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云南省第二次高中毕业生复习统一检测
理科综合·物理学科质量分析报告
2009年云南省第二次高中毕业生复习统一检测·理科综合能力测试·物理试
卷,以高考物理考试《大纲》和《说明》、人民教育出版社编高中物理课本为依据,参照近几年物理高考试卷的题型、分值分配、试题难度等进行命题. 作为高考前全省最后一次复习统一检测,物理试卷全面考查的是我省考生对物理高考应考的准备情况. 无论是考查的知识内容,还是考查的方式,还是考查的难度,统测物理试卷尽量接近实际的高考,突出“双基”,侧重对考生能力的考查. 通过检测,以期能够及时发现复习中还存在的问题,在最后的冲刺阶段起到一个较好的导向作用. 一、全卷基本情况 1、全卷基本情况(抽样)
样本数 1097 分数段 人数
学生数1801601401201008060402000-910-1920-2930-3940-4950-5960-7172-7980-8990-99100-109110-120分数段
满分值 120 平均分 54.3 30-39 难度 0.45 40-49 168 标准差 24.04 50-59 163 及格人数 268 72-79 80 及格率 24.43 80-89 82 最高分 最低分 117 0 0-9 7 10- 20-219 9 52 125 60-71 162 90-99 65 100-110-109 120 30 11 152 云南省高中毕业生复习统一检测理综之物理抽样分数段分布表 1
2、多选题
题号 14题 15题 16题 17题 18题 19题 20题 21题 未(多)A比例 B比例 C比例 D比例 选比例 9.66 33.55 73.93 54.15 3.65 75.11 60.8 16.77 8.84 35.1 0.73 0.64 0.64 0.64 0.82 0.73 0.73 1.64 8.93 75.21 17.78 59.71 3.1 63.35 49.77 6.56 42.75 46.76 平均分 3.27 3.78 3.2 3.33 2.83 1.41 2.92 2.69 难度 0.55 0.63 0.53 0.56 0.47 0.24 0.49 0.45 区分度 0.31 0.52 0.57 0.28 0.55 0.39 0.38 0.37 标准差 满分 率 2.99 75.11 2.45 50.77 2.42 36.19 1.76 23.52 3 54.06 2.55 35.1 3 74.75 2.98 47.22 14.49 17.87 54.06 25.62 74.75 20.97 18.32 16.77 8.11 32.09 47.22 14.22 3、大题、非选题、I卷、II卷
题号 第22-1题 第22-2题 第22题 第23题 第24题 第25题 单选题 第II卷 满分值 平均分 难度 区分度 标准差 及格率 满分率 最高分 6 12 18 16 18 20 48 72 2.49 0.42 5.91 0.49 8.41 0.47 7.72 0.48 7.95 0.44 6.8 0.34 23.43 0.49 30.87 0.43 0.22 0.66 0.64 0.73 0.76 0.75 0.84 0.93 1.74 3.39 4.03 5.19 5.05 6.37 10.69 16.14 9.75 29.26 29.08 45.49 31.63 28.26 31.54 23.88 9.66 10.85 0.82 8.48 6.29 4.92 2.19 0 6 12 18 16 18 20 48 70 二、试题分析 14.关于原子和原子核,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中子与质子结合成氘核的过程中需要吸收能量
B.β射线是原子核外电子挣脱原子核的束缚后而形成的电子流 C.226(镭)衰变为222(氡)要经过1次α衰变和1次β衰变 88Ra86Rn D.根据玻尔理论,一群氢原子处于n=4能级向较低能级跃迁时,最多可以
发出6种不同频率的光
本题考察四个物理概念,①原子核的聚变,②放射线的性质,③原子核的衰变规律,④玻尔理论,电子跃迁。容易出错的是关于β射线的本质的理解,抽样显示,33.55%的考生认为β射线是原子核外电子挣脱原子核的束缚后而形成的电子流,说明学生对课本上的一些细节掌握得不够好。75.11%的考生选了D答案,说明学生对能级、电子跃迁问题掌握比较好。本题错选A和C的人数很少分别是9.66%和3.65%。本题正确选项为D,平均得分3.27分,难度0.55。
