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聘考试经典题型历年真题可打印】
2020年江苏省盐城市射阳县(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招聘真题试卷及答案
注意事项
1、请用钢笔、圆珠笔或签字在答题卡相应位置填写姓名、准考证号,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指定位置填涂准考证号。
2、本试卷均为选择题,请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作答,在题本上作答一律无效。
一、单项选择题(在下列每题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意的,将其选出并把它的标号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
1、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正确领会和理解其含义直接关系教学的效果。对教学概念理解正确的是 ()。
A、学生学的活动
B、教师指导下学生学的活动 C、教师教的活动
D、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统一活动 【答案】D
【解析】教学是在教育目的的规范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双边活动过程。故选D。 2、()年秋季,中小学阶段各起始年级的学生原则上都将进入新课程。 A、1999 B、2001 C、2003 D、2005 【答案】D
【解析】国家要求,中小学阶段各起始年级从2005年秋季起,都将进入新课程。故选D。 3、战国时期,中国思想界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景象,其根本原因是()。 A、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思想比较活跃,善于思考
B、战国时期社会出现大变革,为“百家争鸣”现象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C、王室衰微,思想控制不力 D、封建政府的大力提倡 【答案】B
【解析】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原因包括:①根本原因:社会处于大变革时代。②经济上:井田 制崩溃,封建经济正在形成。③政治上:分封制瓦解,新兴封建阶级正在形成。④文化上:礼贤下士, “学”在民间兴起,学术逐渐下移。⑤直接原因:不同阶级代表著书立说,形成“争鸣”局面。故选B。
1
【教师招聘考试经典题型历年真题可打印】
4、下列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存在片面性的是()。 A、促进学生专业发展 B、尊重学生个性发展 C、教育面向全体学生 D、引导学生协调发展 【答案】A
【解析】素质教育观的内涵要求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学生个性 发展的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促进学生专业发展只强调了某一方面的发 展,存在片面性。故选A。
5、根据迁移的性质不同,学习迁移可以分为()。 A、正迁移与负迁移 B、水平迁移和垂直迁移 C、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
D、同化性迁移、顺应性迁移与重组性迁移 【答案】A
【解析】根据迁移的性质和结果,迁移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根据迁移内容的抽象和概括水平的不同,迁移 分为水平迁移和垂直迁移。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迁移分为一般迁移和具体迁移。根据迁移过程中所需的内 在心理机制的不同,迁移分为同化性迁移、顺应性迁移与重组性迁移。故选A。 6、“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所体现的是()。 A、智育过程规律 B、体育过程规律 C、德育过程规律 D、美育过程规律 【答案】C
【解析】德育过程的学生的知、情、意、行互动发展的过程规律强调“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 以行”。故选C。
7、计算机等级考试属于一种()。 A、相对评价 B、绝对评价 C、诊断性评价 D、个体内差异评价 【答案】B
2
【教师招聘考试经典题型历年真题可打印】
【解析】绝对性评价又称为目标参照性评价(标准参照评价),是运用目标参照性测验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 行的评价。它主要依据教学目标和教材编制试题来测量学生的学业成绩,判断学生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 求,而不以评定学生之间的差异为目的。进行评价时,每个人的成绩分数只与统一的、固定的客观标准进行 比较,即这种评价并不照顾评价对象的整体水平状况而提高或降低评价标准。故选B。
8、美国进步主义教育家杜威强调的以儿童为中心,以儿童的经验为基础,主张教育即生长,学校即社会。 最早提出这一思想中国教育家是()。 A、叶圣陶 B、陶行知 C、胡适 D、郭秉义 【答案】B
【解析】陶行知是最早提出以儿童为中心,以儿童的经验为基础,主张教育即生长,学校即社会的中国教育 家。故选B。
9、下列影响教育制度的因素中,从根本上决定着教育制度的发展程度的是()。 A、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 B、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 C、社会思潮等相关文化因素 D、对人的成长的认识 【答案】A
【解析】教育受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决定和制约,即经济发展水平决定和制约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以及 教育的内部结构。而生产力决定了经济的发展水平,因此,生产力水平从根本上决定了教育制度的发展程 度。故选A。
10、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始于英国教育家()。 A、斯宾塞 B、洛克 C、麦克费尔 D、科波菲尔 【答案】A
【解析】课程指学生要沿着学习的“跑道”进行学习,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始于英国教育家斯 宾塞。作为教育科学的重要倡导者,他把课程解释为教学内容的系统组成。故选A。 11、根据教学评价的严谨程度,可分为()。 A、形成性和总结性评价
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