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新探索
——回归学科本质
上海市曹杨第二中学 袁 慧
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课堂实践中,我们总能看到这样一些学生,他们百无聊赖,他们不管周围发生了什么事情,他们对老师的提问漠不关心,对同伴的邀请无动于衷,只是自顾自地沉浸在自己的思想乐园中。总能看到众多的盲从者。他们没有自己的观点,习惯了服从,服从老师、服从课本、服从同伴。还有一些一味指责和反抗的学生。他们自认为拥有了“批判性”思维,但在他们的表达中,我们仅能听到一味怨天尤人的“牢骚”,给我的感觉是他们并非真正地关心与批判,而是通过竭力反对别人从而获得某种自我认可,或者引起同伴的关注。
这些现象在90后学生的身上尤为明显,这也让我的课堂教学一度难以推进。反思我的教学,究竟哪里出现了问题?答案是,虽然教育改革倡导的教育理念变了,虽然学生群体变了,但教师的观念、教学的方式、应对学生思维和行为变化时的方法并未发生根本性变化。我认为,问题的关键在于教育应该回归它的本质,关注“人”的发展。
作为人文学科的思想政治课,它的学科本质即为人文教育,它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起着人格养成和文化熏陶的基础性作用。人文精神在人全面发展的素质结构中占据着核心地位,是人的素质全面发展的集中表现。人文精神的培养旨在激发学生对人、事、物的关心,对社会、国家的责任。作为一名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我能够做的,即回归学科本质,重新理清学科特点和学生特点、挖掘教育资源、探索新的教学模式。
一、高中思想政治课教材的人文性特点
政治课的人文性特点决定了它在学生德育中的突出地位,政治课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对中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和社会道德意识的养成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以上海教育出版社高中思想政治课教材为例,重新梳理高中政治课的知识逻辑,我们不难发现,人文精神教育的切入点随处可见。
高中经济常识中:(1)以人文本、全面协调可支持的科学发展观,注重可持续发展。(2)社会生产的根本目的是实现共富、维护社会公平。(3)劳动者的素质直接关系到社会生产的数量和质量,所以要重教育。(4)依法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增强维权意识。(5)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保护环境、绿色消费,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6)依法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7)依法诚信纳税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8)社会财富分配中要注重协调效率与公平的关系,突出社会公平。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关注农民、农民工、下岗工人等弱势群体。(9)市场经济平等、竞争、开放、有序的特征,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和道德经济。(10)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经济发展,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等。在以上框题中,科学发展观念、平等诚信意识、公平正义理念、社会责任等经济伦理观、道德观得到很好的落实。
政治常识中:(1)我国国家性质的特点和优越性,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的优越性,人大代表为人民服务、受人民监督。(3)我国政府的建设目标,要求政治体制改革政府职能从管理型向服务性转变。(4)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5)公民参与国家政权的途径和方式,基层民主是公民直接参与政权管理的基本途径。(6)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以及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的贯彻落实。(7)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8)我国的外交政策,以及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与影响,中国负责任大国的国际形象等。在以上框题中,民主法制观念、公民主体意识、社会公平正义等人文理念得到了很好的阐释。
