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湾区义务教育阶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生学业评价标准(试行稿)
荔湾区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综合实践科
一、评价的原则
1.参与性。注重学生亲历实践和学生全员参与,强调保证课程计划规定的课时活动量和参与态度的考核,即学生是否参与活动的全过程,参与是否主动积极,同时重视学生自我评价并自觉参与评价。
2.过程性。特别关注学生参与活动的过程和实践体验,重视对过程的评价和在过程中的评价,并且把对学生的评价与对学生的指导紧密结合起来。
3.综合性。评价的内容、要求、过程和结论都应是综合而全面的。
4.激励性。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施展自己的才能,激励学生积极进取,勤于实践、勇于创新,不断促进学力的发展。
二、评价的内容
通常应涉及以下几方面内容:一是参与活动的课时量与态度;二是在活动中所获得的体验情况;三是过程、方法、技能掌握情况;四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情况;五是活动的收获与成果。
三、评价的形式
一般可采取“四结合”的形式,即教师的评价与学生的自评、互评相结合;对小组的评价与对组内个人的评价相结合;对书面材料或考查的评价与对学生口头报告、活动、展示的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以定性评价为主等形式。
四、评价的实施
评价分活动过程评价和学期评价。
活动过程评价应贯穿每项综合实践活动的全过程,各个环节具体的评价方式可以由学校或指导教师提出,也可以在师生协商的基础上提出。鼓励学生个人或小组自行设计评价方案,对自己的研究与活动情况加以评价,以充分体现评价的教育功能、发展功能。
学期评价要求各校成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管理领导小组”,下设各年级考核评审小组(以教师为主、可适当加上家长代表、社会人士等),建立课程实施的评价制度,在学生自评、互评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综合的评价。
五、评价的方法
评价采用学分制和等级描述相结合的方式,力求涵盖多元教学要素的管理功能、评价功能和激励功能,同时利于跟中学接轨。
综合实践活动学分包括小学阶段和中学阶段的学期学分和总学分。小学阶段的总学分是小学三到六年级四个学年学分的总和,表示学生综合实践活动小学阶段的总成绩。学生在升读初中前,必须按照规定取得相应总学分。中学阶段的总学分是中学初一(七年级)到初三年级(九年级)三个学年学分的总和,表示学生综合实践活动中学阶段的总成绩。
(一)学分的评定
根据教学计划要求必须达到的教育教学量,以及学生在活动全过程所显示出来的态度、表现,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和创新意识、探究实践等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评定成绩等级。然后,根据成绩等级,赋予不同的学分。学生每学期必须完成至少一个主题活动,“综合评价等级”为每学期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业的最终成绩,具体分为A(优秀)、B(良好)、C(合格)、D(不合格)四个等级,凡经评审得C(合格)以上等级者,每学期得2个学分,每学年合计4学分。小学四学年共计16学分,中学阶段三学年共计12学分,从小学三年级到初中三年级合共28个学分。“学分”反映学生有否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综合评价等级”则反映学生的参与程度以及能力形成和发展状况。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毕业标准为:总学分不低于16学分;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毕业标准为:12学分。
(二)学分评价的内容与方法
1.综合实践活动主要由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劳动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等4个指定领域构成,评价根据《荔湾区义务教育阶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生能力培养序列》(见附件一)综合进行考量。
2.具体评价的方法: (1)学期评定
目前学校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方式普遍采用以大主题长周期的研究性学习为主线,整合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劳动技术教育和信息技术教育等其余三个指定领域。因此,评价也针对主题活动的评价来实施,自评、互评、家长或社会评、教师评等方式均可使用各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评价表》(见附件附四、附件六)。评价应在学校的评价管理领导小组统调下,由各年级组的考核评审小组执行,每学期实施一次,一般建议在学期结束周时完成。
(2)成绩记载
学校应重视对学生综合实践活动平时学习情况的考核与记录,每学期的考核结果要根据各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评价表》记入《广州市荔湾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生成长过程性评价记录手册》里的《荔湾区小学阶段综合实践活动学业成绩记录表》和《荔湾区初中阶段综合实践活动学业成绩记录表》(见附件五,附件七),而整份《广州市荔湾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生成长过程性评价记录手册》作为学生档案保存(此册在学生三~九年级的学习期间,只使用一份)。
附件五和附件七中的“活动心路”由学生记录其每学期参加综合实践活动最满意的事例或成果,以及每学期参加社区服务的内容和时间(小时数)。
附件一
荔湾区义务教育阶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生能力培养序列
一、生成问题能力
3年级:能对一些很感兴趣的事情提出问题。
4年级:能对家庭和学校生活中所见的很感兴趣的或是很不理解的情况提出问题 5年级:就自然中一些感兴趣的现象提出问题,能够用头脑风暴的方法生成问题。 6年级:能就社会中的一些热点现象提出问题 7年级:能就与同学之间或与家人之间的关系提出问题 8、9年级:提出的问题有一定深度,有比较强的现实意义。 二、规划能力
3年级:在老师的指导下,以小组为单位,填写出一份活动计划(由指导教师设计成表格形式),准备好活动所需的档案袋。
4年级:填写活动计划,并猜想可能遇到的困难,并会寻求指导老师或专业人事帮忙。 5年级:在活动计划中列出简单的活动流程。 6年级:在活动计划中列出比较详细的活动流程。
7年级:在活动计划中列出完整的活动流程,设定活动成果。
8、9年级:所设计的计划完整,并预计会遇到的困难,并会寻求各种渠道解决,活动能大体按计划自主进行。 三、传统信息能力
3年级:从父母、亲人、朋友的口中、课外书中、电视电台广播中关注对活动主题有用的信息。 4年级:从报纸杂志中找到信息。
5年级:利用观察法收集信息,学会从图书馆中找到信息。 6年级:初步学会设计调查表和利用访谈法收集并整理信息。 7年级:能自主运用调查表和访谈法取得信息。
8、9年级:能选择使用适合的方法取得足够的、有效的信息。 四、现代信息能力
3年级:知道可以从互联网获得信息(可由指导教师以电脑室局域网广播的方式向学生介绍)。 4年级:懂得中英文输入,简单的文字处理,保存文档。
5年级:从互联网上搜索信息并保存,制作图文并茂的电子板报,懂得申请电子邮箱并收发电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