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转变。新型城镇化的“新”,是指观念更新、体制革新、技术创新和文化复新,是新型工业化、区域城镇化、社会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生态发育过程。“型”指转型,包括产业经济、城市交通、建设用地等方面的转型,环境保护也要从末端治理向“污染防治—清洁生产—生态产业—生态基础设施—生态政区”五同步的生态文明建设转型。作为一种理念,新型特镇化是以人为本、绿色低碳、社会和谐、文化先导、风格独特、城乡统筹的城镇化。其核心在于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着眼农民,涵盖农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作为一种模式,新型城镇化是以新型产业化为核心动力,以统筹兼顾为根本方法,以社会和谐为主要取向,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基本要求,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有机融合的全新的城镇化。与传统小城镇发展之路相比,新型城镇化应更加注重以下几点:
1、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新型城镇化的指导思想。2013年7月9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广西主持召开部分省区经济形势座谈会并作重要讲话。他说,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人既是城镇发展的出发点,更是城镇发展的目的和归宿。新型城镇化要将人的发展放在首要位臵,切实解决城镇化过程中形成的城乡差别与社会的不公平,提高当代与后代的发展潜力,确保全体国民能够分享城镇化发展的成果。
2、以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为新型城镇化的大政方针。新型城镇化道路既要纠正我国过去城镇化滞后的缺陷,又要防止部分发展中国家出现的 “过度城镇化”的偏差,力求实现城镇化与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同步发展、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同时,为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3、以不牺牲农村发展利益为新型城镇化的根本原则。城市带动乡村最终实现城乡融合发展是新型城镇化道路的重要内涵。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是要改变过去以牺牲农村利益为代价的城镇化老路,强化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力度,维护城镇化进程中农民的合法权益,逐步消除城乡间的制度壁垒,统筹城乡生产力布局,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4、以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合理布局为新型城镇化的主体形态。新型城镇化选择集中型与分散型相结合、据点式与网络式相结合的方式,建立科学、高效的城镇网络,构建一批各具特色的城市群。通过城市之间的功能分工,更好地发挥城市群整体的集聚扩散和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5、以合理的城镇规模等级体系为新型城镇化的评价标准。城镇规模过大或过小都可能制约城镇功能的发挥。新型城镇化道路强调合理发展大城市,积极发展中等城市,适当发展小城镇,不盲目发展特大城市,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促进城镇等级规模结构合理化,形成城镇功能互补、发展相互促进的格局。
6、以集约高效可持续为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方式。综合考虑扬州资源人均拥有量低、分布不平衡及生态环境脆弱的特点,新型城镇化必须紧密结合扬州主体功能区战略要求,走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发展道路,努力提高城镇建设的集约化程度,提高小城镇单位面积人口密度,严格控制城镇无序扩张,促进城镇化科学发展。
二、扬州城镇化进程及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扬州城镇化发展与全省一样步入快车道,先后经历了以苏南乡镇工业驱动的小城镇快速发展阶段,以开发区建设和外向型经济驱动的大中城市加快发展阶段,以及以城乡发展一体化为引领、全面提升城乡建设水平的发展阶段。截至
2013年底,扬州城镇化率已达59.98%,比1990年增加42.48个百分点,年均增长1.51个百分点。
1、城镇体系基本建立,城市群雏形初步形成。通过大力培育区域性大城市,积极发展中小城市,集约发展小城镇,优化区域城镇空间布局,城镇建设步伐明显加快。目前,已建立起以大城市扬州主城区为核心,以江都、高邮、宝应、仪征4个县城镇作为中小城市为骨干、11个重点中心镇和64个乡镇组成的城镇体系。
2、小城镇综合实力不断提高,对市域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小城镇经济实力和竞争力不断提高,已成为扬州市经济的增长极和发展引擎,对区域发展的支撑作用和对农村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显现。目前,扬州市地区生产总值70%以上来自于市内乡镇,各乡镇已成为扬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空间载体。
3、小城镇发展质量得到提高,人居环境有所改善。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力度加大、成效明显,城镇服务能力和保障能力不断提高,城镇生态与人居环境得到改善,城镇居民生活质量不断提升。截止2012年底,每万人拥有教师、医生、病床数分别为81人、22人、39张,后两项指标均超过“六普”全省15.9人与30.4张的指标;自来水使用率、生活用燃气普及率、有线
电视入户率、农户家庭享有卫生厕所比重、住楼房比重、互联网使用率分别为98.2、90.07、95.74、91.75、76.03和25.47。
4、城镇规模不断扩大,人口集聚速度不断加快。2007年,扬州市城镇化率首次突破50%,达到50.2%,至2013年底扬州市城镇化率达到59.98%,比2006年的49.2%提高10.78个百分点,平均每年以1.54个百分点的速度稳
步增长,城镇化水平和增长速度均领先苏中、苏北。扬州市常住人口从2006
年的445.91万人增加到2013年的447万人,增长0.24%,同期城镇人口从219.39万人增至268.11万人,增长了22.21%,城镇人口的增长速度远远快于总人口的
增长速度。城镇规模不断扩大,至2012年底,扬州市城镇建成区面积达608.89平方公里,比2010年增加24.66平方公里。
三、扬州新型城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差距
近年来扬州新型城镇化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对照新型城镇化的要求和目标体系,扬州的城镇化发展在实践中还存在不少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
1、新型城镇化总体水平还不高,地区间的差距较大,城市等次结构不完整,未能形成合理的“梯度”分布
首先,从发展水平看,近年来扬州城镇化虽然有了较快的发展,但横向比较,仍处于较低的水平。2012年扬州城镇化率为58.8%,虽高于全国6.2个百分点,但低于全省4.6个百分点,与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相比,分别低21.4、13.5、13.2、7.4、5.4个百分点,仅比泰州高0.9个百分点,与南通大体相同。同时市内各地区间发展不平衡,中心城区建设走在全省前列。2013年扬州市市辖区地区生产总值占比为67.11%,排名位列全省第3位,2014年扬州市荣获国家环保部授予的“全国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区”称号,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的《2014年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显示,扬州生态竞争力排名全国第6位,居全省第一。但全市的城镇化水平仍呈现“市里高于县(市)里、南部高于北部”的不均衡现象,最低的宝应县城镇化率仅为46.6%,低于全市12.2个百分点。其次,从发展布局看,扬州城镇化仍呈现一城独大众乡小的格局。从“六普”资料看,扬州城区加上江都城区集中了128万人口,占扬州市户籍人口的28.7%,根据《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对城市的分类,扬州进入特大城市行列(100万-200万人);宝应、仪征、高邮三县市城区人口均在20万人左右,属于小城市。剩下60%的人口分布在广大农村,其中,镇区人口集中度在30%以下的乡镇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