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会计电算化概述
第一节 会计电算化 1. 会计含义
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判断),从价值方面对企事业单位…… 2. 会计数据处理的阶段 (1) 原始社会末期—19世纪末,会计数据手工处理阶段;手工会计
数据处理至今仍然被许多单位所沿用。判断
(2) 19世纪末-20世纪40年代,会计数据机械处理阶段;特点是借
助穿孔机、卡片分类机、机械计算机。我国几乎没有这个阶段。
(3) 20世纪50年代至今,电子计算机会计数据处理阶段 1954年美国通用电气公司最早将计算机应用到会计领域。(单选)
利用计算机进行会计核算和会计管理,实现会计电算化,是会计发展史上的又一里程碑。(判断或单选)
会计电算化是会计工作的发展方向。(判断或单选) 一、 会计电算化概念
我国会计电算化1979年起步,1981年在财政部、原第一机械工业部、中国会计学会在长春第一汽车制造成召开“财务、会计、成本应用电子计算机问题学术讨论文”上,人大教授王景新第一个提出会计电算化一词。
狭义:会计电算化是电子计算机为主体的当代电子信息技术在会计工作中的应用;会计电算化已经成为一门融会计学、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和管理科学为一体的边缘科学。
广义:整个电算化工作,含软件开发和应用、人才培训、制度建设、电算化市场培育与发展等。 二、会计电算化作用
1.提高会计数据处理的时效性和准确性,提高会计核算的水平和质量,减轻会计人员劳动强度
2.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是财务管理由事后管理向事先预测、事中控制转变,为管理信息化打下基础。
3. 推动会计技术、方法、理论创新和观念更新,促进会计工作进一步发展。 三、会计电算化管理体制
(一)我国会计电算化的发展简介 1.1982年以前——起步阶段
1979年起步,1981年在长春诞生“会计电算化”一词 2.1983年至1988年,进入发展阶段
3.1988年至1993年商品化软件诞生,有组织、有计划的快速发展阶段。
1989年12月,财政部颁布了第一个会计电算化法规《会计核算软件管理的几项规定(试行)》
财政部规划 到2010年力争使80%单位实现会计电算化
(二)国外电算化发展
国外是上世纪50年代起步,经历了MRP MRPⅡ ERP (三)河北省会计电算化管理
体制:财政部管理全国、地方各级财政部门管理本地区、各单位组织本单位会计电算化实施(单选)
财政部管理会计电算化的基本任务:
1) 制定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 2) 制定法规制度、对软件符合会计制度情况进行监督 3) 促进单位逐步实现 4) 组织人才培训 关于河北省 1. 发展规划
2005年,每年至少有7%(力争达到10%)的大中型企事业单位实现会计电算化。
2. 会计软件管理
我省境内销售的会计软件应当经过评审,符合会计软件基本功能规范的
要求。财政部门会同工商部门共同管理会计软件市场。
第二节 会计核算软件
开展会计电算化是系统工程:包括硬件平台建设、会计软件开发与选择、人员的配置与分工、运行规程的制定与实施。
其中关键因素是选择功能完备的会计核算软件。 一、会计核算软件的概念
是指专门用于会计核算的软件,用各种计算机语言编制的程序。 多选题:具备会计数据输入、处理和输出功能模块的软件。
会计核算软件包括:账务处理、应收应付款核算、固定资产核算、工资核算、成本核算、资金管理、进销存核算、会计报表生成、财务分析模块。 二、会计核算软件的分类 会计工作特征:多选
数据量大、数据结构复杂、数据处理方法多、数据真实性可靠性要求高、数据具有可验证性、安全可靠性 (一)会计核算软件的分类
1.使用范围划分 通用与专用 商品化软件一般为通用,目前我国通用以商品化软件为主。 2.按行业划分
企业版与行政事业版,企业版又分为工业版和商品流通企业版。 3.按会计信息共享性划分 单用户版与网络化与多用户 (二)会计核算软件的选择
