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
1.D 2.C 3.A 4.B 5.C
6.(1)态度:对5G技术的发展前景,材料一持乐观态度;材料四则显得比较悲观。
(2)原因:两则材料态度不同的原因是,材料一是从使用者的角度着眼于5G技术的优势(优点、优越性),以及它广阔的应用前景以及给生活带来的好处,因而很乐观;材料四从开发者(供应商)的角度,着眼于5G技术的投资回报难以预期,因而比较悲观。 7.A
8.(1)他身处山区,家庭困难,是一个底层村民猎人形象(2)他与保委会宣传队产生正面冲突,表现出他性格冲动,暴躁易怒(3)他出于报复心理,刻意滥杀动物,表现出他残忍偏激的性格特点
9.(1)对于读者,新颖奇特,激发读者阅读兴趣(2)人物上,暗示了栋悟如山猴般暴躁易怒的性格(3)情节上,“猴变”作为小说的主要情节,是贯穿全文的线索(4)风格上,离奇的“猴变”给小说增添了魔幻现实主义的神秘色彩(5)主旨上,表达出动物保护、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主旨 10.B 11.C 12.B
13.(1)我曾见前朝旧例,国家有大灾难,那么天子就用朱墨御批诏令责问宰相。
(2)山陵使的官名还在,不等到另外任命,就迫不及待到新朝任职,认为我是武臣好欺骗吗! 14.D
15.①对春景的热爱以及对春光流逝的伤感。②作客他乡的飘零之叹。③时光流逝,未来难期,只好借酒消愁的惆怅。
16.最爱湖东行不足, 绿杨阴里白沙堤 位卑则足羞, 官盛则近谀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17.C 18.C 19.B
20.(1)“周日晚上19点”改为“周日19点”或“周日晚上7点”。(2)“光临”改为“参加”或“亲临”。(3)“惠赠”改为“敬赠”或“奉送”。(4)“墨宝”改为“涂鸦之作”或“拙作”。(5)落款不符合格式,日期要与姓名调换位置。
21.考试总结与反思,首先是核对答案,找出问题,就这些问题和同学讨论或者请教老师,自己再进行归纳总结,并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如果自己仍存在问题,重复上面的流程,直到解决问题。
22.【例文】新时代新青年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青年者,更有青云之志。作为赓续中华精神的青年们,正在崛起着! 有人将改革开放称为“数千年未有之大变革。”如今,面临新一个“数百年未有之变局”,所有人的目光,一同交织在了青年人的身上,作为时代的奋斗者,青年无疑占据着最大的优势,有资源,有思想,有心底汹涌不止的热血,有冲破天际势不可挡的勇气,热血如斯,抱负如斯,何以惧山海之远?
前有马云把握时机,一手打造阿里巴巴的江山,后有B站CEO陈睿奇思妙想,共聚青年人的盛会。无数的热血在中国企业这条血脉下涌动着,创造了无数个中国奇迹,这场属于青年人的商业搏击,正在改革开放的巨浪中激烈进行着,也正因如此,青年人们一手翻覆了一片天地,诚如毛泽东在青年大会上提及的“青年的奋斗精神”,这就是奋斗,青年人理应有这样的奋斗精神,让中国的创业创新,形成一种“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局面。
正如圣埃克絮佩里所言:“真正的事物用眼睛是看不见的。”青年人理应走出加达默尔所言的“前文本世界”,通过踏实的态度,去寻找青年人在新时代的意义。什么是走出前文本世界?就是要让青年人有创新意识,不拘囿于原本事物的客观规律,而是积极的寻找一种突破,达到一种创新。“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诚哉是言也。创新创业,也是真正能改变原有格局的事情,我们应如史怀哲笔下的“狮子般雄心的年轻人”,在大数据时代下投入新行业的怀抱。
周国平有言:“无所投入可悲,无所坚守可叹。”青年人更应扬帆远航,40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青年已然愈加自信,愈加有能力做时代的肩负者,中国青年,不论是在中国的舞台,还是在世界的舞台,都有了光芒乍现的一刻。从一开始的懵懂无知,到如今的“世界范”青年,道阻且长,但每一个青年,都会披荆斩棘,砥砺前行,努力做好中国青年的新标签,新风范。
生逢其时,也应重任在肩。我们作为新青年,作为中国薪火的赓续者,终将在新时代背景下乘风破浪,浩荡千里。
薪火相传,力不知火尽。 青年有梦,应肆意追逐。
语文高考模拟试卷含答案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对于南方和北方的分野,中国人有三种说法:不少广东人把除广东以外的地方都称为北方,显然,这些广东人眼中的南方——广东的冬天是不需要供暖的;第二种说法是南北以长江为界;第三种是中国地理教材上的分法,南北以“秦岭淮河”一线为界。
