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 1 16 2 17 3 4 5 20 6 21 7 22 8 23 9 24 10 25 11 26 12 27 13 14 15 30 18 19 28 29
二、简答解析题(40分)
31.(8分)在哲学发展史上,从根本上存在着两个基本派别,这两个基本派别的斗争推动着整个哲学的发展进程。
(1)哲学上存在的两个基本派别指什么?(2分)划分它们的标准是什么?(2分)
(2)简述这两个基本派别的主要观点。(4分)
32、(8分)现阶段,我国社会成员之间在收入分配上还存在一些不合理的方面,国家区分不同情况,采取针对性措施:保护合法收入,取缔非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保障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这一措施得到绝大多数人的支持和理解。
运用辩证唯物论的观点,说明“国家区分不同情况,采取针对性解决问题的办法”的正确性。
5
33、(10分)在玉树灾后重建定位上,青海省充分考虑新玉树在三江源乃至川、青、藏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功能,将玉树建成生态旅游集散地和高原特色生态旅游目的地。新玉树的城镇规划将更加突出历史文化的深厚积淀,围绕康巴文化大做文章,注重特色,注重民俗韵味;充分利用三条河流穿过的结古镇的资源优势,打造亲水旅游项目,用绿色点缀城市容颜,打造生态玉树。
运用辩证唯物论知识,分析说明新玉树灾后重见定位的正确性。
34、(14分)材料题:从十二大到十五大,我们党一直强调,建设社会主义物质
文明、精神文明;十六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生态文明”,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这是我们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这一理念的提出,不仅是对我国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资源、环境等问题的正视,更是今后对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规划和指导,必将促进社会和谐、民生改善。
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的?
6
答案
1 C 16 D 2 C 17 B 3 A 4 C 5 C 20 D 6 A 21 D 7 D 22 A 8 D 23 C 9 A 24 B 10 C 25 A 11 D 26 B 12 B 27 C 13 A 14 B 15 A 30 D 18 19 C C 28 29 B C 31.(1)两个基本派别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2分)
划分它们的标准是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的不同回答。(2分) (2)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3分) 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3分)
32、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客观符合主观,发挥正确意识的指导作用。国家根据收入分配在客观上存在的不合理现象,区分不同情况,采取正对措施,保护合法收入,取缔非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提高低收入者的生活水平等措施,就是从实际出发的结果。这有利于完善我国的分配制度,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33.①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要求我们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要以承认自然的客观性为前提,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打造生态玉树,有利于促进三江源地区的环境保护,促进生态文明建设。(4分)
②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新玉树灾后重建定位是符合玉树客观实际的,能把玉树的资源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4分)
③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新玉树灾后重建定位,尊重了经济规律和生态规律,是人们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结果。(4分) 34、答(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2分)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生态文明”的理念的提出,正是基于我国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资源、环境等问题,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分)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基础上提出了生态文明,说明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深化、发展。(2分)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从十二大到十七大,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验证了三大文明的正确性,“生态文明”理念的正确性也必将得到实践的检验。(2分)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生态文明”的理念的提出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资源、环境等问题,为了更好地指导今后我国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2分) (2)认识对实践也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对实践起促进作用,错误的认识对实践起阻碍作用。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认识,发挥正确认识的指导作用。(3分) 生态文明这一理念的提出,不仅是对我国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资源、环境等问题的正视,更是今后对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规划和指导,必将促进社会和谐、民生改善。(1分)
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