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题的关键是理解不同类型植物的结构特点以及它们的生长发育过程相关知识。 12.某同学在学校旁边的农田生态系统中,发现了如图所示的食物网,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该食物网共有4条食物链
B.该食物网中,戊与丁既有捕食关系,也有竞争关系 C.该食物网中,戊获得的能量及毒素最多 D.5种动物中有2种肉食动物和3种植食动物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态系统是指一定的区域内生物与环境之间形成的统一整体,由生物部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因素组成,生产者主要是指绿色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给植物和动物提供物质和能量;消费者主要是指动物和人,直接或间接以绿色植物为食;分解者主要是指细菌和真菌,分解动物植物的遗体或是遗迹;非生物因素是指阳光、空气、水分、土壤、温度和湿度等。食物链是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和消费者,消费者和消费者之间因捕食系形成的链状联系,许多条食物链就形成了食物网,一般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向后是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等,至少由2—3个环节组成,在食物链中起点生产者,生物数量最多,越向后生物的数量越少。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是沿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传递的。有毒物质在食物链上具有蓄积作用,在生态系统中最高消费者体内的蓄毒是最多的。图中的甲是生产者,乙、已是草食动物、丙、丁和戊属于肉食动物,均属于生产者。该食物网共有3条食物链,选项A不正确;该食物网中,戊与丁同时以已为食物来源,属于竞争关系,戊以丁为食物来源,属于捕食关系,选项B正确;食物链是传递物质和能量,逐级递减,戊获得的能量最少,但是蓄毒最多,选项C不正确;该食物网中有5种动物中有3种肉食动物和2种草食动物,选项D不正确。故选B。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组成、功能和结构,难度中上,属于掌握层次。 13.图是玉米种子结构模式图和人体消化系统示意图,相关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图一的胚包括②③④⑤,是玉米幼小的生命体
B.图一上滴加碘液变蓝的部位是①,人体消化的主要器官是图二中的⑤ C.图一玉米被食用后形成的食物残渣从图二肛门中排出的过程是排泄 D.图一萌发时最先萌发的结构是⑤,它突破种皮和果皮,形成根
【答案】C 【解析】 【分析】
玉米种子的结构包括种皮、胚乳和胚,胚包括胚根,胚芽,胚轴和子叶,胚是新生植物的幼体。胚乳中储存营养物质,主要是淀粉。当种子萌发时,首先要吸水,子叶或胚乳的营养物质转运给胚根、胚芽、胚轴,随后胚根发育,突破种皮,形成根,胚轴伸长,胚芽发育成茎和叶。小肠是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人体细胞代谢活动产生的废物,如二氧化碳、水、无机盐、尿素等,它们属于代谢终产物,它们排出体外过程称为排泄;排遗是人体内食物残渣叫做粪便。 【详解】
图一的胚包括②子叶、③胚芽、④胚轴、⑤胚根,是玉米幼小的生命体,故A正确;图一上滴加碘液变蓝的部位是①胚乳,胚乳中储存营养物质,所以其消化的主要器官是图二中的⑤小肠,小肠细长,有环形皱襞,小肠绒毛,增加了消化和吸收营养物质的面积,小肠内肠液分泌有肠液,肠液中含有多种消化酶,所以小肠是消化食物的主要器官,故B正确;人体细胞代谢活动产生的废物,如二氧化碳、水、无机盐、尿素等,它们属于代谢终产物,它们排出体外过程称为排泄;排遗是人体内食物残渣叫做粪便,玉米种子成分主要是淀粉,淀粉的消化是从口腔开始,在口腔内唾液的作用分解为麦芽糖,麦芽糖在小肠内消化酶的作用下分解为葡萄糖,人体内食物残渣叫做粪便,排出体外的过程叫排遗,故C错误;当种子萌发时,首先要吸水,子叶或胚乳的营养物质转运给胚根、胚芽、胚轴,随后胚根发育,突破种皮,形成根,胚轴伸长,胚芽发育成茎和叶,所以萌发时最先萌发的结构是⑤胚根,它突破种皮和果皮,形成根,故D正确。故选C。 【点睛】
本题考查玉米种子的结构和功能,种子萌发的过程,食物的消化过程,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排泄和排遗的区别。
14.人出生后发育通常是指( ) A.从胚胎到婴儿的发育阶段 B.从婴儿出生到性成熟的发育阶段 C.从胚胎到性成熟的发育阶段 D.从婴儿出生到幼儿的发育阶段 【答案】B 【解析】 【分析】
人体的发育包括胚胎发育和胚后发育两个过程,胚后发育是指从胎儿出生到性成熟的发育阶段。 【详解】
人的一生有两个生长发育高峰期,第一个高峰期是婴儿期,出生的第一年为婴儿期,又称乳儿期。人出生
后发育属于胚后发育,是指从胎儿出生到性成熟的发育阶段。B正确。 【点睛】
关键了解人体的发育过程,尤其是人体发育的两次高峰期。
15.如图表示一段时间内某植物叶片吸收二氧化碳与光照强度关系示意图.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A.当光照强度大于n2时,表示该植物不再进行光合作用 B.b点表示该植物既不进行光合作用,也不进行呼吸作用 C.当光照强度大于n1时,该植物开始进行光合作用 D.ac段表示该植物的光合作用不断地增强 【答案】D 【解析】
