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学第三单元 课题2
原子的结构(说课)
10化1 曾丽琼 10030146
本课题的内容主要包括原子的构成、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离子的形成和相对原子质量等内容。本课题的教学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以及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分析如下。 1、
教材分析
(1) 原子的结构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学习原子的结构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运动的一些特点,对分子、原子以及两者的区别和联系也有了初步了解,为学习原子的结构做好了前知识准备。认识原子的结构将为后续学习水的组成、化学式和化合价等奠定基础。 (2) 原子的结构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 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初步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和离子的形成;知道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学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逐步提高抽象思维的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过程与方法: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图、表等资料,借助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初步学会运用类比、想象、归纳、概括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进行加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化学在宏观物质与微观粒子之间建立联系的途径和特点,从而了解物质世界的微观本质。培养学生探索物质结构的兴趣。 (3) 教学重难点
重点: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及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相对原子质量。
难点: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 2、
教学方法
初中学生刚刚接触化学,学习了解了物质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区别,初步接触化学实验,了解了空气中氧气的制备,宏观上的认识较好,对微观的分子和原子还不够认知,缺乏一定得空间想象力。应组织学生讨论探究、以及创设情景和分析比较等方法进行教学。 3、
教学程序
(1) 导入新课
设问: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又可以分为原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那么原子可不可以再分呢?
(2) 实现教学目的 A、
原子的体积很小,而原子又可以结合成分子,原子之间能够结合成分子的奥秘就在于原子的结构。
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又由质子和中子构成。每个电子带1个单位负电荷,每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中子不带电,所以原子不显电性。
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B、
核外电子在原子核外很大的空间里作高速运动,并按能量高低在离核远近不同的区域作分层运动,电子层离核越近能量越低,离核越远能量越高,核外电子按能量由低到高的顺序分层排布,并给出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示意图。
以氧原子为例介绍原子结构示意图,并将核电荷数从1到18的原子结构示意图直接、有序地呈现出来。
以氯化钠为例介绍离子的形成:最外层电子数达8个位相对稳定结构。一般最外层电子数少于4个易失去电子,多于4个易得到电子,都趋于达到相对稳定结构。原子通过得到或失去电子而带上电荷的带电的原子就叫做离子。
相对原子质量: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为标准,其它原子的质量与它相比较所得到的比,作为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C、 D、
E、
(3) 巩固练习
课本第57页第1题、58页第2题 (4) 归纳小结 A、
原子的构成
B、
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按能量高低分层排布,可以用原子结构示意图表示。
C、 D、
离子的形成:带电的原子叫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相对原子质量: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为标准,其它原子的质量与它相比较所得到的比,作为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作业:第58页第3题、第6题
4、
板书设计
先板书章节与课题 课题2 原子的结构 再详细板书本节课的知识要点和内容。如: 一、 原子的构成
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二、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原子核外的电子是按能量高低分层排布的,可以用原子结构示意图表示。并以氧原子为例介绍原子结构示意图。
三、 离子的形成:原子通过得到或失去电子而达到相对稳定的结构时
使原子带上电荷,带电的原子就叫离子。
四、 相对原子质量: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为标准,其它原子的质
量与它相比较所得到的比,作为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这种板书不但概括了本节课的知识要点,而且条理清晰、内容完整,还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