改革经验的总结,党的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经济体制。经济体制的改革也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发展的,改革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各种问题,这些问题也必须在进一步调整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即深化改革中解决,所以深化改革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⑤经济体制改革是我国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而经济体制的改革又大大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这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发展的具体的生动的体现。 2、真理发展规律和在实践中坚持真理、修正错误。
①真理和谬误是一对相互对立的范畴:真理不是谬误,也不包含谬误;谬误不是真理。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不能混淆真理和谬误的界限。同时,真理和谬误又是相互依存的,人们在认识过程中发生错误是不可避免的,真理与谬误相互比较而存在,没有谬误就无所谓真理,反之也是一样。
②真理和谬误又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在一定条件下,真理可以转化为谬误:真理是具体的,有其适用的范围,超出这个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真理是一个过程,
真理适用的条件变化了,真理也会变成谬误;真理是全面的,把它割断、片面地理解和应用就会转化为谬误。在一定条件下,谬误也会转化为真理:具体
真理超出了它的适用范围就变成了谬误,把它再回到原来的适用范围,谬误又会变成真理;发展条件的变化,也会使某些错误的判断变为真理性的意见;俗话说,“失败是成功之母”,谬误往往是正确的先导,纠正谬误就可以发现真理。真理和谬误的相互转化,为修正错误、坚持真理提供了客观依据。
③真理是在与谬误的斗争中发展起来的。可以说,真理和谬误是一对孪生姐妹,她们总是相伴而生,相随而行,人类认识的发展史就是一部真理与谬误斗争的历史。在科学或实践中提出某个新的观点、理论,开始往往不被人们所接受,反而被人们当做谬误而遭到反对和排斥,只是在坚持真理的人们不懈地斗争中,克服种种错误的见解和成见之后,才被人们普遍接受。在此之后,又会有更新的观点和理论出现,再经过斗争取得胜利。这是一个永不停息的发展过程。在这个坚持真理的斗争过程中,人们付出了很多的代价,甚至生命。克服谬误才能坚持和发展真理,这是真理发展的规律。
一、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32分)
1、舍弃掉经验事物的各种规定性,作为一切存在者的最终根据的纯粹的“存在”;
(2分)是一个外延最广大、内涵最稀薄的概念;(2分)特点是:自因的,(2分)保持自身不变的。(2分)
2、二者是人类实践活动两个相互并列的尺度;(2分)是人类活动过程中两个相互联系的因素:真理有助于发现价值、(2分)人能根据真理创造出价值,(2分)价值推动人们追求和发现真理。(2分)
3、科技对生产力其它要素的作用: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2分)创造更高效率的生产工具,(1分)开辟新的劳动对象,(1分)提高生产管理水平;(1分)对社会各领域的作用: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科技,(1分)科技对人的精神生活发生积极影响,(1分)科技深刻地影响着社会关系的改变。(1分) 4、实践就是主客体的相互作用、对象化和非对象化的统一。(2分)一方面人通过实践使自己的本质力量转化为对象物,成为对象的本质规定,即主体对象化或主体(3分)客体化;另一方面在实践中,客体从客观对象的存在形式变为主体的
内容和存在方式,转化为主体生命结构的因素和主体本质力量,即客体非对象化或客体主体化。(3分)
二、材料分析题(每小题14分,共28分)
1、物质和运动不可分,任何运动都必须以一定的物质实体为其主体、承担者。(7
分)认为运动的主体是精神,是“知”、“概念”、“心灵”,是唯心主义的观点。(7分)
2、体现了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2分):(1)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4分)(2)使矛盾双方互相利用、互相吸收、互相促进,(4分)(3)规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4分)。(要求联系材料做简要分析。)
三、论述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1)唯物史观从现实的人出发,在实践的基础上研究历史中的个人。(8分)
(2)运用这种方法得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论断,这一论断首先是关于人的本质而不是关于人性的全面规定;其次强调人的社会本质是具体的;再次包含着人的本质是不断变化的结论;最后,它只是提供了一个研究人的本质的一般方法论,而不是对“什么是人”的回答。(12分)
2、(1)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6分)(2)人与自然有对立的一面,但人又的生存和发展又依赖于自然;同时,人以自己的活动改变自然。人与自然在实践的基础上既分化又统一。(6分)(3)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有利于自然生态的平衡、健康发展,进而有利于人类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8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