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新统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一】公开课精品教学设计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8/27 1:30:54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新统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 【语文园地一】教学设计

【教材解读】

本课安排了5个板块内容:“识字加油站”“字词句运用”“书写提示”“日积月累”“和大人一起读”。

“识字加油站”安排了一首谜语诗。把数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巧妙地融入谜语诗,不仅富有情趣,而且便于学生诵读识记。关于这首谜语诗的作者有多种说法,有的说是郑板桥写的《咏雪》:“一片两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梅花总不见。”有的说是乾隆皇帝和纪晓岚合作写的诗。乾隆皇帝看到雪花一片一片落下来,很想作一首诗,就随口说道:“一片两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九片十片无数片……”这时他突然停了下来,不知道后面一句该怎么说了。大臣们看到皇上突然不说话,都很紧张。身边的大学士纪晓岚便补上一句:“飞人水中都不见。”把这首谜语诗作为识字内容,有着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一是生动有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猜谜语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再加上课文的插图,学生很容易便能猜出谜底。二是朗朗上口,便于学生诵读识记。谜语诗将数字罗列出来而不显得单调,再加上韵脚“片”与“见”,让人百读不厌。三是意境美好,调动学生的审美想象。通过这组数字,让我们看到雪花漫天飞舞、飞入水中便不见了的画面,情景交融,趣味盎然。

“字词句运用”安排了3组容易混淆的形近字辨析,分别是“人”与“天”、“口”与“田”、“日”与“目”。这3组形近字都是后一个字比前一个字多了一些笔画,意在引导学生在比较字形中理解笔画的重要地位,同时通过比较掌握识记生字的方法。

“书写提示”安排了两个内容:一是提示写字时的书写姿势,通过泡泡的形式,提醒学生“写字时注意坐端正,握好笔”。教学时,可以通过示范、儿歌等形式,进一步强化学生写字时的握笔姿势,要做到“指实掌虚”,即手指执笔要实,掌心要虚圆,指关节略弯曲,这样写起来才能灵活运笔。而儿歌则能明确写字时的坐姿:“背要挺,字看清,头摆正,肩放平。手离笔尖一寸,胸离桌子一拳,眼离桌面一尺。”二是提示“从上到下”“先横后竖”的笔顺规则。通过“二、三、十、禾”汉字的书写,让学生掌握笔顺规则,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日积月累”安排了古诗《咏鹅》,这是初唐诗人骆宾王7岁时写的一首五言古诗。据说当时家中来了一位客人,见他面容清秀、聪明伶俐,就问了他几个问题,骆宾王都能对答如流,客人惊讶不已。骆宾王跟着客人走到池塘边,一群白鹅正在池塘里游泳,客人有意再试试骆宾王,便让他以鹅作诗。骆宾王略加思索便创作了这首诗。这首诗开篇先声夺人,“鹅,鹅,鹅”,写出鹅的声响美,又通过“曲项”与“向天”、“白毛”与“绿水”、“红掌”与“清波”的对比,写出了鹅的线条美与色彩美,同时,“歌”“浮”“拨”等字又写出了鹅的动态美。听觉与视觉静态与动态音声与色彩完美结合,将鹅的形神立体地展现在读者的眼前。

“和大人一起读”安排了一首学生非常熟悉的儿歌《小兔子乖乖》。这首儿歌分为两个部分内容:一是大灰狼要进来,小兔子不开门;二是兔妈妈要进来小兔子把门儿开。它有两个特点:一是结构相似,生动有趣。两个部分的第节内容相同,而第二节内容正好相反,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节奏。二是寓意明确,浅显易懂。儿歌告诉学生,要分清好人和坏人,要善于保护自己。根据上述特点,教学时要把握以下两点:一是形式多样,采用唱儿歌、讲故事等方式,体验阅读的快乐;二是联系生活、相机渗透,让学生说说碰到类似的情况该怎么做,将学习内容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

【教学目标】

1.朗读谜语诗,认识“六、七、八、九、十”5个生字;会写“八、十”两个生字。

2.区分3组形近字,认清字形,理解字义,尝试运用。

3.了解汉字“从上到下”和“先横后竖”的笔顺规则,按规则书写汉字。 4.朗读、背诵古诗《咏鹅》。

5.能正确朗读儿歌《小兔子乖乖》,学会保护自己。 【教学重点】

认识“六、七、八、九、十”5个生字,会写“八、十”两个生字,了解汉字“从上到下”和“先横后竖”的笔顺规则,按规则书写汉字。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任务一:读一读 活动1:朗读谜语诗

1.创设情境,朗读课文:小朋友们喜欢猜谜语吗?这里有一首谜语诗,请小朋友们读一读,不会读的字画出来,可以问问同桌的小朋友。

2.学生自主朗读课文。 指名读,注意纠正字音。 活动2:猜谜语,听故事

1.小朋友们,读读这首小诗,再看看课文的插图,你能猜出这是什么吗? 2.小朋友们猜得非常正确,是“雪花”,说说你是怎么猜出来的?(相机理解“无数片”“飞入水中都不见”)

3.小朋友们,你们知道这首小诗是怎么来的吗?老师给你们讲个故事:有一天,乾隆皇帝来到花园里,看到雪花片一片落下来,很想作一首诗,就随口说道:“一片两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九片十片无数片……”说到这里,他突然停了下来,不知道后面那一句该怎么说。大臣们看到皇上不说话,都很紧张。这时,身边的大学士纪晓岚及时补上一句:“飞入水中都不见。”乾除皇帝听了连连点头,说:“飞入水中都不见,好!好!”

