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保持体位 B.调整姿势 C.作出安全有效反应 D.促进原始反射消失 E.促进姿势对称 (二)名词解释 1.粗大运动发育
粗大运动发育指抬头、坐、翻身、爬、站、走、跳等运动发育,是人类最基本的姿势和移动能力的发育。 2.觅食反射
觅食反射正常足月新生儿脸颊部接触到母亲乳房或其他部位时,即可出现“寻找”乳头的动作。该反射缺失预示较严重的病理现象,智力低下、脑瘫可持续存在。检查时用手指触摸婴儿的口角或上下唇,婴儿将头转向刺激侧,出现张口寻找乳头动作。存在于0~4个月。 3.握持反射
握持反射将手指或其他物品从婴儿手掌的尺侧放入并按压,小儿手指屈曲握物。此反射出生后即出现,2~3个月后消失。 4.拥抱反射
拥抱反射又称惊吓反射。由于头部和背部位置关系的突然变化,刺激颈深部的固有感受器,引起上肢变化的反射。反应分为拥抱型和伸展型,存在时问为拥抱型0~3个月;伸展型4~6个月。 5.放置反射
放置反射又称跨步反射,扶小儿呈立位,将一侧足背抵于桌面边缘。可见小儿将足背抵于桌面边缘侧下肢抬到桌面上。存在于0~2月。 6.踏步反射
踏步反射又称步行反射。扶持小儿腋下呈直立位,使其一侧足踩在桌面上,并将重心移到此下肢。可见负重侧下肢屈曲后伸直、抬起,类似迈步动作。存在于0~3个月。 7.侧弯反射
侧弯反射又称躯干内弯反射。婴儿处于俯卧位或俯悬卧位,用手指刺激一侧脊柱旁或腰部。婴儿出现躯干向刺激侧弯曲。存在于0~3个月。 8.紧张性迷路反射
紧张性迷路反射也称前庭脊髓反射,头部在空间位置及重力方向发生变化时,产生躯干四肢肌张力的变化。该反射持续存在将影响婴儿自主抬头的发育。检查时将婴儿置于仰卧位及俯卧位,观察其运动和姿势变化。仰卧位时身体呈过度伸展,头后仰;俯卧位时身体以屈曲姿势为主,头部前屈,臀部凸起。存在于0~4个月。 9.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ATNR)
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ATNR) 当头部位置变化,颈部肌肉及关节的固有感受器受到刺激时,引起四肢肌紧张的变化。小儿仰卧位,检查者将小儿的头转向一侧。小儿颜面侧上下肢因伸肌张力增高而伸展,后头侧上下肢因屈肌张力增高而屈曲。存在于0~4个月。
10.立直反射
立直反射身体在空间发生位置变化时,主动将身体恢复立直状态的反射,立
直反射的中枢在中脑。其主要功能是维持头在空间的正常姿势、头颈和躯干尖支持体重→立位跳跃→扶站→抓站→独站→牵手走→独走。 间、躯干与四肢间的正常协调关系,是平衡反应功能发展的基础。多于出生7.婴幼儿步行发育的特点。
后3~4个月出现,持续终生。 ①由两脚分开大足距向两脚并拢小足距发展;②由上肢上举到上肢下降发11.降落伞反射
展;③由无上肢的交替运动到有上肢的交替运动;④由肩与骨盆的无分离运降落伞反射又称保护性伸展反射。检查者双手托住小儿胸腹部,呈俯悬卧位动,到有分离运动;⑤由小步跑,步幅不一致,到迈大步、有节律的步态发状态,然后将小儿头部向前下方俯冲一下。此时小儿迅速伸出双手,稍外展,展;⑥由缺乏骨盆的回旋到加强骨盆的回旋;⑦足尖与足跟接地时间短,主手指张开,似防止下跌的保护性支撑动作。脑瘫患儿此反射也可出现双上肢要为脚掌着地;⑧站立位的膝过伸展。 后伸呈飞机样的特殊姿势,或上肢呈紧张性屈曲状态。 8.姿势运动发育的顺序遵循的规律。
12.平衡反应
(1)动作是沿着抬头、翻身、坐、爬、站和行走的方向发育; 平衡反应 当身体重心移动或支持面倾斜时,机体为了适应重心的变化, (2)离躯干近的姿势运动先发育,然后是离躯干远的姿势运动的发育; 通过调节肌张力以及躯干与四肢的代偿性动作,保持正常姿势。 (3)由泛化到集中、由不协调到协调发育; 13.平衡
(4)先学会抓握东西,然后才会放下手中的东西; 平衡是指在不同的环境和情况下,维持身体直立姿势的能力。 (5)先能从坐位拉着栏杆站起,然后才会从立位时坐下; (三)简答题
(6)先学会向前走,然后才会向后倒退着走。 1.平衡功能中躯体感觉系统的作用。