中国南方和北方的“秦岭淮河”分界线,是1908年由中国地学会(即现在的中国地理学会)首任会长张相文,从自然地理分区的角度提出的。秦岭对冷热空气有阻挡作用,南方属于温带季风与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天最低气温不低于-5℃,且低温持续时间较短。
尽管长江与“秦岭淮河”沿线相距不远,但南方供暖讨论的范围显然是“秦岭淮河”一线以南区城和在“秦岭淮河”一线以北但仍没有供暖的地区。
20世纪50年代,在物质匮乏、能源奇缺的背景下,周恩来总理提出以秦岭、淮河为界,划定北方为集中供暖区。此后,中国政府一直将“南北分界线”作为“是否供暖线”,并沿用了60多年,如此便形成了在的中国供暖现状。
因此,北方供暖和南方不供暖是政府主导的计划经济的产物,不是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自动调节形成的。“一刀切”的结果,是中国出现了违背自然规律的现象:在北方供暖地区过冬比在南方过冬舒适。在南方过冬有人的耳朵、手脚会被冻肿,屋里屋外一样冷,上床、起床都需要勇气。
其实,人的冷暖舒适感不仅取决于温度,还取决于湿度、风速和光照。湿度对人体感受到的冷暖影响比较大,气象学普遍认为湿度每增加10%,人体感受到的温度则降低1℃。长江沿岸地区冬天湿度平均在70%左右,考虑度对温度的影响,长江沿岸地区冬天人体感受到的温度要比实际温度还低7度左右。
科学家认为,18℃是人体感受最舒适的温度,11℃是人体对寒冷耐受的最低限度。从前南方不供暖的理由,是南方年日均温度低于或者等于5℃的天数不到90天,但考虑湿度、风速等因素的影响,人体感受到的温度要比被温度低7度。也就是说,南方地区的室内温度需要平均提高10℃以上,人才能感到舒适。
客观上说,除了冬季暖和的海南、广东、广西不需要供暖外,其他地方都需要供暖,只是需要供暖的期限有差别。北方供暖3~6个月,而南方只需要供暖2~3个月。
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已成为GDP世界第二的经济大国,南方供暖已经成为人民群众的合理需求。中
国已经由计划经济机制改革为市场经济机制,供暖的“楚河汉界”到了该取消的时候了。
(选自刘兴成《现代人最需要的财经法律智慧》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南北“秦岭淮河”分界线,最早是由中国地学会首任会长张相文从自然地理分区的角度提出的。 B.长江虽与“秦岭淮河”沿线相距不远,但我国政府一直以秦岭、淮河为界,规定北方为集中供暖区。 C.人的冷暖舒适感取决于温度、湿度风速和光照,所以同样的低温天气,南方人比北方人感觉更冷。 D.长江沿岸地区冬天的湿度平均在70%左右,该地区的实际温度要比人体感受到的温度还低7度左右。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了对比的论证手法,以突出南方与北方的供暖情况以及人们冷暖舒适感的差异。 B.文章列举了我国关于南北方划分的三种说法,并依据第三种分法就中国供暖情况展开论述。 C.文末提到我国30多年经济发展成绩及经济机制改革,意在分别说明南方供暖的必要和可能。 D.文章论证取消供暖界限,是按从供暖依据、现状到影响冷暖舒适感因素的逻辑顺序推进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人体感受最舒适的温度是18℃,但受湿度、风速等因素影响,南方室内温度需调到28℃才更觉舒适。 B.广东人把除广东以外的地方都称为北方,客观上说,广东的冬天不需要供暖,其他各地都需要供暖。 C.受计划经济机制的影响,60多年来我国北方供暖而南方不供暖,导致在北方过冬比在南方过冬舒适。 D.由于计划经济机制转为市场经济机制,我国经济实力增强了,南方供暖便成为人民群众的合理需求。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你是谁? 宗璞
他回到家里,走进卧房,看到一个头发花白的陌生女人坐在窗前的扶手椅上喝茶,很觉奇怪,大声问道:“你是谁?”
那女人看着他,满眼都是泪,沉默了一会儿,站起来说:“我是董芊,张过你不认得我吗?”
张过冷笑道:“你说你是董芊?你以为我不认得她吗?”他指着墙上的照片说:“这才是董芊,我和董芊。”那是一张结婚照。那时的张过头发蓬松,面目英俊,身边的董芊披着婚纱,天使一般。这句话,是他当年说过的。“看见了吗?敢来冒充?”
张过很饿,到厨房找了些饼干,又找到了牛奶,自己吃着。董芊不理他,打开衣柜去取衣服。张过跟过来,大声叫道:“你敢偷董芊的衣服!”拿起手机打电话报警。董芊知道他会动手便关了柜门,回到扶手椅坐下。
一会儿,两个警察来了,互相说这场面也不是第一次了。问张过什么事。他说:“这个女人要偷董芊的衣服。”
警察劝他道:“这就是董芊,她还给你做饭吃呢。”
张过指着墙上另外一张董芊的半身照片,那真是绮年玉貌,说:“她才是董芊。” 一个警察说:“她老了呀,董芊老了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