选择通用商品化、定点开发以及二者结合三种方式 1. 选择通用商品化会计软件利弊
成本低、见效快、维护有保障、不能一步到位地满足用户核算与管理的需要、对会计人员要求较高。
2.选择通用商品化会计软件要考虑的问题 1)软件功能是否满足单位需要
2)考察软件的灵活性、开放性和可扩展性
3)会计软件的运行环境,包括软件和硬件环境 4)选择稳定的开发商和服务商 3.选择会计软件的步骤
1)收集市场信息,确认侯选的供应商
2)访问软件公司,了解其综合实力和产品信息 3)访问软件公司的客户
4)选择数据模拟运行 5)比较立项
三、会计核算软件的功能模块
会计核算软件一般分为:账务处理、应收应付款核算、固定资产核算、工资核算、成本核算、资金管理、采购核算、存货核算、销售核算、会计报表生成、财务分析模块。
账务处理模块是核心,该模块通过记账凭证为接口把其他模块有机连接在一起,构成完整的会计核算系统。 各功能模块的描述见9-11页。
(一)会计核算软件各模块描述 1.账务处理模块
账务处理是以凭证为原始数据,通过凭证输入和处理,完成记账和结账、银行对账、账簿查询及打印输出,以及系统服务和数据管理等工作。
账务处理模块是所有模块的核心,其他模块以它作为数据交换和传递的桥梁。 2.工资模块
工资模块是以职工个人的原始工资数据为基础,完成工资计算、费用分配和汇总、个人所得税计算、查询统计和自动转帐。 工资软件实现对企业人力资源的部分管理。 3.固定资产模块
以固定资产卡片管理为核心,完成固定资产的增减变动和计提折旧 4.应收款核算
对应收账款进行登记、冲销,动态反映客户和应收款信息,进行帐龄分析和坏账估计,提供详细分析资料。 5.应付款核算 6.采购核算 7.存货核算
针对存货收、发、存进行核算,动态掌握存货的耗用,及时归集和分配费用,为成本核算提供数据,动态反映资金变动,提供资金周转与占用分析,为降低库存积压,加速资金周转提供决策依据。 8.销售核算
以销售业务为主线,实现对销售收入、销售费用、销售税金、销售利润的核算,自动产生收发存汇总表和销售分析明细表,自动产生凭证。有时也把销售与应收合并 9.成本核算
成本核算模块还增加了成本分析和成本预测功能,以满足会计核算的事前预测、事中控制、事后分析的需要。 10.报表生成与汇总 11.财务分析与领导查询
可以进行比率分析、结构分析、趋势分析。
领导查询可以从各子系统中提取数据,并将数据进一步加工、整理、分析和研究,按照领导的要求提取有用信息,并以最直观的表格和图形显示。 (二)会计核算软件各模块之间的关系 1.数据传递关系
单向接收型 报表数据此类
单向发送型 工资、固定资产、材料等属于 双向传递 型 账务处理、成本属于 2.会计数据传递方式:
集中传递式、帐务处理中心式、直接传递式
会计数据传递方式的变化:表现在母子公司及子公司之间通过企业内部网络及国际互联网在不同地域见传递。
第二章 会计电算化的工作环境
第一节 计算机一般知识
在20世纪中叶诞生的计算机是科学技术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判断 一、计算机及其分类
1计算机的含义:俗称电脑,是一种按照程序自动进行信息处理的通用工具。 2计算机的产生:世界上第一台电子数字计算机是1946年2月在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诞生。ENIAC (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alculator)电子数字积分计算机。 3计算机分类:
1)从原理上分类:电子模拟计算机、数字计算机和混合计算机
其中模拟式计算机是通过运算放大器构成的微分器、积分器及函数运算器等部件来完成模拟量运算。
2)从应用特点分类:通用计算机和专用计算机
3)从计算机的总体规模分类:巨型机、大型机、中型机、小型机和微型机五大类
4)目前微机按其外观又分为台式机(立式和卧式桌上机)和便携机(主要是笔记本电脑)
二、计算机发展 1.传统计算机的发展
1946年的电子管 1959年晶体管 1965年集成电路 70年代出现微处理器 2.微型计算机的发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