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中如何发展学生的个性
《体育与健康》课程全新的教学理念,它既是对传统的体育教学思想的挑战和突破,也是对我们一线体育教学工作者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在教学工作中必须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关注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加强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发展学生的个性。
良好个性的形成,学校教育的引导起着重要的作用,而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是新课程《体育与健康》的基本理念,所以新课程改革也把发展学生个性列为体育与健康教学的任务之一。以下是本人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几点做法。
一、把培养学生能力放在首要位置
创造性地尝试其它腾空动作;球类教学多用竞赛法、游戏法等多种形式组织练习,这样既可以增强学生对动作技术的感性认识,又让学生在对动作的体会中创造性地掌握动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达到发展学生的个性的目的。
除了提高实践能力外,如何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也是相当重要的。应用能力是指如何把学到的体育知识、运动技能应用到身体活动中去。当然,即便是进行耐久跑教学,也可能通过学生感兴趣的越野跑、定时跑、等距离跑等形式进行,让学生多练自己感兴趣的能经常坚持的运动项目,同样可以达到提高心肺功能的目的。这既提高了学生应用能力,又有利于学生的个性的发展。
二、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
兴趣和爱好本来就是个性化的东西,兴趣是激发和保持学生行为的内部动力,也是影响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重要因素。我们以往的体育教学,由于教学的内容过于竞技化,教学的方法过于刻板等因素,导致许多学生虽然喜欢体育运动但不喜欢上体育课,能够坚持的就更少,更谈不上终身体育了,究其原因主要就是学生对体育课没有兴趣。因此,新课程改革要求把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放在重要位置来抓。要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教师与学生要建立合作互动的关系,要真诚、平等地对待每个学生,尽量满足绝大多数学生的需求和爱好;教学内容的选择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尽量多进行少竞技化多趣味性的运动项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