2
15.如图所示,两束单色光A和B,分别沿半径射入截面为半圆形的玻璃砖后,
都由圆心O沿OP射出。对于单色光A、B来说
A B A.A光穿过玻璃的时间较长 B.玻璃对A光的折射率较小
O P C.分别用这两种单色光做双缝干涉实验,若实验装置相同,则A光在屏上形成的明暗条纹的间距较小
D.若分别用这两种单色光照射某金属板均能产生光电效应,则用B光照射
在该金属板上产生的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较大
本题是一道几何光学和物理光学相结合的题目,此题考察了光的折射、光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双缝干涉和光电效应四个物理概念。求解此题的关键是依据图中A、B两种光的偏折情况判断出A、B两种光的频率大小,判断出A、B两种光频率的大小后,根据光的频率高低与干涉条纹间距的对应关系和光的频率与光电效应最大初动能的对应关系就可对C、D选项作出判断。抽样显示: 75.21%的学生选了B答案,说明大部份学生能够根据图中的情况判断出A、B两种光的频率大小,59.71%的学生选了D答案,说明光的频率高低与光是效应最大初动能的对应关系掌握得比较好。错选C的学生占17.78%,说明学生对光的频率高低与干涉条纹间距的对应关系掌握得不够牢靠。本题正确选项BD,平均得分3.78分,难度0.63
16.一个小孩在蹦床上作游戏,他从高处落到蹦床上后又被弹起到原高度。小孩
从高处开始下落到弹回的整个过程,其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所示,图中oa段和cd段为直线。则根据此图象可知 A.t1时刻小孩开始与蹦床接触 B.小孩和蹦床相接触的时间为t1 ~ t5
o v a t1 t2 t3 t4 t5 c d t6 t C.t2时刻蹦床对小孩的弹力与小孩的重力大小相等 D.t3时刻蹦床对小孩的弹力与小孩的重力大小相等
此题以小孩在蹦床上运动为背景,给出小孩在蹦床上运动的速度—时间图象,具体考察了考生的识图能力,一方面要求考生搞清楚速度—时间图象所描述
3
的物理规律,另一方面要求考生把速度—时间图象和小孩在蹦床上运动的实际情景对应起来。这两者都搞清楚了,这个问题才能正确求解。本题正确选项为ABC,平均得分3.2分,难度0.53,统计显示:选A占73.93%;选B占54.15%;选C占60.8%;选D占16.77%。
17.如图所示,用质量不计的活塞将一定质量的气体封闭在上端开口的直立圆筒
形气缸中,活塞上堆放细砂,活塞处于静止。现对气体缓慢加热,同时不断取走细砂,使活塞缓慢上升,直到细砂全部取走。则在此过程中 A.气体对外做功,气体内能一定减小 B.气体对外做功,气体温度可能不变 C.气体压强减小,气体内能可能不变 D.气体从外界吸热,气体内能一定增加
此题是一个气缸问题,具体考察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做功和热传递。搞清楚题中缓慢对气体加热,不断取走细砂,使活塞缓慢上升所表示的物理含义是解决些问题的关键。缓慢对气体加热,说明气体缓慢地从外界吸收热量;不断取走细砂,使活塞缓慢上升说明气体压强不断减小,气体的体积不断增大,从题中的表述可确认的物理事实是:①气体从外界吸收热量;②气体体积膨胀;③气体压强减小;④气体对外做功。气体从外界吸收的热量和气体对外界做的功哪个多哪个少无法判断,因而气体内能的变化就有三种可能,①增加、②减小、③不变。本题正确选项为BC,平均得分3.33分,难度0.56。统计显示:选A的占3.1%;选B的占63.35%;选C的占49.77%;选D的占8.84%,统计显示学生错选AD的比较少,说明学生对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有较深的印象,但此题得分3.33分,学生同时选B和C的人并不很多,说明学生对问题理解的深度和全面性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18.蹦极跳(跳跃者站在约40米以上高台上,把一端固定的一根较长的弹
性绳绑在踝关节处然后两臂伸开,双腿并拢,头朝下跳下去)是勇敢者的体育运动。设运动员离开跳台时的速度为零,从开始下落到弹性绳刚好被拉直为第一阶段;从弹性绳刚好被拉直到运动员下降至最低点为第二阶段。
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