9.脑损伤和发育缺陷的主要特征。 平衡的躯体感觉输入包括皮肤感觉(触、压觉)输入和本体感觉输入。皮肤触 (1)中枢神经系统的先天畸形; 觉、压力觉感受器向大脑皮质传递有关体重分布情况和身体重心位置的信 (2)脑室周围白质软化; 息;分布于肌梭、关节的本体感受器则向大脑皮质输入随支持面变化如面积、 (3)神经生化的改变; 硬度、稳定性以及表面平整度等而出现的有关身体各部位的空间定位和运动 (4)产伤或外伤所致脑损伤; 方向的信息。这些感受器在人体支持面受到轻微干扰时能够迅速作出反应。 (5)胆红素脑病; 因此,皮肤感觉输入和本体感觉输入及其反馈,对于姿势运动起到重要的作 (6)缺氧缺血性脑病。 用。
10.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的特征。
2.平衡功能中视觉系统的作用。
早产儿缺氧缺血的易损区位于脑室周围的白质区,缺氧和高碳酸血症均可导通过视觉,人们能够看见某一物体在特定环境中的位置,判断自身与物体之致脑血管自主调节功能障碍,形成“压力被动性脑血流”,即脑血流灌注完间的距离,同时也知道物体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视觉信息准确与否影响站全随全身血压的变化而波动。当血压高时,脑血流过度灌注可致颅内血管破立时身体的稳定性。当身体的平衡因躯体感觉受到干扰或破坏时,视觉系统裂出血;当血压下降、脑血流减少,则引起缺血性脑损伤。既往强调脑室内在维持平衡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颈部肌肉收缩使头保持向上直立位和保持或毗邻于脑室部位出血的重要性,已有证据显示早产儿脑室周围白质软化与水平视线,使身体保持或恢复到原来的直立位,从而获得新的平衡。如果去脑瘫发生有紧密联系。
除或阻断视觉输入如闭眼或戴眼罩,姿势的稳定性将较睁眼站立时显著下11.胆红素脑病致脑损伤的主要特征。
降。
高胆红素血症时,胆红素通过血脑屏障,损害中枢神经系统的某些神经核,3.仰卧位姿势运动发育的特点。
导致脑瘫。病变的特点是基底神经节、海马、丘脑下部、齿状核等被染成亮 ①由屈曲向伸展发育;②从反射活动到随意运动发育;③手、口、眼的黄色或深黄色。上述部位可有神经元变性、坏死,神经胶质细胞增生等变化。 协调发育。
12.缺氧缺血性脑病致脑损伤的主要特征。
4.俯卧位姿势运动发育特点。
脑缺氧缺血是构成围生期胎儿或婴儿脑损伤的主要原因。基本病变主要有: ①由屈曲向伸展发育;②抗重力伸展发育;③由低爬向高爬的发育。 脑水肿、脑组织坏死、缺氧性颅内出血等。近年来研究证明,缺氧或缺血所5.坐位姿势运动发育特点。
致细胞生化改变可导致细胞受损或凋亡。 ①发育顺序是全前倾→半前倾→扶腰坐→拱背坐→直腰坐→扭身坐;②13.运动发育的异常性。
与平衡反应密切相关;③是抗重力伸展以及相关肌群发育的过程。 高级中枢神经系统对于低级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和抑制作用减弱,感觉6.立位姿势运动发育的特点。
运动发育延迟,从而释放出原始的运动模式。可表现为:①原始反射亢进和 立位的姿势运动发育是由原始反射的阳性支持开始,立位平衡反应出现残存;②立直反射及平衡反应延迟出现或不出现;③肌力和肌张力异常;④后,便出现了独站与步行,体现了由反射到随意运动和连续不断发育的特点。运动的不规律和不协调;⑤病理反射的出现等。 可以分为如下l0个阶段:阳性支持反射→不能支持体重→短暂支持体重→足
14.运动发育的不均衡性。
5
运动发育的异常性可表现为运动的原始模式、整体模式、联合反应模式、代偿性的异常模异常发育也可表现在:①运动发育与精神发育的不均衡性;②粗大运动和精细运动发育过程中的分离现象;③各种功能发育不能沿着正确的轨道平衡发展;④对于外界刺激的异常反应而导致的运动紊乱。
15.姿势运动的非对称性。
由于ATNR、STNR、TLR等原始反射的残存,小儿姿势运动发育很难实现对称性和直线化发展。难以实现竖头、将双手向胸前聚拢、手、口、眼动作的协调、抗重力伸展和体轴的自由回旋。 16.运动障碍的多样性。
由于脑损伤部位和程度不同,导致运动障碍的特点不同。如锥体系损伤呈痉挛性瘫痪;锥体外系损伤呈不自主运动、肌阵挛或强直;小脑损伤呈平衡障碍、共济失调、震颤等。 17.异常发育的顺应性。
由于得不到正常运动、姿势、肌张力的感受,不断体会和感受异常的姿势运动模式,形成异常的感觉神经通路和神经反馈,导致发育向错误的方向发展、强化而固定下来,异常姿势和运动模式逐渐明显,症状逐渐加重。 18.粗大运动发育评定的内容。 (1)运动与反应; (2)对外来刺激的选择性;
