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甲组细胞的水分渗出量比乙组细胞的低,被动运输 D.甲组细胞的水分渗出量与乙组细胞的相等,被动运输
4.C
【解析】考查物质运输方式及浓度差。甲组在完全培养液中培养一段时间后,与0.3%g/mL的蔗糖溶液浓度差没有乙组和蔗糖溶液的浓度差大,所以甲组水分渗出量比乙组细胞低。H2O的运出方式是被动运输里的自由扩散。
(11年大纲版全国卷)2.将紫色洋葱在完全营养液中浸泡一段时间,撕取外表皮,先用浓度为0.3g.mL的蔗糖溶液处理,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后,立即将外表皮放入蒸馏水中,直到细胞中的水分不再增加。在该实验中,蔗糖溶液处理前外表皮细胞液的浓度为甲,细胞中的水分不再增加时外表皮细胞液的浓度为乙,则甲、乙的关系,以及实验过程中水分进出细胞的方式为
A.甲<乙,被动运输 B.甲>乙,被动运输 C.甲>乙,主动运输 D.甲=乙,主动运输
【解析】考查查渗透作用相关知识。水分子过膜方式是是自由扩散,属于被动运输。洋葱表皮细胞在0.3g/mL的蔗糖溶液处理,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后,说明细胞失水了。把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立即将外表皮放入蒸馏水中,直到细胞中的水分不再增加,此时细胞吸水且细胞液应该小于蔗糖溶液处理前外表皮细胞液的浓度。
【答案】B
(11年北京卷)2.在生态学研究中,下列方法与研究目的不相符的是 ...
A.给海龟安装失踪器调查其洄游路线 B.给大雁佩戴标志环调查其迁徙路线
C.用样方法研究固着在岩礁上贝类的种群关系 D.用标志重捕法调查乌尔黄鼠的丰(富)度 答案:D
(11天津理综卷)2.将紫色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浸润在0.3g/mL的蔗糖溶液中,1分钟后进行显微观察,结果见右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E. 图中L是细胞壁,M是液泡,N是细胞质
F. 将视野中的细胞浸润在清水中,原生质体会逐渐复原 G. 实验说明细胞膜与细胞壁在物质透过性上存在显著差异 H. 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不宜作为该实验的实验材料 答案:A
(11年重庆卷)5. 题5图为某种植物幼苗(大小、长势相同)均分为甲、乙两组后,在两种不同浓度的KNO3溶液中培养时鲜重的变化情况(其它条件相同且不变).下列有关 叙述,错误的是 ..
第 9 页 共 65 页
A.3h时,两组幼苗均已出现萎蔫现象,直接原因是蒸腾作用和根细胞失水 B.6h时,甲组幼苗因根系开始吸收K、NO3,吸水能力增强,使鲜重逐渐提高 C.12h后,若继续培养,甲组幼苗的鲜重可能超过处理前,乙组幼苗将死亡 D.实验表明,该植物幼苗对水分和矿质元素的吸收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 答案:B
解析:
3h后,两组幼苗重量均已超过初始萎蔫鲜重即发生了萎蔫,一方面是因为蒸腾作用散失了水分,另一方面是因放在比根细胞浓度大的KNO3溶液中,根细胞通过渗透作用失水。
—
根系从一开始就通过主动运输吸收K+、NO3,6h后鲜重增加说明根细胞吸收的水分比蒸腾作用散失了水分多,根细胞内离子浓度高于外界溶液浓度应在6h前就开始了,只不过根细胞吸收的水分比蒸腾作用散失了水分少,所以鲜重还是在减少。根细胞内通过主动运输吸收的离子数量在增多,而吸水量也在增加,根细胞内离子浓度在变化,而根外浓度也离子被吸收和水分的吸收在变化,根细胞内外离子浓度差的变化不好确定,所以根的吸水能
—
力不好判定。12h后,由于甲组根系不断通过主动运输吸收K+、NO3,从而保持根细胞内外浓度差,使其吸水量大于蒸腾量而有可能超过处理前的鲜重量,而乙组放在比根细胞浓度大很多的KNO3溶液中,根细胞通过渗透作用和蒸腾作用不断大量失水造成严重萎蔫最后死亡。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吸收离子与吸收水分是两面个相对独立的过程。
+
—
酶与ATP
(11年新课标卷)2.甲、乙两种酶用同一种蛋白酶处理,酶活性与处理时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B) A.甲酶能够抗该种蛋白酶降解
B.甲酶是不可能具有催化功能的RNA C.乙酶的化学本质为蛋白质
D.乙酶活性的改变是因为其分子结构的改变
2.B
【解析】考查酶的本质。首先需要了解大部分酶的本质是蛋白质,少量的酶是RNA,用蛋白酶处理后,乙酶活性降低,说明乙酶的成分是蛋白质,被蛋白酶处理后被分解,而甲酶不变,则说明甲酶可能成分是RNA或者能够抗这种蛋白酶的降解。 (11天津理综卷)1.下列有关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第 10 页 共 65 页
