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板运动试验的临床应用
一.前言
平板运动试验是发现早期冠心病的一种检测方法,虽然与冠脉造影结果对比有一定的假阳性与假阴性,但是方法简便实用、无创伤、安全,是一种重要的临床心血管病检测手段。
当冠状动脉发生病变而狭窄到一定程度时,静息状态下患者不发生心肌缺血,但当运动负荷增加伴心肌好氧量增加时冠脉血流量不能相因增加,即引起心肌缺氧,心电图上可出现异常改变。
运动负荷量分别为极量与亚极量两挡
极量:指心率达到自己的生理极限的负荷量。以最大心率粗略计算为:220-年龄数; 亚极量:指心率达到85%-90%最大心率的负荷量。临床上多采用亚极量运动试验。 运动能力:即运动中最大耗氧量,通常用最大代谢当量(METs)表示。 根据年龄预测运动能力(METs)的公式: 男性:18.0-(0.15*年龄) 女性:14.7-(0.13*年龄)
二.平板运动试验概念:是一种让受检者在活动的平板上走动,根据所选择的运动方案,仪器自动分级依次递增平板速度及坡度以调节负荷量,直到受检者心率达到亚极量水平,分析运动前、中、后的心电图变化作出实验结果,来评定心脏情况。 三.运动负荷试验的临床操作
1.运动实验前应描记受检者卧位和立位12导联心电图并测量血压作为对照。
2.运动中通过检测器对心率、心律及ST-T改变进行检测,并按预定的方案每3分钟记录心电图和测量血压一次。
3.在达到预期亚极量负荷后,使预期最大心率保持1-2分钟再终止运动。 4.此后每2分钟记录1次心电图,一般至少观察6分钟。
5.如果6分钟后仍未ST段恢复运动前图形,应继续观察至恢复为止。 四.运动平板心电图的作用
1.对不典型胸痛或可疑冠心病病人运动诱导心电图ST段水平下降;心绞痛发生。 2.评估冠心病病人的心脏负荷能力 3.PCI或CABG后再狭窄的判定
4.检测心梗病人有无存活心肌或缺血心肌
5.评估功能性早搏的鉴别:运动中早搏是否增加?运动中早搏减少,功能性可能性大。心动过速:运动中心率增加大于100次/分,
6.评定心脏功能,安排病人活动量,制定体育疗法运动量 7.评价窦房结功能 五.适 应 证 1.冠心病的诊断
2.功能性早搏的鉴别 3.窦性心动过缓查因
4.心血管疾病患者病情及预后评价 5.疗效评价
6.用于康复治疗,运动处方制定 六.绝 对 禁 忌 证
1 .急性心梗(2天内)或心肌梗塞合并室壁瘤;
2.未控制的不稳定型心绞痛、症状明显的心力衰竭;
3.中、重度瓣膜病或先天性心脏病;
4.产生症状或血流动力学障碍的未控制心律失常; 5.急性心肌炎、心包炎、风湿热、感染性心内膜炎; 6.严重的主动脉狭窄;
7.严重高血压、显著低血压; 8.急性肺栓塞、肺梗塞;
9.运动引起加重或影响运动的非心源性疾病; 10.严重残疾不能运动者; 11.患者拒绝接受运动试验; 七.相 对 禁 忌 证 1.左主干病变
2.中度狭窄的瓣膜疾病 3.严重贫血
4.未控制的严重高血压或肺动脉高压
5.心动过速(>150bpm)或心动过缓(<35bpm) 6.高度AVB、先天性AVB或希氏束远端阻滞
7.洋地黄用药期或中毒,饮酒后、镇静止痛药等药物作用 8.电解质紊乱
9.预激综合征并发极速型房颤等 10.RonT现象室早 八.临床应用注意事项
1.开始时1-2分钟“热身期”平板运动速度应慢,防跌倒进入方案后每级保持2-3分钟, 2.每分钟记录1次12导联心电图。至少每个等级测血压1次, 3.高血压患者密切观察血压反应,必要时30-60秒测血压1次; 4.运动至峰值,建议缓慢停止运动,一般予2-3分钟“冷却期”。 5.运动终止后,继续观察6分钟,必要时延长观察期。
6.理想运动时间以持续6-12分钟为宜,延长并不能增加诊断的精确性。 九.普通病人运动终止指征 1.达到目标心率 2.出现典型心绞痛
3.ST:水平型或下斜型下降≥0.15mV或损伤型抬高 ≥2.0mV 4.出现恶性心律失常
5.血压过高超过220mmHg或收缩压下降>10mmHg
6.出现呼吸困难、苍白、紫绀、头晕、步态不稳等症 7.引起室内阻滞 8.急性心梗
9.患者要求结束运动 10.仪器故障
十.心梗病人运动终止指征 1.病人要求结束运动
2.出现呼吸困难、苍白、头晕、疲劳、胸痛等症状 3.出现恶性心律失常
4.最大心率≥120bpm(应用β—阻滞剂者≥110bpm) 5.运动时血压低于运动前血压
6.心率随运动量增加而下降
7.ST段:下降≥0.20mV或ST段抬高≥0.20mV 8.引起室内传导阻滞 十一.临床应用 1.怀疑冠心病
