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观潮》优秀教案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18 19:14:07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第一单元 单元教学总览

【教材分析】

1.单元主题:

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感受自然之美”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由《观潮》《走月亮》两篇精读课文和《现代诗二首》《繁星》两篇略读课文组成。《观潮》描写了被人们称为“天下奇观”的浙江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的景象;《走月亮》用优美的文字描述了“我”和阿妈一起走月亮,把我们带入了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美景中,同时让我们感受到了浓浓的亲情;《现代诗二首》中,《秋晚的江上》描绘出了一个江边秋天黄昏时的景象,《花牛哥》全诗写出了花牛的四种形态;《繁星》描写作者三次看繁星的经历和感受,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她对星空的观察和感知逐步深入精微。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学会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大自然中绮丽的自然风光和奇妙的自然现象,从而产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单元重点:

(1)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这是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旨在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根据语言描写想象画面,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之美。学习《观潮》一文,要鼓励学生在文中找出描写大潮壮丽景观的句子,反这复朗读,与画面相结合感悟大潮的雄伟壮观;学习《走月亮》一文,教学中鼓励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边读边引导学生透过文字想象画面,让学生在多种形式朗读的同时在脑海中呈现出一幅幅的情境,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再去读书,想想怎样读,才能读出画面的境界,读出画面的情感;学习《现代诗二首》时,引导学生感受晚秋的美和小花牛的可爱;充满童真、童趣的繁星表现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向往,通过写景抒发淡淡的离情,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了解景物引发的联想以及“我”由此产生的种种感受。

(2)向同学推荐一个好地方,写清楚推荐理由。本单元安排了习作《推荐一个好地方》,让学生掌握如何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景物描写,能够清楚明白地把这个地方的特点介绍给他人,要注意按一定的顺序写,写出自然景观的奇特之处。注意语言的连贯性和条理性。通过交流,感受身边的美景,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指导学生具体有序地写出自己推荐的地方和推荐理由。 【学情分析】

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应该具备一定的自学生字词的能力,生字词的教学应放手让学生自学,教师检查自学情况。在以前的学习中,学生也学过大量的写景文章,知道一些写景的常用方法,如移步换景法、定点观察法。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再通过本单元几篇写景

第 1 页 共 17 页

课文的学习,进一步掌握写景文章的学习方法及写作方法,引导学生感受语言之美,想象文中描绘的情景,感受大自然所富有的灵性、童真童趣。 【教法建议】

1.通过初读-研读-诵读的方法引导学生体会钱塘江大潮的景观之奇、之雄、之美。 2.结合图片,引导学生透过文字想象画面,让学生在轻声读、自由读的同时边读边想象。 3.通过品读感悟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赏析诗歌的能力和想象能力。

4.激发学生的习作乐趣。教学中指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选择身边的美景。结合课文提示对习作进行指导。讨论交流法引导学生表达习作。

5.引导学生关注和阅读篇章页,形成对单元的整体认识。 【课时安排】

分类 1.观潮 课文 口语交际 习作 语文园地 合计

1观潮(精读课文)

【教学目标】

1.认识“盐、屹”等12个生字,会写“潮、据”等15个字。理解“笼罩、人声鼎沸、水天相接、横贯”等词语。

2.正确读写“奇观、农历、据说、大堤、宽阔、笼罩、人山人海、闷雷、顿时、逐渐、形成、犹如、齐头并进、飞奔、山崩地裂、余波、依旧”等词语,摘抄描写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来之后的优美句子。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3—4自然段。

4.抓住重点词句,感受潮来时的奇特景象,领略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5.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周围事物,注意积累素材的习惯。 【教学重点】感受潮来时奇特壮观的景象,积累词语和优美的句子。

2.走月亮 3.现代诗二首 4.繁星 我们与环境 推荐一个好地方 交流平台 词句段运用 书写提示 日积月累 内容 课时 2 2 1 1 1 1 2 10 第 2 页 共 17 页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根据语言描写想象画面,感受钱塘江大潮的神奇、壮观。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本课12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重点) 2.朗读课文,能边读边想象课文描写的景观。 (重点) 3.初步感知文意,了解课文内容。(难点)