(3)探索各种反应的相互关系和影响; (4)异常反应及其连锁状态; (5)寻找出异常要素; (6)判断出小儿的能力;
(7)发挥适当功能时的最主要的姿势与运动的构成要素; (8)小儿与家庭成员的关系; (9)家庭环境对小儿的作用; (10)是否存在感觉障碍等。 19.姿势与运动发育评定的要点。
(1)姿势评定:观察小儿从一个动作转换成另一个动作时,身体各部位之间所呈现的位置关系,即机体克服地心引力所呈现的自然姿势。 (2)运动发育评定:主要观察是否遵循小儿运动发育规律,即由上到下、由近到远、由粗到细、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连续不断的发育。 (3)异常姿势和运动发育评定:主要观察是否存在发育落后和发育的分离。
(4)动态观察:要动态观察异常姿势和运动发育状况是否改善或恶化。 20.脑瘫患儿发育的主要特征。
①运动发育延迟的同时伴有异常姿势和运动模式;②四肢和躯干的非对称性;③固定的运动模式;④抗重力运动困难;⑤做分离运动困难的整体运动模式;⑥发育不均衡;⑦肌张力不均衡;⑧原始反射残存,立直反射及平衡反应出现延迟或不出现;⑨感觉运动发育落后,感觉“过敏”而导致运动失调;⑩联合反应和代偿性运动。
21.平衡功能如何评定。
①平衡反应评定,各类平衡反应及保护性伸展反射的评定;②静态平衡功能评定,即双腿站立、单腿站立、足尖对足跟站立、睁眼及闭眼站立检查或采用平衡测试仪进行测试;③动态平衡功能评定,即稳定极限和体重或重心转移能力测定;④综合性平衡功能评定,可采用 Berg量表;⑤对平衡障碍原因进行分析,即对运动系统的评价以及对平衡感觉组织的检查。 22.协调功能如何评定。
①指鼻试验;②指指试验;③跟-膝-胫试验;④轮替动作;⑤闭目难立征试验;⑥站立后仰试验等。 23.运动发育的异常性表现为哪些?
①原始反射亢进和残存;②立直反射及平衡反应延迟出现或不出现;③肌力和肌张力异常;④运动的不规律和不协调;⑤病理反射的出现等。运动发育的异常性可表现为运动的原始模式、整体模式、联合反应模式、代偿性的异常模式等。
第四章 婴幼儿期精细运动发育
(一)选择题 [A1型题】 【习题】
1.精细抓握不包括( )1.B
A.指尖捏 B.约束 C.三指捏 D.侧捏 E.指腹捏 2.无意识抓握出现的时间约为( )2.C
A.1个月 B.2个月 C.3个月 D.4个月 E.5个月 3.儿童握笔动作技能迅速发育的阶段是( ) 3.D A.2~3岁 B.2~4岁 C.2~5岁 D.2~6岁 E.2~7岁 4.绘画动作发育阶段不包括( ) 4.D
A.乱涂阶段 B.组合阶段 C.集合阶段 D.乱画阶段 E.图画阶段
5.关于婴幼儿精细运动发育顺序,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5.E A.7个月可将积木从一只手倒换到另一只手上 B.9个月可用拇指和食指捏起小物体(葡萄干等) C.10个月可用食指触物
D.12个月可将物体放入容器中并拿出另一个 E.24个月搭2块或3块块积木(边长2.5Cm的正方体)
6.可用拇指和食指捏起小物体(大米花、葡萄干等)的时间为( )6.D A.6个月 B.7个月 C.8个月 D.9个月 E.10个月 7.很熟练用拇指与另一手指准确捏起o.6Cm串珠的时间为( )7.E A.6个月 B.7个月 C.8个月 D.9个月 E.10个月 8.能几页几页翻书的时间为 ( )8.B
A.12个月 B.18个月 C.24个月 D.30个月 E.36个月 9.能一页一页翻书的时间为 ( )9.C
A.12个月 B.18个月 C.24个月 D.30个月 E.36个月
10.自发地从瓶中倒出小丸的时间为( ) 10.B
[B2型题]
A.12个月 B.18个月 C.24个月 D.30个月 E.36个月 题27~31共用备选答案
11.向杯中倒水并能控制流量的时间为( ) 11.E A.12个月 B.18个月 C.24个月 D.30个月 E.36个月 A.12个月 B.18个月 C.24个月 D.30个月 E.36个月 27.能用拇指与食指捏较小的物体( ) 27.C
12.精细辨认物体阶段发育在生后( ) 12.B
28.几页几页翻书,用小线绳穿进大珠子或大扣子孔 ( )28.C
A.6个月以后 B.7个月以后 C.8个月以后 D.9个月以后 29.全手握笔,自发乱画( ) 29.E E.10个月以后
30.能临摹“○”和十字;会穿珠子、系纽扣、向杯中倒水( )30.C 13.人类双眼视觉发育的关键期为生后( )13.A
