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理解大意。(你知道他在问什么吗?)
(2)纳兰性德“轻离别”吗?从词中哪里看出不是轻离别?
师:孩子们,请你们再想一想,除了纳兰性德在问自己以外,还有谁要问一问纳兰性德“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妻子、孩子、父母、兄弟)
(3)学生扮演各种角色问纳兰性德,并且用“夫”“儿”“父”等代替“君”。 生:还有深深思念他的妻子。
师:对!你就是纳兰性德的妻子,你问一问纳兰性德,孩子你问。 生: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妻子问丈夫,那个“君”字改成—— (学生说问“夫”)
师:是啊!孩子们,许许多多的人,他的父亲,他的妻子,他的儿子,他的兄弟,还有他的朋友都在问纳兰性德。我们再读
生齐问: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正如同学们所说的,纳兰性德不是轻离别呀!他也舍不得离开亲人啊!但是他身为康熙皇帝的一等侍卫,他责任重大 ,他不得不离,不得不别啊!他的一切的一切,都已经化在了《长相思》中了。
(学生有感情朗读《长相思》。)
师:长相思呀长相思,为了他的壮志和理想,思念家乡的孤独和寂寞,就这样化做了纳兰性德的《长相思》。
(教师出示“长相思”三个字,放音乐)
师:(看板书)爱故园,爱祖国,字字化做(生齐说:长相思)
师:让我们跟随纳兰性德一起走出帐篷,眺望远方的故乡,深情地吟诵:(齐读《长相思》) (五)作业。
1.收集思念家乡的其他古诗词。
2.以《长相思》为内容,制作自己喜欢的书签.。 板书设计:
长相思
身在征途 心想故园 心系祖国 《长相思》教学反思
南靖实验小学 张燕萍
今天,我在二小多媒体教室教了一节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二组课文中的《长相思》。
《长相思》是一首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词的内容,体会词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无限情思,有感情地朗读词,读出词的韵味,让学生走进词境,进入词心。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鼓励学生以各种不同的方式与文本进行对话,是对话的基点。在教学中我挥动着情感的指挥棒,指引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感知文本、理解文本,通过朗读与想象解读文本,体验词人的情感,感悟词中的景象。
1.在朗读中与文本对话,体味情感。
朗读是解读文本的重要形式,学生通过读(出生朗读)、看(默读)、听(听老师范读)等途径,从整体上感受言语材料,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逐步感知与理解。在我的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了读的功能,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感受和理解文本,在教师的范读中启动情感,在默读和想象中整体感悟。
《长相思》在声声朗读中被感知、感受、感悟,从读得“字正腔圆”到“有板有眼”,从读得“正确”、“有节奏”到读出“味道”与“感觉”。当学生初步感受文本、读出味道与感觉之后,再带着情感走进“征途”与“故园”,读出画面与情景, 以情带读,读中悟情。课堂上,我既给足时间让学生读进去,即用自己的思想感情读进去;又给足时间让学生读出来,即把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出来。教学中,既让学生带着“梦都作不成,觉都睡不好”的感觉朗读《长相思》,把这种感觉“读到词的字里行间去”;又让学生带着“长相思”的感觉朗读词,试着把作者身和心分离的那种感受、那种心情读出来。学生在朗读中体验情感、深化情感。
2.在想象中与文本对话,感悟形象:
在背景音乐和声情并茂的范读感召下,学生张开了想象的翅膀,走进了纳兰性德的征途中,体会行军的艰辛,体会征途中充满了远离与牵挂。
通过对纳兰性德的生平情况的交流,将问题将对话切换到词人的家乡和故园。学生在《渔舟唱晚》的情思中,又展开了与“故园”的对话,学生们想象并感悟着家乡的美丽、温馨、安宁和祥和。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是学生汇报纳兰性德故园的情景时,由于时间来不及了,我只让两个学生回答了,没有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没有更好地体现故园温馨。其次是朗读训练形式可更多样些。最后,我觉得在时间的调控分配上,有些不合理,最后一个训练,还有谁会问纳兰性德“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由于时间原因没能让学生更充分地说和读,下次要合理安排好。
这次上课,让我收获了许多,取得了些许的进步,但也让我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今后,我会针对自己的缺点,多学习,多实践,争取更大的进步.。
2.《牧童》教学设计 南靖县实验小学 吴阿莉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2个生字,会写2个认识的字。理解“弄、蓑衣、卧”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词,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3.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并在说的基础上改写成短文。 教学重点:理解诗词意思,体会诗词意境,练习感情朗读。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诗词中童年生活的快乐。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很多古诗,老师很想和大家一起来读读,大家愿意吗?你们喜欢哪一首?我们一起读。
1.大家读得真好!很有感情,看来大家都非常喜欢古诗。 2.今天我们还要继续学习一首古诗,是一首有关牧童的古诗。
3.请同学们看老师写“牧”字,写“牛”字应该特别注意哪一笔呢?“牧”的部首是什么?谁来给牧字组词。
4.老师板书牧童,牧童是做什么的?(放牛,放羊)
5.哦!放牛,放羊的孩子就叫牧童,请大家齐读课题。 二、读通诗句。
1. 过渡: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这首诗的作者是吕岩,是我们熟悉的吕洞宾。通过课前预习,你对吕岩有哪些了解?谁能用一两句话向大家介绍。
2. 指答。
3. 同学们了解的真多!诗人吕岩因为向往自由自在的生活,所以被称为“逍遥大仙”。 4. 接下来,请大家自由读这首诗,注意读准诗中的每个字、词。
5. (手势,双手向下)非常好!大家都读得很投入,谁想来读一读。谁来评一评。 6. 太好了!同学们都能把诗读得字字准确,句句通顺,老师也想读读,想听吗? 7. 想。(注意:听老师怎么读。)师范读。 8. 老师哪里停顿了,指名答。
9. 对呀!读诗的时候,如果能注意停顿,就能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味。谁来试一试。 10.
读得真好!我们一起再读读吧!(师前四字,生后三字,倒过来,师后三字,生前四字)
三、理解第一、二句诗。
过渡:这是一首描写牧童的诗,牧童出现之前,诗人首先描写什么?听到了什么声音?你是从哪个诗句知道的?(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1.同学们真会读书。
2.请大家再认真读这两句诗,边读边想:从这两句诗中你知道了什么?(原野辽阔) 3.哦!你知道了原野辽阔,你是从诗句中哪些词知道的?(六七里,横) 4.这六七里是不是指原野实际的长度?(不是)
5.对了,这原野不是真的六七里长,这六七里要形容从原野的这一头到原野的那一头很广很广。这六七不是确切的数字,其实,古诗中像用到这类虚指的诗句很多: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三千尺”指什么?(指瀑布很长)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千尺”也是要形容桃花潭水很深。 1. 原野真大啊!让我们再来读一读,感受一下原野的辽阔。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