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分)
(3)分析甲国修建多条东水两调工程的主要原因。(8分) 38.(26分)2013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必须毫不放松粮食生产,建设高标准基
本农田,推广先进技术,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图二 2008~2012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及其实际增长速度
材料一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始终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首要任
务。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面对农业生产进入高投入、高成本、高风险、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的新阶段,必须把农业科技摆上更加突出的位臵,大幅度增加财政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力度,依靠科技创新驱动,提升农业技术推广能力;大规模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加强教育科技培训,全面造就新型农业农村人才队伍,提高农民科技素质、职业技能、经营能力;继续实施种业发展等重点科技专项,推进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和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注入强劲动力。
材料二 201 3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顺应农村经济社会结构、城乡利益格局、农民思
想观念的深刻变化,不断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建立健全符合国情、规范有序、充满活力的乡村治理机制:进一步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发挥乡镇政权机关对村民自治的指导作用,逐步建立责权明晰、衔接配套、运转有效的村级民主监督机制,不断完善村务公开民主管理.规范公开程序,实现村务公开由事后公开向事前、事中延伸,发挥农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作用。 (1)描述图一、图二的经济信息。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学知识,简要说明推进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对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意义。(14分)
(2)结合材料二,运用政治生活的有关知识,分析应如何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建立健全符合国情、规范有序、充满活力的乡村治理机制。(12分)
39.(26分)工业柳州,群星璀璨;山水柳州,宜居典范;文化柳州,源远流长。工业和文
化交相辉映,工业和文化完美融合。柳州市的“文化建设十大工程”,助推柳州文化产业不断升级。
柳州的文化是厚重的,人们可以陶醉在壮、瑶、苗、侗等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情中,可以
聆听刘三姐后人的悦耳山歌,可以在柳侯祠领略唐宋八大家柳宗元的遗风,可以站在白莲洞石器时代古人类的遗址上感受文明的沧桑。柳州的文化是高雅的,精品民族音画《八桂大歌》已开唱1 0年,《白莲》、《红蜻蜒》、《柳宗元》等精品艺术分别荣获国家和自治区大奖。柳州的文化是开放的,中国·柳州国际水上狂欢节、柳州国际奇石节、世界水上极速运动大赛,正成为这座城市与世界交流的桥梁与纽带。柳州的文化是大众的,柳州的企业文化、社区文化、乡镇文化、校园文化等群众文化活动蓬勃开展,形成了“柳江之夏”、“龙城金秋”、“鱼峰歌圩”、“校园之春”、“百村百戏”等多个群众喜闻乐见的大型群众文化品牌。柳州的文化是创新的,柳州市委、市政府先后对文化产业管理体制和经营性文化单位的体制进行改革,创建文化产业发展公司,促进了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发展。
(1)根据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概括工业柳州崛起义化高地的成功经验,并分析柳州文化崛起的意义。(1 2分)
(2)结合材料,运用联系的多样性原理,分析柳州市是如何打造文化高地的?(6分) (3)柳州的文化是高雅的,柳州的文化是大众的。据此,有人认为,打造柳州文化高地,要么走高雅化的道路,要么走大众化的道路。结合材料,从真理的条件性、具体性原理出发,简评“打造柳州文化高地,要么走高雅化的道路,要么走大众化的道路”的观点。(8分) 40.(2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朝(清)之初入中国也,衣冠一仍汉制。凡中朝臣子皆束发顶进贤冠,为长
服大袖,分为满汉两班。有山东进士孙之獬,阴为计,首剃发迎降,以冀独得欢心。乃归满班则满以其为汉人也,不受。归汉班则汉以其为满饰也,不容。于是(孙之獬)羞愤上书……于是削发令下,而中国之民无不人人思螳臂拒车斗,处处蜂起,江南百万生灵尽膏野草,皆之獬一言激之也。
——摘自王家桢《研堂见闻杂
记》
材料二 清末剪辫大事年表
——据傅国涌《大变局中的小辫子》和张德安《身体的争夺与展
示》编写
材料三 辛亥革命最大的结果是创立民国,但是民国并没有名副其实,因为中国缺乏一个能支撑民国的社会基础。所以我说辛亥革命达到了三个实质性成果,第一是剪辫,我虽然说他在1 91 4年还有很多人没有剪,但毕竟大部分人剪了,留辫子已经是少数,剪掉辫子是多数的,所以剪辫子应该说是实现了。第二是易臶,旗换了,黄龙旗换成了别的旗。第三就是改历,以前是农历,现在是阳历了,农历虽然还在用,双历并存。
摘自傅国涌《大变局中的
小辫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朝削发令颁布的历史背景。(7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清末剪辫运动发展历程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原因。(10分)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从社会史观的角度分析“辛亥革命三个实质性成果”的历
史意义。(8分) 41.(1 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以往的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一向认为西欧的发展道路具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意义(包括对中国)。所谓西欧道路其实主要是英国模式,其核心即工业革命体现的经济变革。但近年欧洲经济史研究的最新成果证明,英国模式有其特殊性。 与历史上的欧洲中心主义者们不回,彭慕兰(按:美国汉学家)承认所谓的“英国模式”
不能成为唯一标准、甚至不能被视为“标准”,他进而指出:“英国模式”的形成,是欧洲在与其他地域、其他经济模式的联系和互动中才可能的,彭慕兰这种在广泛的世界联系中观察欧洲的视野,代表了欧洲史研究的巨大进步。尽管如此,在彭慕兰看来,英国在19世纪的兴起还是具有必然性,也正因为“现代性”恰恰率先发生在英国——或者只是发生在英国,所以它才可以被称为一种“模式”。例如,他反复指出:公司式的资本营运方式、战争贷款的债务方式和以贸易和机器生产“节约资源”、特别是节约土地和人力资源的方式,这三者确实是欧洲、特别是英国才具备的极其特殊的经济 政治创制——而且,这些制度早在工业革命之前都已经存在于英国,尽管它们只是通过工业革
命才得以壮大成熟。
——韩毓海《五百年来谁著
史》
评析材料中关于“英国模式”的观点。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请考生从给出的3道地理题、4道历史题中每科任选一题作答。注意:所做题目必须与答题卡上所标注的题目一致。如果多做,则每学科按所做的第一题给分。 42.(10分)【旅游地理】读“贵州旅游景点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对贵州旅游资源本身进行评价。(6分) (2)简述贵州旅游资源开发的限制性条件。(4分) 43.(10分)【自然灾害与防治】读我国“春季水灾频次图”,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春季水灾频次分布规律是什么?(2分)
(2)分别说明图中我国东南部和两北部的春季水灾的自然成因。(8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