【教具准备】 配套小学课件 (课文朗读音视频、笔顺动态演示、互动认字) 【教学过程】 内 容 配套课件页码 一、导入新课 导入类型:古诗导入《望江台》。 教师口述:同学们,古代诗人王在晋曾经在《望江台》中写道:海阔天空浪若雷,钱塘潮水自天来。唐代大诗人刘禹锡也曾经写道: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这些诗句都使我们对钱塘江大潮产生了浓浓的兴趣,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随着作者的脚步去钱塘江观潮。(板书课题:1.观潮。 指导“潮”书写。读课题。) 你知道涨潮是什么样子的吗?你们见过钱塘江涨潮吗?请同学们看钱塘江大潮的图片,介绍一下你了解到的钱塘江大潮。 展示图片:你知道涨潮是什么样子的吗?你们见过钱塘江涨潮吗? 教师提示:浙江省杭州湾钱塘江口的涌潮,也叫“海宁潮”。 到过海边的人,都会看到这样的景象:有时候海水像野马,向岸边奔来;有时候海水又像逃兵,退到离岸很远的地方。海水这种有规律的涨落,叫做潮汐。 二、背景介绍 (1) (2) (3) 第 3 页 共 17 页

1.钱塘潮:

是浙江省杭州湾钱塘江口的涌潮,也叫“海宁潮”。每年农历8(4) 月18日在海宁市所见到的大潮最为壮观。因钱塘江口呈喇叭形,外宽 内窄,外深内浅,潮波传播时受到约束而形成。涌潮袭来时,潮头壁 立,波涛汹涌,十分壮观。

2.钱塘潮的形成:

(5)

到过海边的人,都会看到这样的景象:有时候海水像野马,向岸 边奔来;有时候海水又像逃兵,退到离岸很远的地方。海水这种有规 律的涨落,叫做潮汐。著名的钱塘江在每年农历八月十八这一天潮汐 最大。

3.钱塘潮为什么偏偏在八月十八最大呢?

潮汐是由月亮和太阳对地球表面海水的吸引力造成的。农历每月 的初一前后和十五前后,太阳、月亮和地球排列在一条直线上,太阳 和月亮的吸引力合在一起,吸引地球表面的海水,所以每月初一和十 五的潮汐比较大。特别是中秋节前后,是一年中地球离太阳最近的时 候,所以每年农历八月十五前后的秋潮是一年中最大的。

4.学生观看《资料袋》,进一步了解钱塘潮的形成。

三、初读感知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要求: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检查初读情况 (1)认读生字

练读词语,读生字,再组词。 ①出示带生字的新词,让学生认读。

盐官镇、屹立、昂首东望、顿时、人声鼎沸、沸腾、横贯、浩浩荡荡、山崩

(6-17) (7)(8)

地裂、霎时、余波、观潮、据说、据说、大堤、宽阔、笼罩、闷雷滚动、逐渐、(9-15) 形成、犹如

(重点指导生字:崩:在本课读“bēng”,避免读成“pēng”,注意是后鼻音的字;

堤:读“dī”,不要读成“tí”

第 4 页 共 17 页

沸:读“fèi”,不要读半边,读“fó”; 笼:在本课读“lǒng”,不能读成“lòng” 阔:三拼音节的字,不要把中间的介母丢掉了; 浩:不要只读半边,读成“gào”;) 昂:“昂”和“昴”是形近字,不要读成“mǎo”; ②你认为哪些词语易读错或难读,再反复读。 (2)理解词语 练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①水天相接 奇观、奇异、少见而又壮观景象。本课是指钱塘江大潮是世界上少见的壮观的景象。 横贯 水和天连接在一起。形容水域广阔。 (18) (16) 天下奇观 横躺着。原是表示人的动作的词语,课文里用来描述钱塘 江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样子,这里把钱塘江比作人。 横卧 “崩”是倒塌。“裂”是裂开。真正的“山崩地裂”多半发生在强烈地震的时候,用来形容很响时,便带有夸张的意味。 山崩地裂 横着通过去。课文里是说大潮滚滚而来,横着漫过整个江面。 ②浩浩荡荡 本课指远远看去,潮水像连着天地卷滚过来。形容声势大,(17) 来势猛。狂风在号叫,波浪在怒吼。形容风浪大,叫声响。 若隐若现 课文里是讲大潮滚滚而来,水势很大的样子。 人声鼎沸 若,好像,仿佛。隐:藏起来,看不见。现,表露在外面, 使人可以看见。本课指几座小山在云雾中一会儿看得见, 一会儿又看不清。 风号浪吼 形容许多人在一起大声讲话,声音喧闹,像开了锅一样。 (18) (3)指名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看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4.再读课文,理清顺序。 (1)自由朗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是按什么顺序写的?(课文按照“潮来之前” “潮来之时” “潮退之后”的时间顺序记叙的,重点描写了潮来之时潮水的壮观景象;从声音和样子两方面写出了潮水的宏伟气势。) (19) 第 5 页 共 17 页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观潮》优秀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0ofa6069l79nplx1m54t1j03v4ivcy00aon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