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感仅仅停留在了学生的脑海中,仅仅停留了“三分钟”。所以,我们的政治课堂,要留给学生实践的空间。比如,在“消费者要善于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一框中,我们不仅教会学生如何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理论知识,还要引导同学们设计维权方案,并鼓励大家在遭遇侵权时加以落实。在这节课的讲解中,我特意引入了学校里的“维权达人”,并以此为真实场景,请同学们运用所学知识设计维权方案,随即再呈现“维权达人”的做法,前后对比,激发同学们维权的意识,提升维权的能力。
再如,我曾经以“头脑风暴”的形式开设了有关“基层民主建设”的研究课。这是一堂完全由同学们自主探究、自主讨论、自主形成结论的课,我借助暑期开展的夏令营活动,带领同学们形成了《华西村基层民主建设》的调查课题,组织大家走访村民、访问老书记,最终形成调查报告。在课堂中,老师扮演主持人的角色,将课堂分为“风暴阶段一:回复历史”、“风暴阶段二:现状描述”、“风暴阶段三:亲身体历”、“风暴阶段四:未来,你好!”每一个环节都由学生自主交流,最后,同学们自主得出结论。记得一位同学在之后的感悟中写道:“欣慰,当年种下的梦结出了绚烂的果实。欣喜,今天能为华西村的发展尽自己的微薄之力。用双手在这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种下梦想,让今天成为值得纪念的日子,用青春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美一幕!”当我阅读这段文字时,是怎样的感动,相信经历了那次活动的同学们一定会有别样的收获,会拥有远比理解课本中“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之外的收获。
创新的“实践力”还体现在鼓励同学们在现实中寻找“第三条道路”。在同学们的逻辑思维中往往存在非A即B的思维定式,而政治课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去寻找生活中的C。记得在一次课堂教学中,当我们讲到职业选择一课时,我们以感动中国十大人物80后乡村女校长为例,讲述她为了家乡的留守儿童放弃城市的生活,当我问到同学们你们是否会做出这样的选择时,很多同学表示不会,个别同学表示会,有一位同学说,为什么一定要自己做,我可以发动社会的力量一起援助,这样效果更好。而这位同学的选择正是我要说的“第三条道路”。
教育的使命在于人的完成。人之所以称之为人,更多的在于他得社会性。我
们的思想政治课给了同学们走进社会、了解社会、关心社会、探索社会的机会,我们要珍惜这样机会,要回归学科的本质,要创新教学方式、创新思维模式,也许我们无法立即改变现有的课堂教学,但是只要我们一直在改变。相信,我们的努力会不断指引我们探索出政治课教学的新思路、新模式,会让我们的政治课堂焕发生机,让我们的学生热爱政治课、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热爱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