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导尿管置管后,预防感染的措施有:
⑴妥善固定尿管,避免打折、弯曲,保证集尿袋高度低于患者膀胱水平,避免接触地面,防止逆行感染。
⑵保持尿液引流装置密闭、通畅和完整,活动或搬运时夹闭引流管,防止尿液逆流。
⑶应当使用个人专用收集容器及时清空集尿袋中尿液。清空集尿袋中尿液时,要遵循无菌操作原则,避免集尿袋的出口触碰到收集容器。
⑷不应常规使用含消毒剂或抗菌药物的溶液进行膀胱冲洗或灌注以预防尿路感染。
⑸应保持尿道口清洁,对于大便失禁的患者清洁后还应当进行消毒。留置导尿管期间,应当每日清洁或冲洗尿道口。
⑹患者沐浴或擦身时应当注意对导管的保护,不应当把导管浸入水中。 ⑺长期留置导尿管患者,不宜频繁更换导尿管。若导尿管阻塞或不慎脱出时,以及留置导尿管装置的无菌性和密闭性被破坏时,应当立即更换导尿管。
⑻患者出现尿路感染时,应当及时更换导尿管,并留取尿液进行微生物病原学监测。
⑼每天评估留置导尿管的必要性,不需要时尽早拔除导尿管,尽可能缩短留置导尿管时间。
⑽医护人员在维护导尿管时,要严格执行手卫生。
第九章 消毒灭菌的基本概念
第一节 消毒灭菌原则
1. 何谓灭菌?
答:灭菌是指杀灭或清除传播媒介上一切微生物包括细菌芽孢的处理。 2. 何谓消毒?
答:消毒是指杀灭或清除传播媒介上病原微生物,使其达到无害化的处理。 3. 消毒因子作用水平可分为几级?
答:根据消毒因子的强度及作用时间对微生物的杀灭能力,可将消毒因子作用水平分为四级,即灭菌、高水平消毒、中水平消毒和低水平消毒。
4. 根据污染后的危害程度,医院医疗用品如何分类?
答:根据污染后导致的危害程度,可将医院物品分为三类,即:高度危险性物品、中毒危险性物品和低度危险性物品。
5. 何谓高度危险性物品?包括哪些常用的医疗用品?
答;高度危险性物品是指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或接触破损皮肤和破损黏膜,一旦被微生物污染将导致极高感染危险的物品。如手术器械和用品、穿刺针、输血/输液器材、膀胱镜、腹腔镜、活检钳、介入导管、植入物等。
6. 何谓中度危险性物品?包括哪些常用的医疗用品?
答:中度危险性物品是指与完整黏膜相接触,而不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内的物品。如胃肠道内镜、气管镜、喉镜、体温表、呼吸机管道、麻醉剂管道、压舌板等。
7. 何谓低度危险性物品?包括哪些常用的医疗用品?
答:低度危险性物品是指与完整皮肤接触而不与黏膜接触的物品。如听诊器、血压计袖带、床头柜、被褥、地面、尿壶和便器等。
8. 医院消毒灭菌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答:医院消毒灭菌的基本要求是:
⑴重复使用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使用后先清洗,再消毒或灭菌。 ⑵被朊病毒、气性坏疽及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应按照先消毒后清洗、再消毒或灭菌的相关要求处置。
⑶耐热、耐湿的手术器械,不应采用化学消毒剂浸泡灭菌。
⑷环境与物体表面,一般情况下应保持清洁;当受到病人的血液、体液等污染时,应先去除污染物,再进行清洁与消毒。
9. 选择消毒、灭菌方法的原则是什么? 答:选择消毒、灭菌方法的原则是:
⑴使用经卫生行政部门批准或符合卫生行政部门要求的消毒产品,并按照批准使用的范围和方法在医疗机构消毒工作中使用。
⑵根据物品污染后导致感染的风险高低选择消毒、灭菌的方法。
⑶根据物品上污染微生物的种类、数量和感染风险选择消毒、灭菌的方法。 ⑷根据物品的性质选择消毒、灭菌的方法。
10. 如何根据物品污染后导致感染的风险高低选择消毒、灭菌的方法? 答:根据物品污染后导致感染的风险高低选择消毒、灭菌的方法的原则是: ⑴高度危险性物品,应采用灭菌方法处理。
⑵中度危险性物品,应采用达到高水平消毒以上效果的消毒方法。 ⑶低度危险性物品,宜采用低水平消毒方法,或作清洁处理。
11. 如何根据物品上污染微生物的种类、数量和感染风险选择消毒、灭菌的方 法?