A. 酶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和脱氧核糖核苷酸 B. 酶通过为反应物供能和降低活化能来提高化学反应速率 C. 在动物细胞培养中,胰蛋白酶可将组织分散成单个细胞 D. DNA连接酶可连接DNA双链的氢键,使双链延伸 答案:C
(11年大纲版全国卷)31.(10分)同学从温度为55~65\的泉水中筛选出能合成脂肪酶的细菌,并从该细菌中提取了脂肪酶。回答问题:
(1)测定脂肪酶活性时,应选择________________作为该酶作用的物质,反应液中应加入________________溶液以维持其酸碱度稳定。
(2)要鉴定该酶的化学本质,可将该酶液与双缩脲试剂混合,若反应液呈紫色,则该酶的化学本质为________________。
(3)根据该细菌的生活环境,简要写出测定该酶催化作用最适温度的实验思路。 【解析】考查酶的相关知识及实验设计思路。 (1)测定脂肪酶活性应选择脂肪作为该酶作用的物质,反应液中应加入缓冲溶液以维持其酸碱度稳定。
(2)能与双缩脲试剂反应液呈紫色,说明则该酶的化学本质为蛋白质。 (3)明确要求写出的是 “实验思路”而不是实验步骤。 【答案】(1)脂肪 缓冲 (2)蛋白质 (3)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包括55~65\)设置温度,分别测量酶活性,若所测数据出现内峰值 ,则峰值所对应的温度即为该酶催化化用的最适温度。否则。扩大温度范围。继续实验,直到出现峰值。 (2011年江苏卷)31.(8分)为探究植酸酶对鲈鱼生长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研究者设计并进行了相关实验,实验步骤及结果如下: ①鲈鱼的驯养:将从海洋中捕获的鲈鱼鱼苗在浮式海水网箱中饲养14 d,用普通饲料投喂,备用。
②饲料的配制:在每千克普通饲料中添加200 mg植酸酶,配制成加酶饲料;并将普通饲料和加酶饲料分别制成大小相同的颗粒,烘干后储存。
③鲈鱼的饲养:挑选体格健壮、大小一致的鲈鱼随机分组,放养于规格相同的浮式海水网箱中,放养密度为60尾/箱。给对照组的鲈鱼定时投喂适量的普通饲料,给实验组的鲈鱼同时投喂等量加酶饲料。
④称重并记录:投喂8周后,从每个网箱中随机取20尾鲈鱼称重。结果显示,对照组、实验 组鱼体平均增重率分别为859.3% 、947. 2%。
⑤制备鲈鱼肠道中消化酶样品,并分别测定消化酶的活性,结果如下表。 对照组 实验组 蛋白酶活性( U/mg) 1. 09 1. 71 脂肪酶活性( U/mg) 0. 08 0. 10 淀粉酶活性( U/mg) 0.12 0. 13 根据上述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步骤①中选用鲈鱼鱼苗而不是成体的主要原因是 ▲ ;实验前的驯养是为了 ▲ 。
(2)步骤②中将配制好的饲料进行烘干要特别注意 ▲ ,其原因是 ▲ 。 (3)步骤③中还应控制好的无关变量主要有 ▲ 。 (4)本实验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 。 (5)推测鲈鱼的食性并说明理由: ▲ 。
第 11 页 共 65 页
3 1.(8分)
(1)成体生长缓慢,实验效果不明显 让鲈鱼适应实验养殖环境 (2)温度不能过高 高温会使植酸酶变性而失去活性 (3)水温、盐度和溶解氧等
(4)添加植酸酶的饲料促进鲈鱼幼体的生长;植酸酶能提高肠道中蛋白酶的活性,而对 肠道中脂肪酶和淀粉酶的活性影响较小
(5)肉食性,其肠道中蛋白酶活性显著高于脂肪酶和淀粉酶
光合作用
(11年新课标卷)3.番茄幼苗在缺镁的培养液中培养一段时间后,与对照组相比,其叶片光合作用强度下降,原因是(B)
A.光反应强度升高,暗反应强度降低 B.光反应强度降低,暗反应强度降低升高 C.反应强度不变,暗反应强度降低降低 D.反应强度降低,暗反应强度降低不变
3.B
【解析】考查光合作用。Mg是叶绿素的成分,而叶绿素存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光反应也在类囊体薄膜上进行,因此在缺Mg的培养液中培养光反应受影响,暗反应在叶绿体基质中进行,需要光反应提供能量,因此光反应强度降低,暗反应强度也降低。
(2011年福建卷)2.右图是夏季晴朗的白天,玉米和花生净光合速率(时间单位、单位叶面积吸收CO2的量)的变化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在9:30~11:00之间,花生净光合率下降的原因是暗反应过程减缓 B.在11:00~12:30之间,花生的单位叶面积有机物积累量比玉米得多 C.在17:00时,玉米和花生的单位叶面积释放O2速率相同 D.在18:30时,玉米即能进行光反应,也能进行暗反应 答案:B
(2011年江苏卷)4.某研究组获得了水稻的叶黄素缺失突变体。将其叶片进行了红光照射光吸收测定和色素层析条带分析(从上至下),与正常叶片相比,实验结果是 B A.光吸收差异显著,色素带缺第2条 B.光吸收差异不显著,色素带缺第2条 C.光吸收差异显著,色素带缺第3条 D.光吸收差异不显著,色素带缺第3条 (2011年江苏卷)23.某种铁线莲的根茎可作中药,有重要经济价值。下表为不同遮光处理对其光合作用影响的结果,相关叙述正确的是(多选) AC
第 12 页 共 65 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