31.模仿画水平线和交叉线,会穿裤子、短袜和便鞋,解开衣扣( ) A.6个月 B.7个月 C.8个月 D.9个月 E.10个月 31.D 14.视觉成熟最重要的是( )14.D
【X型题】
A.视网膜 B.角膜 C.焦点 D.焦距 E.年龄 32.抓握动作分为( )32.AB 15.出生后视皮层的功能变化存在一个关键期,为( ) 15.C A.力性抓握 B.精细抓握 C.压 D.触 E.勾状抓握 A.2~3年 B.3~4年 C.4~5年 D.5~6年 E.6~7年 33.连续的抓握动作动作过程包括( ) 33.ABCE
16.小儿视力大致可达到成人水平的时间为( ) 16.B A.视觉搜索物体 B.接近物体 C.抓住物体 D.操作物体 E. A.5岁 B.6岁 C.7岁 D.8岁 E.9岁 放开物体
17.3个月小儿双眼追视移动物体范围可达( ) 17.E 34.关于抓握动作发育规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34.ABCDE A.100° B.120° C.140° D.160° E.180° A.尺侧手掌抓握(3个月) B.全手掌抓握(5个月) C.桡侧手掌抓握18.能判断出利手的年龄约为( ) 18.C
(6~7个月)
A.2~4岁 B.3~5岁 C.4~6岁 D.5~7岁 E.6~8岁 D.桡侧手指抓握(8个月) E.拇、食指对指抓握(9~10个月) 19.倒手动作出现在生后( ) 19.C
35.视觉发育过程包括( )35.ABCD
A.5个月 B.6个月 C.7个月 D.8个月 E.9个月 A.视觉定位 B.注视 C.追视 D.视线转移 E.远视 20.开始尝试拿笔在纸上涂画,翻看带画的图书的时间为( ) 20.B
36.视觉功能评定方法包括( )36.ABCDE
A.6~12个月 B.12~18个月 C.18~24个月 D.24~30个月 A.单眼遮盖试验 B.光觉反应 C.注视和追视 D.眨眼反射 E.E.30~36个月 双眼同视功能
[B1型题]
37.关于生活自理动作发育时间顺序,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37.ABE 题21~22共用备选答案
A.稳稳地拿住茶杯18个月 B.穿鞋24个月 C.解开能够到的纽
A.0~3个月 B.4~6个月 C.7~9个月 D.10~12个月 扣36个月 E.15~12个月
D.穿上衣和外套24个月 E.独立进餐,几乎没有食物外溢24个月 21.手功能开始发育阶段( )21.A 38.婴幼儿视觉功能发育特点包括( )38.ABCDE
22.手功能多样化发育阶段( )22.C A.周边视力比中央视力好 B.人类双眼视觉发育的关键期为生题23~24共用备选答案
后6个月
A.7个月 B.9个月 C.15个月 D.24个月 E.30个月 C.8个月到3岁发育最快 D.3~6岁时基本完成视觉功能的发23.开始在大人鼓励下出现翻书动作( )23.B 育
24.能将纸叠成方块,边角基本整齐( )24.E E.通常焦距的稳定大约在3~4岁左右
题25~26共用备选答案
39.脑性瘫痪患儿上肢姿势异常包括( )39.ABCDE A.主要是获得绘画所必需的手眼协调能力 B.主要是图形的出现与混 A.拇指内收 B.手握拳 C.前臂旋前 合
D.手指关节掌屈 E.肩关节内收
C.将几个图形、图像组合 D.混合的图形数量增多,40.常见的婴幼儿精细运动异常发育包括( )40.ABCDE
内容更为复杂
A.精神发育迟滞 B.脑性瘫痪 C.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E.出现最初无目的的涂抹动作
D.学习障碍 E.发育性协调障碍 25.绘画动作发育的集合阶段( )25.D 41.15个月小儿精细运动包括( )41.BCDE 26.绘画动作发育的图画阶段( )26.B
A.搭3~4块积木(边长2.5Cm的正方体) B.可用匙取物
6
C.全手握笔,自发乱画 D.会打开盒盖(不是螺纹的) E.能倾斜瓶子倒出小物体,然后用手去捏
42.标准化心理测验量表评定方法包括( )42.ABCD
A.Gesell发育量表 B.Bayley婴儿发育量表 C.丹佛发育筛查量表
D.Peabody量表 E.GMFM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 (二)名词解释 1.精细运动能力