答:根据物品上污染微生物的种类、数量和感染风险选择消毒、灭菌的方法: ⑴对受到致病性芽孢菌、真菌孢子、分歧杆菌和经血传播病原体(如乙型肝
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艾滋病病毒等)污染的物品,应采用达到高水平消毒或灭菌的相应方法。
⑵对受到真菌、亲水病毒、螺旋体、支原体、衣原体等病原微生物污染的物品,应选用中水平以上的消毒方法。
⑶对受到一般细菌和亲脂病毒等污染的物品,采用达到中水平或低水平消毒效果的方法。
12. 如何根据消毒物品的性质选择消毒、灭菌的方法? 答:根据消毒物品的性质选择消毒、灭菌的方法时应注意:
⑴耐热、耐湿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应采用压力蒸汽灭菌;耐热的玻璃器材、油剂类和干粉类等应采用干热灭菌。
⑵不耐热、不耐湿以及贵重物品,宜采用低温灭菌如环氧乙烷灭菌、过氧化氢等离子灭菌等。
⑶器械的浸泡灭菌,应选择对金属基本无腐蚀性的灭菌剂。
⑷物体表面消毒,应考虑表面性质。光滑表面宜选择液体消毒剂擦拭;多孔材料表面宜采用浸泡等消毒方法。
13. 使用后的医疗器械未经清洗直接消毒灭菌能达到效果吗?
答:不能。如果医疗器械使用后不清洗或清洗不彻底,微生物会在物体表面形成生物膜,将影响消毒因子的穿透,造成消毒灭菌失败。彻底清洗是保证消毒或灭菌成功的关键。
第二节 常用的消毒灭菌方法
1. 医院常用的消毒、灭菌方法有哪些? 答:医院常用的消毒、灭菌方法有:
⑴灭菌方法:包括热力灭菌等物理灭菌方法,以及使用环氧乙烷、过氧化氢、过氧乙酸等化学灭菌剂的低温灭菌方法等。
⑵高水平消毒方法:包括紫外线等物理消毒法和使用含氯制剂、过氧乙酸、过氧化氢等化学消毒剂的消毒方法。
⑶中水平消毒方法:包括使用碘类消毒剂(碘伏、碘酊、氯己定碘等)、醇类、醇类和氯己定的复方,醇类和季铵盐类化合物的复方、酚类等消毒剂。
⑷低水平消毒方法:包括使用季铵盐类(苯扎溴铵等)、双胍类(氯己定)等消毒剂的消毒方法。
2. 使用化学消毒剂有哪些注意事项? 答:使用化学消毒剂应注意:
⑴使用经卫生行政部门批准或符合卫生行政部门要求的消毒剂。 ⑵应按照卫生行政部门批准使用的范围和方法使用。 ⑶准确配制消毒剂。使用中途不应添加消毒剂。 ⑷注意配置后消毒剂的使用期限,不过期使用。 ⑸消毒前物品应清洁、干燥。 ⑹消毒物品应与消毒剂充分接触。 ⑺盛放消毒剂的容器要清洁。 ⑻不得将消毒液用作保存器械。 ⑼定期监测消毒液浓度。
3. 压力蒸汽灭菌器灭菌时,对物品的包装有要求吗?
答:有。如灭菌包的重量和体积、包装材料以及包内物品的摆放等均有严格要求。不符合要求,将会影响灭菌质量。
第十章 常用医疗用品及环境的消毒与管理
第一节 常用医疗用品的消毒及使用管理
1、 手术器械、穿刺针等医疗用品如何消毒?
答:手术器械及穿刺针等医疗用品需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属于高度危险性物品,应采用灭菌方法消毒。
2、 换药碗应采用何种消毒方法?
答:换药碗用于清创或手术切口的换药,与破损皮肤和组织接触,属于高度危险性物品,应采用灭菌方法消毒。
3、 干保存的无菌持物钳和持物罐开启使用后多长时间更换一次?
答:干保存的无菌持物钳和持物罐开启使用后应4小时更换一次,遇污染时随时更换。 4、 以容器包装灭菌的敷料类无菌物品启用后最长不得超过多少时间?
答:以容器包装灭菌的敷料类无菌物品启用后最长时间不得超过24小时。无菌敷料反复开启取用,极易污染。有条件的,建议使用小包装。
5、 启用后的药液最长不得超过多少时间?
答:抽出的药液最长不得超过2小时,作为溶媒启封抽吸的无菌药液,最长使用时间不得超过24小时。使用中一旦污染,应立即废弃。建议使用小包装溶媒。
6、 可重复使用的雾化器螺纹管、呼吸机管路等应如何消毒?
答:可以采用热力消毒,也可采用化学浸泡消毒,如500mg/L的含氯消毒剂浸泡30分钟,再用无菌水冲净干燥备用。注意:消毒前一定要先清洗。
7、 氧气湿化水可以用自来水吗? 答:不能。氧气湿化水要用灭菌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