4.再读读谜语诗,想象一下雪花漫天飞舞的样子。 活动3:认识生字

1.小朋友们读读这首诗,画出表示数字的汉字。

2.前面我们学习了一到五5个表示数字的字,今天我们又新学了六到十5个表示数字的字,请小朋友们对照着数字读一读。

1(一)2(二)3(三)4(四)5(五) 6(六)7(七)8(八)9(九)10(十)

3.将数字和表示数字的字打乱,让学生重点认识“六、七、八、九、十”5个生字。

【思考:“读一读”这个任务,重点解决把谜语诗读正确、读通顺,并认识5个生字。让学生先自主尝试朗读谜语诗,一方面为他们提供自主认读的机会,另一方面也为他们提供相互学习的机会,强化其自主识字的意识。通过猜谜语、

讲故事的方式提升学习的趣味性,也是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内容,想象雪花漫天飞舞的情景。在识字教学中,学生对阿拉伯数字比较熟悉,通过两种数字比较,促进他们对5个生字的认知。】

任务二:比一比 活动1:读一读,比一比

1.请小朋友们读一读3组生字,注意观察每组汉字字形有什么不同。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如“天”比“人”多了两横,“口”里加个“十”就是“田”,“日”里加一横就是“目”。

活动2:读一读,记一记

1.请小朋友们再读一读这3组生字,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们吗?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教师注意引导方法。

如象形法,这些字大多是象形字,可以引导学生联系事物进行记忆,如“口”,就像张大的嘴巴,“田”,就像纵横交错的田埂;还可以用谜语的方语式进行记忆,如“田”,可用谜语“十张嘴巴要吃饭,农民伯伯汗下土”帮助记忆;还可以用编故事的方式进行,如“天”,可用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帮助记忆。

活动3:读一读,用一用

1.小朋友们的记忆方法真多,也非常有趣,我们再读一读这3组汉字。小朋友们,你们能给它们组成很多词语吗?

2.小组交流,用生字开花的游戏进行组词,即在每个字的旁边写上词语,写得越多,花开得越大。

3.全班交流,如“人”:大人、好人、男人、女人、老人、行人等;“天”:天空、天气、晴天等。

【思考:“比一比”这个任务,重点是达成“认清字形,理解字义,尝试运用”的教学目标。通过“字形比一比”“想象记一记”“组词用一用”三个学习活动,较好地达成上述目标。】

任务三:写一写 活动1:做做写字操

1.小朋友们,刚才我们通过谜语诗、比一比的方式认识了好多生字。接下来,我们要开始写字了,在写字前我们做做“写字操。

2.通过示范、演练等形式,强化写字的姿势。一边诵读写字儿歌,一边矫正学生的坐姿与握笔姿势。

儿歌:背要挺,字看清,头摆正,肩放平。手离笔尖一寸,胸离桌子一拳,眼离桌面一尺。

活动2:分类写一写

1.小朋友们,写字要有一定的顺序,这样才能写得顺手,写得漂亮。 2.学习“从上到下”的书写规则

(1)出示“二、三”两个生字:这两个字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按“从上到下”的笔顺写,书空)

(2)写好这两个字要注意什么?(注意横画的长短,底下一横要长,要能把上面部分拖起来)

(3)教师示范,学生描红、临写。 3.学习“先横后竖”的书写规则。

(1)出示“十、禾”两个生字:这两个字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按“先横后竖”的笔顺写,书空)

(2)写好这两个字要注意什么?(注意起笔和主要笔画的位置,如“十”,起笔在横中线左边中间的地方,竖在竖中线上)

(3)教师示范,学生描红、临写。 4.学习“先撇后捺”的书写规则。

(1)出示“八”:说说这个字先写什么,再写什么?

(2)写好这个字要注意什么?(注意起笔位置,撇捺要舒展) (3)教师示范,学生描红、临写。

【思考:“写一写”这个任务的完成,采用“分类指导”“重点提示”“书写实践”等方法。“分类指导”主要是让学生能够发现一类生字笔顺的书写规律;“重点提示”通过让学生观察发现,把握生字起笔的位置,注意关键笔画的书写;“书写实践”是让学生通过描红、临写体会生字的书写特点。】

新统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一】公开课精品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0psjq8kch03gznb0gt563y3j84vsiw00abw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