精细运动能力指个体主要凭借手以及手指等部位的小肌肉或小肌群的运动,在感知觉、注意等心理活动的配合下完成特定任务的能力。 2.双手协调
双手协调指同时使用双手操作物体的能力。 3.触觉识别
触觉识别是人类单凭用手触及物体而无需用眼看就能识别物体的能力,是手指的精细感觉。 4.手眼协调
手眼协调指在视觉配合下手的精细动作的协调性。 5.运动功能的特殊发育障碍
运动功能的特殊发育障碍存在于儿童发育早期,在完成精细与粗大运动时的动作协调水平显著低于正常同龄儿童水平的协调困难。也称发育性协调障碍。
(三)简答题。 1.简述手的基本动作。
手的基本动作包括:非抓握动作与抓握动作两大类。非抓握动作包括悬浮、约束、推、
压、触、勾状抓握等;抓握动作又分为力性抓握与精细抓握,前者包括球形抓握、柱状抓握及拉,精细抓握包括指尖捏、指腹捏、侧捏及三指捏。 2.简述抓握动作发育规律。
由无意识抓握向随意抓握发育;由手掌的尺侧抓握向桡侧抓握发育;由不成熟的抓握模
式(全手掌抓握模式)向成熟的对指抓握模式发育;由抓握物体向放开物体发育。放开较抓握更为精细,更具有目的性。 3.简述握笔姿势与动作发育。
2~6岁是儿童握笔动作技能迅速发育阶段。
握笔姿势发育包括:手掌向上的握笔动作发育,手掌向下的握笔动作发育,主要以拇指、
食指及中指握笔的手指握笔动作发育。
握笔动作发育特征:①握笔部位逐渐靠近笔尖;②离躯干中线越近部位的活动越来越
少,而躯干远端部位的活动越来越频繁。 4.简述绘画动作发育阶段。
随着手的动作控制能力的发育以及练习经验的增多,从最初无目的的涂
抹到开始有目
的地画画需要经历以下几个阶段:乱涂阶段、组合阶段、集合阶段以及图画阶段。
5.简述视觉发育过程。
视觉发育过程包括:视觉定位、注视、追视、视线转移等。
视觉信息反馈处理阶段(0~2个月);物体辨认阶段(3~6个月);精细辨认物体阶段(7个月以后)
6.简述眼球运动控制发育规律。
首先是水平方向追视功能的发育,其次是垂直方向追视功能的发育,最后是斜向追视功 能的发育。
7.简述手眼协调能力发育过程。
④手张开及双手抱握阶段(o~3个月);②手功能开始发育阶段(4~6个月);③手功能多样化发育阶段(7~9个月):姿势变换及爬行均对手功能多样化发育有影响;④手功能熟练阶段(10~12个月):手指分离动作发育。 8.简述上肢与躯干运动分离、眼和手协调运动发育机制。
①腕关节的不规则运动;②拥抱反射、不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等使上肢出现强制性伸展反射;③俯卧位时抬头、压低双肩,双肩压低又促使头的上抬,这种抗重力状态使身体各部位间产生相互作用。 9.简述手眼协调能力发育特征。
①整体运动向分离运动发育;②抓握的稳定点由近端逐渐向远端发育;③眼和手发育具有共同形式;④从防御向功能发育;⑤从手到眼的发育;⑥利手的发育一般需到动态三指捏阶段(4~6岁)才能判断哪只手为利手。 10.简述姿势控制不良、异常姿势和运动模式影响手功能发育的途径。 (1)躯干及骨盆不稳定导致身体一部分活动时另一部分不能保持稳定。 (2)躯干、上肢、手的异常姿势及运动模式影响伸手、抓握、释放以及精细运动功能的发育。
(3)伴随整体异常姿势或上肢受累,手可能呈握拳或半握拳,此外,可能有手部感觉减退。
(4)由于平衡功能不佳,需使用单手或双手支撑体重。 (5)手功能保持在较低水平。 (6)释放动作不成熟或异常。
11.简述脑性瘫痪精细运动异常发育的表现。
(1)精细运动发育落后:精细运动未按照正常规律发育,达不到同一年龄段小儿精细运动发育水平。
(2)精细运动发育障碍:常出现上肢姿势异常,主要表现为手指关节掌屈,拇指内收,手握拳,腕关节屈曲,前臂旋前,肘关节屈曲,肩关节内收。上肢姿势异常可导致手的抓握动作、手的知觉功能、双手协调动作、手眼协调功能等精细运动障碍。 12.简述精细运动评定的目的。
①评定儿童精细运动发育的水平;②及时发现精细运动发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缺陷;③为确定产生问题与缺陷的原因和环境因素提供客观依据;
④对实施的干预效果进行评价。 5.“fis”现象
13.简述双手精细协调性评定。
“fis”现象是指儿童自觉地辨别发音是否正确,自觉地模仿正确的发音, ①双手可在体前正中线,将螺丝拧下来;②只能一只手固定,另一只手去并自觉地
