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其道”,逐渐形成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敢于克服困难的坚毅性格,以及良好的学习品质。这是最难做到的,也是最重要的。
三、有效利用课堂中的“意外”资源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是学生和教师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引领下的多边互动过程。它不再是教师事先预设好的,而是“动态的”“生成的”。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常常会生成一些意料之外的新信息、新问题,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看待学生,通过倾听与观察,及时敏锐地捕捉学生奇异的反应、独特的思想,细心呵护,用心挖掘,使之成为学生的智慧火花尽情绽放,让“意外”成就精彩的课堂。 (一)意外流入,防患必不可少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而学生犯错的过程就是一种“意外”显露和创新的过程。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如果我们能故意制造一些美丽的意外并主动呈现意外,引导学生从自己的认识角度,凭借自己已掌握的数学知识找错、知错和改错,让学生产生强烈的纠错欲望,让学生在“尝试意外”的过程中比较、判断、思考、甚至引发争议。让学生在意外中反思,在反思中探究,从而让学生了解并改正,预先实行控制。那么课堂就会展现出它真实、精彩的魅力,学生也因此兴趣盎然。例如,二年级下册分草莓主要教学生学会有余数除法,认识余数,并且要知道余数要比除数小。当我让他们操练的时候,出现这样的状况50÷8=6??2,可是学生会算出“50÷8=7??6”。我是让学生讨论对错都要说出理由,不管说对还是说错,他们都投入我的课堂,是课堂更加精彩。 (二)放出渔网,收获“意外”
教学中也就存在着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从而构成了师生共同参与、共同创造的空间,构成了课堂教学中的“意外”之美。教师应善于恰当设置一些 “陷阱”,甚至诱导学生“犯错”,使其“上当”,当他们落入“陷阱”而还陶醉在“成功”的喜悦中时,指出他们的意外,并通过正误辩析,让他们从意外中猛醒过来,汲取教训,往往能收到“吃一堑长一智”的效果。由于高度的情感反差,伴随着明显的正误对照,自然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二年级下册生活中的大数练习操练的题目是这样“在四位数中,最高位是( )位,在五位数中,最低位是
( )位?”第一填空大都是对,而后一个很多学生填“万”位,很容易被诱惑,这样的课堂更有收获。
(三)将就“意外”,因势利导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不可能不出现意外,就因为有了这种、那种意外,我们教师就要考虑如何利用好这些“意外”化弊为利,并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充分讨论甚至发生争论,进而引发探究。老师这样的故意出错,把学生引入矛盾的困惑境地,使他们对自己的认知产生怀疑、自主反思,从意外中吸取教训,从失败中找出原因。这不仅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发现出错,提高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可以扬长补短,拓宽学生的思维,训练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教师正确把握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挖掘学生们潜在的智慧,突破预设,认真倾听,善待“意外”,把握细节,让学生进入角色,让课堂充满“意外”之美,那份演绎就会淋漓尽致,那份精彩就会水到渠成。
参考献文
1.刘顶先 :《把缺陷的题目作为宝贵的教学资源》,《小学教学设计数学月刊》,2010年第278期21页。
2.贾晓东:《善待“意外”收获精彩》,《小学教学设计教学月刊》,2010年第278
期31页。
3.王惠平:《让“意外”闪亮课堂》,全国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
4.许海燕:《当课堂遭遇“意外”——例谈面对课堂生成的简约机智》,《小学教育·数学版》第10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