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登岳阳楼诗作赏析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8/30 16:15:07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苍凉的气氛,悲怆的心境

——陈与义《登岳阳楼》诗作赏析

登岳阳楼

陈与义(宋)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苍波无限悲。

在诗的长河里,历来不缺感怀伤世悲秋之作。陈与义的诗作《登岳阳楼》只是其中一例。 靖康之变,颠覆了北宋。诗人陈与义也由此颠沛流离。登岳阳楼,虽凭危而望,只徒增伤感而已。满目苍凉,暗合诗人悲怆的心境。

首联,交待了岳阳楼的地理位置。楼危高耸,难免有孤立之感;“帘旌不动”,表象是风平浪静,我读出的却是一派萧条;夕阳迟暮,画面虽美,却太惨淡,李商隐不是有诗云:“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颔联,紧承首联,从历史角度再次介绍岳阳楼。诗人在此徘徊不已,夜幕降临,何处是家呢?观赏山水的雅兴全无,却有满怀愁绪。

颈联,我们看到的是:诗人为避难颠沛流离,背井离乡的生涯。真是“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三年,诗人居无定所,过得很不好吧?不远万里,来此洞庭,排遣心中的愁绪,又怎能如愿呢?

尾联,景语皆情语,一个“悲”字,更是全诗的诗眼。白发与风霜相映照,是何等的凄凉;老木与苍波恰似“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又是何等的悲壮。此情此景,诗人悲从中来:祖国灭亡,山河破碎;自己颠沛流离,居无定所。于国于己,诗人怎不感伤呢?

综观全诗,其中笼罩着苍凉的气氛,四处彰显着诗人悲怆的心境。当然,这一切来自于诗人高超的弄诗技巧。

先看诗作中的意象:“夕阳”、“白头”、“风霜”、“老木”、“苍波”等等,虽是眼前实景,却皆显苍凉之感。以景寓情,诗人历经风霜后的憔悴悲愁之绪彰显得一览无遗。

再看诗作中的用词:“徙倚”一词,意为徘徊。诗人徘徊是留恋欣赏洞庭之湖光山色吗?不是,诗人徘徊,实为排遣心中的愁绪。因为诗人笔下并没有美丽的洞庭景色,只有风霜,只有沉沉暮霭,只有老木苍波。“吊古”一词,诗人的思绪回到了三国时期吴蜀荆州之争。吊古,实为伤今,北宋朝廷的避敌政策,多少仁人志士空怀凌云志,徒有报国心。诗人乃一介书生,岂奈何之?一个“悲”字,再加上“无限”二字修饰,更渲染了诗人此时悲怆的心境。

最后看诗作的布局:首联交待岳阳楼的地理位置,直接入题写景,由近及远;颔联虽紧承首联,却加入了抒情的因素。“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诗人思绪拉到三国, 自己却在湖山徘徊,在思索,融入了自己些许怅惘之情;经过前面的蓄势,诗人在颈联中道出一个亡国之臣心中的愤懑,发出了最为高亢的呐喊:“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作为书生,万里逃难,是迫不得已吧?诗人心中的苦闷在此联得以显现;尾联以“悲”字收尾,诗人心中的无限悲恨,尽在不言中。这样的诗作布局,一波三折,将诗人的感情推向了极致,诗意含蓄蕴藉,意味深长,苍凉悲壮,颇为壮阔。

搜索更多关于: 登岳阳楼诗作赏析 的文档
登岳阳楼诗作赏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0osgs0m5lm35m4z30utg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