拧,反过来就不能完成;③在体侧完成拧螺丝动作;④只会双手同时转来转纠正错误发音的一种能力(语音意识)。 去,不能将螺丝拧下来。 6.语音
14.简述视觉功能评定方法。
语音是口头言语的物质载体,是由人类发音器官发出的表达一定意义内容的 包括①单眼遮盖试验;②光觉反应;③注视和追视;④眨眼反射;⑤双眼声音。 同视功能。 7.语言发育迟缓
语言发育迟缓是指由各种原因引起的儿童口头表达能力或语言理解能力明第五章 婴幼儿言语语言发育
显落后于同龄儿童的正常发育水平。主要表现为开始说话的年龄晚,语言发【习题】 育进程缓慢,语言表达能力明显低于同龄的正常儿童。 (一)选择题 (三)简答题
[A1型题]
1.汉族儿童语音发展的顺序。
1.人类言语活动的两大反映形式是:( )1.B
汉族儿童语音发展的顺序为:辅音部位是由前后两端挤向中间,发音方 A.书面言语和口头言语 B.内部言语和外部言语 C.对话言语和独法的习得顺序是
自言语
鼻音、擦音、塞音先习得;元音习得为:舌面元音>舌尖元音,不卷舌元音> D.肢体言语和口头言语 E.内部言语和书面言语
卷舌元音,不圆唇元音>圆唇元音,低元音>高元音,前元音>后元音。 2.儿童的前语言阶段,是一个在语言获得过程中的__________核心敏感期。2.儿童句型的发展顺序。
( )2.D
儿童句型的发展顺序,由不完整句到完整句,从简单句到复合句,由陈 A.语义 B.语法 C.语汇 D.语音 E.语用 述句到非陈述句,
3.儿童最早获得的是:( ) 3.A
从无修饰句到修饰句的发展。亦即句子发展的顺序大致是:不完整句;具有 A.名词 B.动词 C.形容词 D.代词 E.连词
主-谓、谓-宾、主-谓-宾、主-谓-补等结构的无修饰语单句;简单修饰语单4.处于句法结构发展_________阶段的儿童常常用“球球”表示“这是一个句,主-谓-双宾语句,简单连动句;复杂连动句,兼语句;主语或宾语含有球”、“我要球球”等。( )4.A
主-谓结构的句子。 A.不完整句 B.完整句 C.双词句 D.电报句 E.简3.儿童言语功能的发展。
单单句 英国著名语言学家韩礼德(M.A.K.Halliday)通过对9~18个月的婴幼儿【X型题】
交流行为的研究,归纳出婴儿早期7种语用功能:工具功能、调节功能、相5.言语发展的影响因素有:( ) 5.ABCDE
互作用功能、表达个人功能、启发功能、想象功能和表现(通讯)功能。并把A.遗传学因素 B.语言学因素 C.生理学因素 D.心理学因素 E.儿童言语功能的发展分为3个阶段:
社会学因素 第一阶段从10.5~16.5个月。儿童已经掌握了前四种功能。但是在这个(二)名词解释 阶段儿童的言语并没有“语言”的形式,而是用声音。
1.语言
第二阶段是过渡阶段,约从16.5~18.0个月开始,到22.5个月结束。这语言是以语音或字形为物质外壳,以词汇为基本单位,以语法为构造规则的一阶段儿童的词汇、语法和绘画能力有神速发展,同时上述的语言功能类型符号系统。 开始组合:表达个人功能与启
2.言语
发功能综合发展为学习功能,而工具功能与调节功能综合发展为非“学言语是人们运用语言材料和语言规则所进行的交际活动的过程和产物。 习”的功能。此外还使用语调,降调的言语结构表示学习功能,升调的言语3.语言发展(语言获得)
结构表示非言语功能。
语言发展也称语言获得,是指个体对母语的语音、词汇、语义、语法等系统 第三阶段是成人语用阶段,约从22.5~24.0个月开始。在这一阶段,许要素以及语言运用技能的理解和产生的发展过程。 多语言功能都
4.构音
复合化;而且第二阶段的学习功能发展为意念功能,非学习功能发展为相互构音是指通过发声器官的运动即口腔、喉、鼻腔等的协调运动发出组成语言关系功能;想象
单词的言语声音即语音的过程。
功能与表现功能综合发展为语篇功能。这样儿童就可以像成人那样应用语言
7
了。
4.汉语儿童语言发育迟缓的筛查标准。
汉语2~3岁儿童语言发育迟缓的筛查标准为:24个月词汇量少于30个,30个月男童结构表达量少于3个,30个月女童结构表达量少于5个。2~3岁儿童语言发育迟缓可能的筛查标准为:24、个月词汇量少于50个,30个月男童结构表达量少于5个,30个月女童结构表达量少于8个。 5.说明脑的几个言语中枢及其相应的言语功能障碍。 运动性言语中枢(额下回BroCa区)-运动性(表达性)失语。 听觉性(感觉性)言语中枢(颞上回后部WerniCke区)-感觉性失语。 视觉性言语中枢(阅读中枢,角回)-失读症。 书写中枢(额中回后部)-失写症。 6.婴幼儿语言发展的几个阶段?