哲学常识的教学目标即是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课文中:(1)物质意识辩证统一关系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2)规律与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要求我们要实事求是。(3)辩证法思想要求我们从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分析问题。(4)认识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5)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告诉我们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是劳动和奉献,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在以上框题中,求真、求善、求美的道德意识得到弘扬。
从知识体系上看,政治课的人文元素非常丰富,人文精神教育的切入点非常
完备,但是,理想与现实永远存在差距。从政治课的课堂教学来看,人文性的落实显得如此苍白。
对90后学生来说,他们获得信息的途径和速度远多于、高于老师,他们对新、奇、特的信息异常感兴趣,但是对课本中不变的知识体系他们却显得如此冷漠、如此排斥。面对学生群体的新变化,政治课教学也要发生变化。我们要充分利用教材的人文教育切入点,重新理清思路,探索政治课教学的新模式。建立一种模式非一朝一夕之事,在此,仅就个人的一些思考记录如下。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新探索
既然政治课突出的人文性是其最大的特点,我们亦可将其发扬光大,用人文引领政治课教学的创新探索,进而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1、学会发现问题,培养“对话力”
发现问题不等于找茬,它需要学生具备人文关怀的品质,真心地关怀他人、关怀社会。在我们现行的政治课堂中有一个环节,课前演讲,为学生关心社会提供契机。在实施中,我们现在的做法是,“一周新闻回顾+重点问题剖析”,三个年级的学生都可以套用这个模式。对高一学生而言,课前演讲是新鲜事物,他们会倾尽全力让演讲变得有趣,让演示文稿变得夺人眼球,这一方面吸引了同学们的注意,但亦有可能喧宾夺主,让美丽的外观影响了演讲的实质。到了高二高三,学生对课前演讲的重视程度大打折扣,他们能够很“聪明”地“应付”这一环节。对此,我们是否改变策略,针对学生的不同认知水平和能力,尝试循序渐进。
高一的学生注重知晓。了解身边发生的事情,关心社会的变化。高二的学生注重分析。分析事情发生的原因,分析社会发生变化的原因。高三的学生注重解决。要求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对事件的解决提出个人建设性的意见。(由于高三学生课业负担较重,可以将这部分能力的培养置于高二下半学期)解决问题往往要建立在拥有大量可靠、有用信息的基础之上,高二下或高三年级的学生面对问题,不是随意地提出自己的看法,而要有合理的立论、充分的佐证,学生需要调动他们所有的知识储备,而论证的过程也正是他们思维不断历练、不断精确的过程。
发现问题能力的培养还可以体现在每一个知识点的落实中,同样需要学生的
人文关怀。如知识点“劳动者素质是社会生产最基本最活跃的要素”讲解时,我们可以设计学生课外调查的环节,调查自己身边或家庭成员中劳动者受教育情况,并对比不同年龄段、不同国家劳动者受教育情况,从而对这一问题有更深刻的认识,并理解国家大力发展教育的重要性。再比如,在《发展第三产业》一节课中,我设计了“看看我们生活的地方”,呈现给学生学校周边的地图,这一方式引起了同学们的兴趣,他们纷纷在地图上查找熟悉的身影,而他们要找的,正是本节课的关键词:第三产业。同学们已经很自然地进入了课堂。在课堂最后,我设计了“看看我们的普陀区”,我选择了很多同学的居住地“梅川路步行街”。向他们“揭秘”了这条商业街的“前世今生”,前后的反差让同学们震惊,在同学们理解“第三产业”重要作用的同时,一些同学还表示,要去进一步调查这一地区的变化,去理解我们生活的地方。我想这就是我要追求的,在课堂上生成一些兴奋点,引起同学们关注、探究的兴趣,并在探究中有所收获、有所理解、有所认同。
诸如此类的教学方法,是在为培养学生的“对话力”作铺垫。对话力不同于对话、谈话,它对“对话”的要求更高。要具有较高的对话力,学生必须有寻找充分论据的能力、有争辩(或辩论)的能力、有合作的精神、有破和立的勇气,更要有自我反省的意识。对话力的培养是长期、反复的过程,我们要鼓励学生对各种问题进行独立思考,敢于和善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学习创造的快乐,丰富他们的情感体验,形成喜欢质疑,乐于探究的主动精神,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同时这也可以使政治课教学克服过去抽象的、过时的、空洞的和无力的弊端,有关知识才能从“无活力的知识”变成“有活力的知识”,才能从“专业的知识”变成“一般的知识”,才能从我们的记忆负担变成滋养我们心灵、生命的沃土。
2、学会解决问题,培养“实践力”
相对于“对话力”,我们可以将解决问题的能力称之为“实践力”。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就是实践性,实践出真知,实践是认识发展的不竭动力。政治课教学中,我们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为学生提供了观察社会、关心社会的舞台,学生用自己的视角关怀着社会中的点点滴滴,但在这其中学生形成的社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