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C 二、中药有效成分的分离与精制 (一)根据物质溶解度差别进行分离 1.利用温度不同引起溶解度的改变进行分离 主要包括:结晶与重结晶。 结晶:将不是结晶状态的固体物质处理成结晶状态的操作。 重结晶:从不纯的结晶经过进一步精制处理得到较纯结晶的过程。 原理:要分离物质在热的溶剂中溶解达到饱和,冷却时由于溶解度的降低,溶液因过饱和而析出晶体。 结晶与重结晶操作 结晶用溶剂的选择: ①不与被结晶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②对被结晶成分热时溶解度大、冷时溶解度小; ③对杂质或冷热时都溶解(留在母液中),或冷热时都不溶解(过滤除去); ④溶剂沸点较低,易挥发除去; ⑤无毒或毒性较小,便于操作。 常用的重结晶溶剂:水、冰醋酸、甲醇、乙醇、丙酮、乙醚、三氯甲烷、苯、四氯化碳、石油醚和二硫化碳等。(单用或混用) 注意:用于重结晶溶剂用量需适当,用量太大会增加溶解,析出晶体量少;用量太小在热过滤时会提早析出结晶造成损失。一般可比需要量多加20%左右。 结晶纯度的判定方法: (1)结晶形态和色泽:一个纯的化合物一般都有一定的晶形和均匀的色泽。 (2)熔点和熔距:单一化合物一般都有一定的熔点和较小的熔距(1~2℃)。 (3)色谱法:单一化合物用两种以上溶剂系统或色谱条件进行检测,均显示单一的斑点。常用的有纸色谱、纸上电泳和薄层色谱。 (4)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纯的化合物显示单一的谱峰。 (5)其他方法:质谱、核磁共振等。 单峰表示纯化合物,双峰表示不纯的化合物。 2.利用两种以上不同溶剂的极性和溶解性差异进行分离 在溶液中加入另一种溶剂以改变混合物的极性,使一部分物质沉淀析出,从而实现分离。 水提醇沉法:在药材浓缩的水提液中加入数倍量的乙醇稀释。(沉淀除去多糖、蛋白质等水溶性杂质。) 醇提水沉法:在药材浓缩的水提液中加入数倍量的乙醇稀释。(沉淀除去树脂、叶绿素等水不溶性杂质。) 另:醇/醚法、醇/丙酮法。(可使皂苷沉淀析出,而脂溶性的树脂等杂质留在母液中) 3.利用酸碱性(不同)进行分离 对酸性、碱性或两性有机化合物来说,加入酸、碱以调节溶液的pH,改变分子的存在状态,从而改变溶解度实现分离。 酸提碱沉:生物碱等碱性成分。 碱提酸沉:黄酮、蒽醌类等酸性成分。 内酯或内酰胺结构的成分可被皂化溶于水,借此与其他难溶于水的成分分离。 4.利用沉淀试剂进行分离 酸性或碱性化合物可通过加入某种沉淀试剂,使之生成水不溶性的盐类等沉淀析出。 酸性化合物 + 钙盐、钡盐、铅盐 → 沉淀 → H2S气体 → 纯品 碱性化合物 + 苦味酸盐、苦酮酸盐等(有机酸盐)→ 先加入无机酸,再碱化 → 纯品 磷钼酸盐、磷钨酸盐、雷氏铵盐等(无机酸盐) (二)根据物质在两相溶剂中的分配比(分配系数)不同进行分离 常见的方法有简单的液-液萃取法和液-液分配色谱(LC或LLC)等。 液—液萃取法的原理: 1.分配系数K值 溶质在任意不相混溶的两溶剂中的分配系数K: K=CU/CL K:分配系数;CU:溶质在上相溶剂中的浓度;CL:溶质在下相溶剂中的浓度 (K在一定的温度及压力下为一常数) 例:假定A、B两种溶质用三氯甲烷及水进行分配,A、B均为,KA=10,KB=,两相溶剂体积比VCHCl3/VH2O=1,则一次振摇分配平衡后: 水的密度小于三氯甲烷,故水为上相,三氯甲烷为下相 A:KA=CH20/CCHCl3=10 则90%以上的溶质A将分配到水中,不到10%分配到三氯甲烷中 B:KB=CH20/CCHCl3= 则不到10%的溶质B将分配到水中,90%以上的分配到三氯甲烷中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