许政援等根据数十年对3岁前儿童语言发展情况的追踪调查,认为3岁前儿童的语言发展是一个连续的、有序的、有规律的过程,又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据此将3岁前儿童语言发展分为6个阶段:
简单发音阶段:o~3个月,基本韵母发音较早,声母很少,主要是h音,有时有m音。
连续音节阶段:4~8个月,发音增加很多,发重复连续音节,开始有近似词的音,半岁时有的音开始有某种意义。
学话萌芽阶段:9~12个月,不同连续音节明显增加,近似词的发音增多,一定的音开始与具体事物相联系,但还没有成为“词”。
正式学话、单词句阶段:1.0~1.5岁,开始有指向连续音节和近似词的音节增多,能说出有一定意义的词,“以词代句”;但理解并不限于单词。 掌握初步的语言、简单句阶段:1.5~2.0岁,由单词句进入多词的简单句,各类句子数量比例:单词句占37.7%,简单句占55%,复合句占7.3%。 复合句发展,掌握基本语言阶段:2~3岁,单词句明显下降,而复合句上升到30.5%,句子长度也明显增加,言语内容也更加丰富。
第六章 婴幼儿认知功能发育
(一)选择题 [A1型题】 【习题】
1.一般婴幼儿开始出现有意注意的年龄( )1.C
A.2~3个月 B.3~4个月 C.12个月 D.6~7个月 E.8~9个月
2.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及其属性在人脑中的整体反映称为( )2.B A.感觉 B.知觉 C.认识 D.认知 E.记忆
3.实验者当着儿童的面将两杯同样多的液体中的一杯倒进一个细而长的杯子中,要求儿童说出这时哪一个杯子中的液体多些时,儿童不能意识到液体是“守恒”的,因此多倾向于回答高杯子中的液体多些,你推测这儿童的年龄是几岁。( )3.B
A.1岁 B.3岁 C.5岁 D.8岁 E.10岁 4.哪一种心理发育评定量表采用比率商形式( )4.A
A.格塞尔发展顺序量表 B.贝利婴幼儿发育量表 C.新生儿20项行为神经学测查
D.韦氏儿童智力量表 E.丹佛发展筛选测验 5.记忆出现的时间规律是( ) 5.A
A.出生后2周左右出现动作记忆,6个月左右出现情绪记忆,6个月到12个月开始出现形象记忆,1岁出现逻辑记忆
B.出生后2周左右出现情绪记忆,6个月左右出现动作记忆,6个月到12个月开始出现形象记忆,1岁出现逻辑记忆
C.出生后2周左右出现动作记忆,6个月左右出现形象记忆,6个月到12个月开始出现情绪记忆,1岁出现逻辑记忆
D.出生后2周左右出现动作记忆,6个月左右出现情绪记忆,6个月到12个月开始出现逻辑记忆,1岁出现形象记忆
E.出生后2周左右出现动作记忆,6个月左右出现形象记忆,6个月到12个月开始出现逻辑记忆,1岁出现情绪记忆 6.出生后出现条件反射的年龄? ( )6.A
A.大约在出生10~20天左右 B.大约在出生5~10天左右 C.大约在出生20~25天左右 D.大约在出生1~5天左右 E.大约在出生后25~30天
7.Gesell规定的8个关键年龄是( )7.A
A.出生后4周、16周、28周、40周、52周、18个月、24个月、36个月 B.出生后4周、8周、12周、16周、20周、24周、28周、32周 C.出生后4周、16周、26周、34周、42周、50周、58周、66周 D.出生后4周、16周、32周、48周、64周、80周、96周、112周 E.出生后4周、8周、16周、32周、64周、80周、96周、112周 8.知觉的基本特征除了( ) 8.E
A.整体性 B.恒常性 C.选择性 D.理解性 E.相对性 9.记忆的基本过程除了:( )9.D
A.识记 B.保持 C.再认 D.强化 E.再现 10.不同的运动表现层次的描述,哪项不对( ) 10.D
A.脊髓和延髓的水平段,运动神经表现为反射或反射运动(感觉反射水平)是最低层次的运动表现
B.丘脑顶叶的感觉区域,并接受来自皮质的大范围的信息,变换成运动(知觉-自发运动水平)
C.大脑皮层在意志的基础上作出动作或创造性的动作(认识-随意运动水平),这是最高层次的运动表现 D.知觉-自发运动水平与脊髓和延髓有关
E.空腹、疲劳、觉醒等生理原因引起的愉快和不快相当于感觉-反射水平,可以说是一种低水平的感情表露。如果是面对人的感情,这是一种高级水平的感情表露
11.下面描述哪项不正确( )11.E
A.将自身行为或思考方法构成图式(sCheme),并能够理解和适应图式的过程17.皮亚杰认知发育的阶段理论中感知运动阶段包括( )17.ABCDE 称之为“同化”
A.反射练习 B.动作习惯 C.有目的的动作 B.原有的图式无法实现时,必须根据现实情况对图式进行修正以适应目前变 D.图式的协调 E.感觉动作和智慧综合 化了的情况,称之为“调节”
18.儿童发育的行为要素包括( )18.ABCDE C.智能“游戏”可以说是“同化”占优势的状态 A.感觉 B.运动 C.认知 D.情绪 E.人际关系 D.“模仿”则是属于“调节”占优势状态 19.认知的特点包括:( )19.ABCDE
E.上述均不对
A.认知的多维性 B.认知的相对性 C.认知的联想性 12.认知功能发育的顺序( ) 12.A
D.认知的发展性 E.认知的先占性和整合性 A.动作表象→映象表象→符号表象 B.映象表象→动作表象→符20.游戏在儿童认知发育中的作用( )20.ABCDE
号表象
A.发展各种感觉器官和观察力 B.加深知识的理解和巩固记忆的作用 C.符号表象→映象表象→动作表象 D.映象表象→符号表象→动 C.促进了幼儿思维能力的发育
作表象 D.促进了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育,促进了语言能力的发育 E.以上均对
