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课
学习目标
1. 理解课文主题。 2. 学习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
3. 学习通过语言、动作等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法预设:朗读法、合作探究 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 作者、背景导入 二、小说常识
小说:叙事性文学体裁,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具体环境描,反映现实生活 篇幅:长、中、短、微型 小说三要素:
人物:主要人物(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 ) 次要人物(…….) 情节:(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环境: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 三、整体感知 自学指导(一) 默读全文思考:
1. 用一句话简要介绍故事内容?
2. 以时间推移为顺序可把文章分为几部分 明确:
1.被普鲁士侵略的阿尔萨斯人民上的最后一堂法语课 2.课文顺序及结构
以时间推移为顺序按情节发展可把文章分为: 上学路上(1-6) 序幕 上课前(7-10)开端 上课(11-23) 发展 下课(24-29)高潮结局 四、精读探究
(一)l一6节(上学路上)“我”在途中的所见所闻。
1.“我”为什么想“别上学了?这看出小弗朗士是一个怎样的小孩? ① 小弗郎士这天迟到,怕老师骂,特别是怕检查功课,因此很自然地想到了逃学。
②野外的景色是那么吸引人。 这些内容说明了小弗郎士是个贪玩、不爱学习的孩子。 板书:
① 迟到,怕骂、检查功课 ②野外的景色是那么吸引人。 ——贪玩、不爱学习的孩子。
2.在上学路上,小弗郎士看到的情景(操练、布告牌)对全文内容起什么作用? 如何理解第四段中“又出事啦”
暗示了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
“又”写出了那个动荡的时代战乱频繁,人心惶惶。 在小说一开始就埋下了伏笔,预示着将要发生一件大事。
(“最近两年来,一切坏消息都是从那里传出来的。”阿尔萨斯人民在这两年里经历了太多事情:法国战败、征发人员、调集物资。。。。。一切坏消息都是从这块布告牌上发布的。这张布告牌简直成了法国社会状况的记录表。)
3. 小弗朗士真的就逃学了吗,他真的就是一个完全不爱学习淘气的孩子吗?(不是)
请在书中找出证明的那句话。
“可是我还是能管住自己,急忙向学校跑去”有哪些地方能说明他能管住自己? 说明了什么?
①尽管周围的自然环境和普鲁士兵的操练吸引了他,但他还是向学校跑去。
②看见许多人在看布告,他只是边走路边猜测,没有停步, ② 到华希特跟他玩笑,还是继续跑,跑得“上气不接下气”。 板书:能重视纪律,管住自己
小结:这一段写上学途中的情景,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告诉我们小弗郎士有贪玩的一面,他没有学好功课,但还能重视纪律,管住自己,急忙赶到学校。
(二)阅读课文第7-10节(上课前)
到了学校、小弗郎土发现哪些情况不同往日?请填写下面的两张表格
平时气氛课前一阵喧闹,街上也能听到。开课桌,关课桌怕吵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今天安安静静,跟星期天的早晨一样。课前都已在自己的座位上了。还有镇上的人。学生 平时大铁戒尺紧敲着,“静一点……”今天踱来踱去,胳膊底下挟着那怕人的铁戒尺。今天迟到,老师却很温和地叫“我”“快坐好”督学来视察或发奖的日子才穿的漂亮礼服。教师平时“我”迟到会遭老师的责骂平时老师穿戴一般 .思考:
(1).学校一反常态地寂静; (2).老师不同一般地温和;
(3).老师意外地穿上了礼服;(4).教室里竟然坐着许多镇上的人,整个教室里有一种不寻常的严肃的气氛。 这些情况说明:这堂课很不一般。暗示着这是“最后一课”。 (三)讨论第11~16段:
1.《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在讲话时连用两个“最后一课”,表现了韩麦尔先生当时怎样的心情?
第一个“最后一课”说明由于普鲁士军队的入侵,韩麦尔先生的教学生涯将要被迫终止。第二个“最后一课”,说明像小弗朗士这样的法国儿童不能学习祖国的语言了。今天的最后一节法语课是多么宝贵和重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