⑦王二每天到保全堂来,是因为这里热闹。总有几个常客,其中有一个叫张汉的。这张汉有七十岁了,年轻时走过很多地方,见多识广。有一天,张汉谈起人生有命。说凡是成大事业、兴旺发达的,都有异相,或有特殊的秉赋。汉高祖刘邦,股有七十二黑子——就是屁股上有七十二颗黑痣,谁有过?樊哙能把一个整猪腿生吃下去;燕人张翼德,睡着了也睁着眼睛。就是市井之人,凡有走了一步好运的,也莫不有与众不同之处。大家听了,不禁暗暗点头。
⑧张汉猛吸了几口旱烟,忽然话锋一转,向王二道:“即以王二而论,他这些年飞黄腾达,财源茂盛,也必有其异秉。”王二不解何为“异秉”。“就是与众不同,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你说说,你说说!”大家也都怂恿王二:“说说!说说!”
⑨王二虽然发了一点财,却随时不忘自己的身份,从不僭越自大,在大家敦促之下,只有很诚恳地欠一欠身说:“我呀,有那么一点:大小解分清。”他怕大家不懂,又解释道:“我解手时,总是先解小手,后解大手。”张汉一听,拍了一下手,说:“就是说,不是屎尿一起来,难得!”
⑩说着,已经过了十点半了,大家起身道别。管事卢先生向柜台里一看,陈相公不见了,就大声喊:“陈相公!”喊了几声,没人应声。
?原来陈相公在厕所里。这是陶先生发现的。他一头走进厕所,发现陈相公已经蹲在
(有删节)
13.王二“发达起来”,有哪些原因?请简要概括。(5分)
14.文章第⑤段写王二听书和推牌九,请说说这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4分) 15.张汉在文章后半部分出现,作者这样安排有何用意?(5分)
16.“本来,这时候都不是他们俩解大手的时候。”探究文章最后一句的意蕴。(6分)
六、现代文阅读(二)。(18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7~19题。
作为“狐狸”的“刺猬”
陈少明
以赛尔〃伯林曾把托尔斯泰描述为一只自认为是刺猬的狐狸,但我觉得,他自己却更像一只以狐狸的方式行事的刺猬。
狐狸与刺猬的说法,是伯林对古希腊残诗“狐狸知道很多的事,但是刺猬则只知道一件大事”的一种发挥。它用以比喻两种相反的思想性格:“刺猬”的胃口大,喜欢对广泛的事物采取整体把握的立场,即把各种问题或见解都纳入到一个体系中去处理;“狐狸”则不然,关心的不是全,而是多,即多方面地追逐、猎取目标。伯林以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为例进行分析。《战争与和平》试图提供一种普遍的历史哲学,但吸引人的却是精彩的具体情节,而非那乏味的哲理。托翁生性是一只狐狸,却以为自己是刺猬。
毫无疑问,伯林不欣赏甚至厌恶大体系,这是由他的价值取向所决定的。伯林不仅是著名的思想史家,其实更重要的是政治哲学家,是与波普、哈耶克齐名的自由主义思想领袖。这批思想家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激烈抨击以黑格尔为代表的以历史决定论为原则建立起来的思想体系,他们把这种思想体系看作法西斯政治或极权体制的哲学基础,是自由主义的思想敌人。伯林是以《自由的两种概念》一文斐声国际思想界的。他把自由区分
那里。本来,这时候都不是他们俩解大手的时候。
为“积极自由”与“消极自由”,并把那些认为自由属于一种价值坐标,根据一种自然的、社会的或者是宇宙的完善计划来确定政治目标的思想观点都划归为“积极自由”,从中分析其导向社会控制的思想机制。这自然导致他以多元论反一元论的哲学立场,也即决定他反刺猬、反体系的思想基础。
然而,问题在于,是否可以由此把伯林看成纯粹的狐狸呢?也不尽然。刺猬只知道或关注一件大事,这一以贯之的“一”,可包括两层意义。一种是形式上的,即逻辑上把观念组织成一个整全的理论系统;另一种是实质上的,即思想上致力于维护一种价值立场。这在有些思想家那里,两者也许是统一的,如约翰·罗尔斯之《正义论》,但另一些人如伯林,两者则是不一致的:伯林反对大体系,但终生坚持一种价值立场。无论是写哲学评论,还是作思想人物的个案分析,其总目标都是为自由主义理想张目。所以我们也许能够说,伯林的行为方式是狐狸的,但抱负则是刺猬的。否则,他就不会是杰出的思想家。
与18世纪的狐狸当道不同,从思想学术的基本特性看,20世纪的中国是刺猬得势的时代。这是由现代中国的历史情势决定的。从19世纪中叶开始,传统的社会结构及价值系统就日趋解体,世纪之交维新派的努力失败,结果是旧体系瓦解,价值真空出现。从“五四”时代“问题与主义”论战开始,进入刺猬角逐的时代。但是刺猬得势而没有得逞,在这个世纪末,急剧转型的中国社会,仍然处在等待刺猬的时代。目睹或经受过某种刺猬的祸....