当光照强度大于n2时,表示该植物的光合作用不再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强而增强,而不是不进行光合作用,A错误;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b点时二氧化碳吸收相对量为零,表示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量等于呼吸作用释放的二氧化碳量,而不是表示该植物既不进行光合作用,也不进行呼吸作用,B错误;当光照强度大于0时,植物就开始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但是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比呼吸作用释放的二氧化碳少,表现为二氧化碳吸收量小于0,而不是当光照强度大于n1时,该植物开始进行光合作用,C错误;ac段表示该植物的光合作用不断地增强,D正确。
16.下列四幅图线表示人体内血液由体动脉经过组织细胞流向体静脉时,血液内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情况,纵坐标表示二氧化碳含量,横坐标表示血液由体动脉经过组织细胞流向体静脉时的血流方向.其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肺动脉分支形成毛细血管缠绕在肺泡外,如何汇集成肺静脉;当血液通过肺动脉流经肺部的毛细血管时,由于吸入肺泡内的空气中,氧的含量比血液中的多,而二氧化碳的含量比血液中的少,当血液运输到全身各处组织细胞时,经过气体扩散作用,血液中的氧气进入组织细胞,组织细胞中的二氧化碳进入血液,所以体动脉<组织细胞<体静脉,故选项B符合题意 考点:组织细胞的气体交换。
17.完全用肺呼吸的动物具有的特征( ) A.体内有脊柱,牙齿有分化 B.生殖和发育摆脱了水的限制 C.受精卵在母体内发育成幼体 D.体温恒定,都是恒温动物 【答案】B 【解析】 【分析】
完全用肺呼吸的动物有爬行动物、鸟类、哺乳类,据此解答。 【详解】
爬行动物、鸟类、哺乳类,体内都有脊柱,爬行动物的牙齿没有分化,鸟类一般无齿、哺乳动物的牙齿有分化,A不符合题意;
爬行动物、鸟类、哺乳动物都是体内受精,生殖和发育摆脱了水的限制,B符合题意; 爬行动物是卵生,鸟类是卵生,哺乳动物是胎生,C不符合题意;
爬行动物是变温动物,鸟类、哺乳类体温恒定,属于恒温动物,D不符合题意。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知道爬行动物、鸟类、哺乳类的特征。 18.下列关于哺乳动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体表被毛,有于吸引异性和求偶 B.胎生可以提高产仔数量
C.胎生、哺乳有利于提高后代成活率 D.所有哺乳动物都是通过胎生繁殖后代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A、哺乳动物体表被毛,有利于保温,不是有于吸引异性和求偶; B、胎生可以提高后代的成活率,不是可以提高产仔数量如驴; C、胎生、哺乳有利于提高后代成活率;
D、鸭嘴兽是卵生的哺乳动物,因此绝大部分哺乳动物都是通过胎生繁殖后代.
考点: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19.下列关于遗传与变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遗传与变异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现象
B.性状遗传的实质是通过生殖过程把基因传递给后代 C.变异是指生物的遗传物质发生变化
D.在生物的各种变异中,有的对生物体有利,有的对生物体有害 【答案】C
【解析】遗传是普遍存在的,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变异也是普遍存在的,如一猪生九子,连母十个样。因此遗传和变异在自然界中是普遍存在,A正确;生物体的各种性状都是由基因控制的,性状的遗传实质上是亲代通过生殖细胞把基因传递给了子代,B正确;变异分为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单纯的由环C错误;境的改变而造成的差异为不可遗传变异,而由于遗传物质发生的改变而引起的差异为可遗传变异,变异是指亲子间和子代个体间的差异。在生物的各种变异中,有的对生物体有利,有的对生物体有害。如玉米的子代有高杆和矮杆的变异,高杆有利于玉米的生存,是有利变异,矮杆不利于玉米的生存,是不利变异,D正确。
20.下列关于生命起源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原始大气的成分与现在地球上大气的成分最主要区别是没有氢气 B.原始生命可能起源于原始海洋
C.米勒的实验可以说明原始海洋中能形成原始生命
D.在现代最先进的实验室里,已经可以模拟生命起源的全部过程 【答案】B 【解析】 【分析】
原始地球的温度很高,地面环境与现在完全不同:天空中赤日炎炎、高温、紫外线、电闪雷鸣,地面上火山喷发、熔岩横流;从火山中喷出的气体,如水蒸气、氨、氢气、甲烷等构成了原始的大气层,与现在的大气成分明显不同的是原始大气中没有游离的氧;原始大气在高温、紫外线以及雷电等自然条件的长期作用下,形成了许多简单的小分子有机物,随着地球温度的逐渐降低,原始大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雨降落到地面上,这些有机物随着雨水进入湖泊和河流,最终汇集到原始的海洋中。原始的海洋就像一盆稀薄的热汤,其中所含的有机物,不断的相互作用,经过及其漫长的岁月,逐渐形成了原始生命,因此原始海洋是原始生命的摇篮。现在地球上不可能再形成原始生命了,因为已经不具备当时的环境条件了,如赤日炎炎、高温、紫外线、电闪雷鸣等条件。 【详解】
A. 原始大气包括水蒸气、氢气、氨、甲烷、二氧化碳、硫化氢等,原始大气中没有游离态的氧气,A错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