E.对幼儿情感发育和幼儿个性的形成有促进作用 13.有关神经纤维髓鞘化的描述哪项正确( ) 13.A
(二)名词解释 A.1岁半所有的脑神经几乎完全髓鞘化,但神经传导通路至10岁才完成髓1.同化
鞘化
同化将自身行为或思考方法构成图式,并能够理解和适应图式的过程称之同 B.出生时所有的脑神经几乎完全髓鞘化,但神经传导通路至10岁才完成髓化。 鞘化
2.游戏
C.6个月时所有的脑神经几乎完全髓鞘化,但神经传导通路至10岁才完成游戏儿童有目的、有意识、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活动,具有社会性;是髓鞘化
一种具有多种心理成分组成的综合性的活动,具有虚构性、兴趣性、愉悦性 D.3岁时所有的脑神经几乎完全髓鞘化,但神经传导通路至10岁才完成髓和具体性。 鞘化
3.认知功能
E.6岁时所有的脑神经几乎完全髓鞘化,但神经传导通路至10岁才完成髓认知功能大脑反映客观事物的特征、状态及其相互联系,并揭示事物对人的鞘化
意义与作用的判断能力,是一种高级心理功能。 14.对皮质中枢发育的描述哪项不正确( )14.C
4.感觉
A.遵循着头尾原则与近远原则 B.头尾原则指从上到下,近远原则指感觉一定的物质运动作用于感觉器官并经过外界或身体内部的神经通路传从中央到四周
人脑的相应部位引起的意识现象,是物质的刺激向意识的最初转化,是感性 C.兴奋过程比抑制过程占劣势 D.动作发育总是从上到下,即从头到认识的起点,也是整个认识过程的起点。 脚逐步发展
5.知觉
E.3岁左右皮质才完全与小脑相连,才能实现对精细动作的控制 知觉视觉、听觉、皮肤觉、动觉等协同活动的结果,是人对物体的许多感觉15.注意的发育哪项是错误( ) 15.E
的综合。在知觉过程中,人脑将感官刺激转化为整体经验。 A.新生儿已有无意注意,新生儿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产生定向反射,这6.社会知觉
是注意的萌芽
社会知觉人对客体的认知和认识过程。包括对自己、对他人和对群体的知觉。 B.3个月出现条件反射的定向反射:5、6个月出现无意注意 7.运动
C.1岁出现有意注意(有预定目的,也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的萌芽 运动指肌收缩活动的总称,包括静止状态、表情和语言。 D.3岁以前开始出现有意注意 (三)简答题
E.以上均错 1.游戏在儿童发育中的作用。
[x型题]
游戏活动促进了幼儿运动能力和协调能力发育的同时,也促进了认知功16.感觉的处理通路( )16.AB
能的发育:①游戏对幼儿认知发育的促进作用:促进观察力、记忆能力、思 A.感觉-知觉-认识-记忆 B.感觉-知觉-认识-情感 C.感觉-知觉-记维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语言能力的发育;②游戏对幼儿情感发育的促进忆-认识
作用;③游戏对幼儿个性形成的作用。
D.感觉-知觉-情感-认识 E.感觉-知觉-情感-记忆
通过反复多次的练习,幼儿会逐渐把社会所要求的行为规则变为自己主
8
动的行动,并迁移到现实生活中去。 2.什么是游戏?
(1)游戏是儿童有目的、有意识、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活动,具有社会性;
(2)游戏是一种具有多种心理成分组成的综合性的活动,具有虚构性、兴趣性、愉悦性和具体性。 3.阐述皮杰亚认知发育的阶段理论。
认知发育阶段理论包括:①感觉运动阶段(0~2岁),通过感觉和运动认识对象;②前运算阶段(3~7岁),思维的片面性和自我为中心;③具体运算阶段(8~11岁),儿童“自我中心”的程度下降,他们开始克服“片面性”而注意到事物的各个方面,发展了了解他人观点的能力;④形式运算阶段(12岁至成人),抽象思维的发展和完善。 4.什么是精神发育迟滞?
精神发育迟滞(mental retardation,MR)指个体在发育时期内(18岁以前),一般智力功能明显低于同龄水平,同时伴有社会适应行为缺陷。 5.贝利婴儿发展量表包括哪些内容?
贝利婴儿发展量表包括:①智能量表(mental scale);②运动量表(motor scale);③婴儿行为记录表(infant behavior record)。评定智能发育水平的是智能发育指数;评定运动发展水平的是心理运动发育指数。
第七章 婴幼儿期情绪及其社会功能发育
【习题】 (一)选择题 【A1型题】
1.伤心的适应性功能为( ) 1.C
A.学习恐吓人 B.回避危险 C.鼓励别人给自己安慰 D.躲避有害物 E.达到目的
2.关于情绪情感的说法错误的是( )2.C A.情绪情感是紧密联系的概念
B.情绪更多是与人的生理需要满足与否相联系的体验 C.情感带有情景性、不稳定性 D.情绪具有冲动性
E.情感是与社会性需要满足与否相联系的体验 3.新生儿情绪发育的特点错误的是( )3.E
A.与生理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直接相关 B.是儿童与生俱来的遗传本能 C.具有先天性
D.能引起情绪的动因往往都是与幼儿生活相联系的事物,范围较小 E.婴幼儿情绪外露的特点,不利于成人与儿童间良好的沟通 4.以下哪项属于初级情感( ) 4.C A.尴尬 B.害羞 C.害怕D.骄傲 E.内疚 5.以下哪项属于次级(复杂)情感( ) 5.B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