害的一代人文知识分子,多数会面临两难的选择:一是不谈价值,回避立场,做纯粹的狐狸;一是勉为其难,侈谈主义,依然做没有建树的刺猬。因此,以赛尔〃伯林思想性格的分析,应该启示我们大多数人作出新的选择,那就是,以刺猬的抱负,做狐狸的工作,不迷失自己的价值立场。 (有删改) 17.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述层次。(6分)
18.作者认为以赛尔·伯林“更像一头以狐狸的方式行事的刺猬”,结合全文,概述作者这
样认为的依据。(6分)
19.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最后一段中“等待刺猬”的内涵。(6分)
七、作文。(70分)
20.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
外。
把简单的事做复杂,是一种精益求精的品质;把复杂的事做简单,是一种删繁就简的智慧。当然,很多情况下并非都是如此……
2016~2017学年苏州市高三期初调研测试
语 文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2页,供选考历史的考生作答。本卷满分50分,考试时间为30分钟。 2.答题前,请务必写上自己的姓名和准考证号。 3.所有答案一律写在答卷上,考试结束后,只交答卷。
语文 II (附加题)
一、阅读材料,完成21~23题。(10分)
鼐闻天地之道,阴阳刚柔而已。文者,天地之精英,而阴阳刚柔之发也。阴阳刚柔,其本二端,造物者糅,而气有多寡进绌,则品次亿万,万物生焉。夫文之多变,亦若是也。糅而偏胜可也;偏胜之极,一有一绝无,与夫刚不足为刚,柔不足为柔者,皆不可以言文。今 夫 野 人 孺 子 闻 乐 以 为 声 歌 弦 管 之 会 尔 苟 善 乐 者 闻 之 则 五 音 十 二 律 必 有 一 当 接 于 耳 而 分 矣。夫论文者,岂异于是乎? (节选自姚鼐《复鲁絜非书》) .
2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 (5分) .5处.22.“五音十二律”中,五音包括 ▲ 、 ▲ 、羽、角、徵。(2分) 23.用自己的话简述姚鼐“阴阳刚柔说”的观点,并指出材料主要使用的论证方法。(3分)
二、名著阅读。(15分)
24.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
A.《三国演义》通过“怒鞭督邮”“三英战吕布”“醉酒失徐州”“大闹长坂桥”“义释严颜”等情节,塑造了嫉恶如仇、有情有义、有勇无谋的张飞形象。 B.哈姆雷特最主要的性格特征是优柔寡断。面对父亲被毒杀、母亲被占有等,哈姆雷特既有强烈的复仇愿望,却又迟疑不决,使复仇计划一次次功亏一篑。
C.《茶馆》中,王利发因为时局混乱,生意越做越艰难。而唐铁嘴因为年头越乱生意越好而感谢岁月,他已改抽“白面”,他要求在茶馆租房却被王利发拒绝。
D.《边城》中多有对湘西民俗的展现:青年男女月夜对歌,展现了当地的婚恋习俗;端午节赛龙舟,表现了湘西的生活习俗;崇拜“傩神”,表现了湘西人的宗教习俗。 E.阿Q在辛亥革命到来时,起先他对革命是“深恶而痛绝之”,但后来又产生了“要投降革命党”的念头。于是,他与假洋鬼子相约一起革命。
25.简答题。(10分)
(1)《三国演义》第53回写道:“将军气概与天参,白发犹然困汉南。至死甘心无怨望,
临降低首尚怀惭。”请问“将军”指谁?结合本回相关情节,简述“将军”的主要性格及表现。(4分)
(2)《太上感应篇》集中出现在《子夜》第一章和第十八章,请结合相关情节,分别简述其主要作用。(6分)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班固认为,唐、虞、三代当时都有记载,颂述功德;汉朝却到了第六代才有司马迁的《史记》。《史记》是通史,将汉朝皇帝的本纪放在尽后头,并且将尧的后裔和汉和秦、项放在相等的地位,这实在不足以推尊本朝。况《史记》只到武帝而止,也没有成段落似的。他所以断代述史,起于高祖,终于平帝时王莽之诛,作《汉书》。班固虽然根据父亲的评论,修正了《史记》的缺失,但断代的主张,却是他的创见。后来的正史都以他的书为范本,名称也多叫作“书”。他这个创见,影响也是极大的。
《史记》成于一人之手,《汉书》成于四人之手。而从高祖至武帝,更多用《史记》的文字。这样一看,班固自己作的似乎太少。因此有人说他的书是“剽窃”而成,算不得著作。但那时的著作权的观念还不甚分明,不以抄袭为嫌;而史书也不能凭虚别构。班固删润旧文,正是所谓“述而不作”。他删润的地方,却颇有别裁,决非率尔下笔。
班、马优劣论起于王充《论衡》。他说班固“文义浃备,纪事详赡”,异与前人,观者以为胜于《史记》。王充论文,是主张“华实俱成”的。汉代是个辞赋的时代,所谓“华”,便是辞赋化《史记》当时还用散行文字;到了《汉书》,便弘丽精整,多用排偶。自此以后,直到唐代,一般文士,大多偏爱《汉书》,专门传习,《史记》的传习者却甚少。唐以后,散文渐成正统,大家才提倡起《史记》来;明归有光及清桐城派更力加推尊《史记》差不多要驾乎《汉书》之上了。
(节选自朱自清《经典常谈?汉书》,有删改)
26.根据材料,概述班固编撰《汉书》的原因。(5分) 27.班固编撰《汉书》有哪些独创之处?(4分)
28.“班、马优劣论”主要经历了哪几个阶段?请简要概述。(6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