Doyte等随访运动强度为3mph,坡度为5%的平板运动阳性病人2000例,随访5年 时间,结果心绞痛或心肌梗塞的发生率为85%,而阴性<25%。 冠心病 无症状 心绞痛 PCI术 心肌缺血 心肌梗死 CABG术 2.运动血压
高血压早期、血压波动、有时正常 有高血压家族史
运动血压可预测高血压:运动中的血 压大于220mmHg, 后期高血压风险增加
指导用药-运动中血压反应高,宜用B阻滞剂 扩张型心肌病的运动耐量,疗效
二尖瓣关闭不全 二尖瓣脱垂
心脏瓣膜疾病
主动脉狭窄 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2.心 肌 病
肥厚非梗阻型心肌病的运动耐量、 疗效、血压、反应 运动致心律失常的评价
扩张型心肌病的运动耐量,疗效 3.心律失常
利用EET诱发并发现心律失常 明确儿茶酚胺增高
或缺血相关的恶性心律失常及所致晕厥原因 十二.运动试验阳性标准
1.缺血型ST段下降:J点后80ms处ST段水平型、下斜型下降>0.10mV,持续> 2min
2.原有ST段下降者,在原有基础上再下降> 0.10mV,持续> 2min 3.ST段弓背状急性抬高> 0.20mV
4.ST段上斜型下降> 0.20mV,同时 avR导联ST段抬高> 0.10mV 5.出现一过性异常高耸T波伴对应导联T倒置
6.出现缺血性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束支传导阻滞、心脏停搏等。 十三.运动试验可疑阳性标准
1.ST段水平型或下斜型下降>0.10 mV 持续时间<2min 2.ST段水平型或下斜型下降0.05-0.10 mV 3.ST段似水平型下降0.10-0.20mV
4.T波转为倒置、负正双向或正负双向。倒置T波呈箭头样 5.U波倒置
十四.运动试验阴性 1 .一直到目标心率 2.达到10MET以上 3.无缺血性胸痛
4.心电图各波、段、间期和形态与运动前比较无明显异常变化
5.不出现缺血性心律失常。常伴有早搏、短阵心动过速等心律失常发生 十五.并 发 症
1.严重心律失常,心肌梗死,低血压,休克,极度疲劳和肌肉损伤,发生率1%; 2.心脏性猝死(室颤,室扑),5‰以内
3.心梗后7天,患者发生致命性心脏事件:(心脏破裂0.03%), 4.非致命性心脏事件为1.4% 十六.并发症处理 1.急性心肌梗死
平卧、监测生命体征;吸氧、止痛镇静
药物: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抗血栓治疗: 冠脉介入治疗:
2..单发室早: 无症状者:休息、吸氧、观察病情变化;
有症状者,可口服β受体阻滞剂、普罗帕酮、胺碘酮等并可静脉使用利多卡因。 3.. 室速:药物治疗:利多卡因、胺碘酮、普罗帕酮、异搏定等同步直流电复律
4.心室颤动:立即非同步电除颤,除颤同时进行心肺复苏,并可使 用胺碘酮,利多卡因以利窦性心律的恢复。 5.晕厥
平卧/头低足高位 ,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 迅速建立静脉通道,补充血容量
正确判断发生晕厥的原因,及时给予相应的急救药品 及措施,密切观察病人的心电图、血压、面色及意识 及时帮助病人擦干汗液,注意保暖 6.心源性晕厥:心律失常 非心源性晕厥: 代谢性和神经、精神性晕厥:如低血糖性晕厥,血糖常<2.8mmol/L;补充葡萄糖后缓解 血管运动失调性晕厥:如血管迷走性晕厥,有诱发或促发因素,晕厥发作时收缩压降到70mmHg以下伴有或不伴有缓慢性心律失常(严重窦缓、窦性停博、房室传导阻滞);跌倒或平卧后脑血流改善,意识很快恢复。低血压和心动过缓可持续数分钟或一段时间。
7.直立性低血压
8.血管疾病性晕厥:如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高血压脑病等。 9.心脏骤停
暂时支持通气;应争取马上气管内插管)
胸外按压: 保持气道通畅及建立 建立静脉通路心肺复苏:
人工呼吸(口对口呼吸、戴面罩的简易气囊胸外按压与人工呼吸应同时进行。进一步纠正低氧血症 室颤的处理 十七.结 论 活动平板
运动能力大于10METs,心肌缺血大于10%可能性很小
运动能力7-9METs,发生心肌缺血大于10% 面积的可能性较大;小于7METs的风险更大 低运动年龄,心肌缺血大于10%的可能性高10倍以上 运动能力大于5METs,能够降低全因死亡率38%, 运动年龄大于9METs,能够降低全因死亡率6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