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深度
——以新闻调查节目《双城的创伤》为例
姓名:谢军 班级:新闻1002 学号:41
摘要
深度报道需要多角度,多侧面地挖掘事实的真相,反映事实的本质,这也决定了它在表现手法上的多样化。深度报道不是一种新闻文体,而是一种报道追求深刻性的理念,思想方法和立体的思维方式和旨趣。 一篇深度报道包含的主要内容:事件,新闻背景,新闻前景,新闻过程,新闻分析,主观感性,新闻预测,图片说明,对策建议等。深度报道从调查走向研究,从知性走向理性,记者通过调查研究社会问题,从调查型记者走向研究型记者。对于深度报道,英、美叫“大标题后报道”,法国称“大报道”,我国又名之为专题新闻、专题报道、深度新闻深度报道类新闻节目。要想弥补时效性的先天不足,就必需充分运用多种手段,多信息、全角度的将事件进行还原和挖掘,让不同层次的受众均能接受。本文以央视《新闻调查》中《双城的创伤》节目探究电视深度报道的深度。
关键词: 电视 深度报道 新闻调查 双城的创伤
深度报道类新闻节目是对新闻事件的深度挖掘,详细展示事件的来龙去脉,带领观众寻找现象背后的原因和目的,挖掘现象背后的含义和理念,运用解释分析预测等方法,从历史渊源、因果关系、矛盾演变、影响作用和发展趋势等方面报道新闻的形式。它突破了一人一地一事的报道模式。一面剖析事实内部,一面展示事实宏观背景,把握真实性。要着重揭示原因WHY和怎么样HOW两个新闻要
1
电视深度报道探析——以双城的创伤为例
素。多维思考,不孤立报道单个事件,围绕一个中心(事件或观点)立体地组织新闻要素。电视深度报道难度大只是相对而言。
《新闻调查》注重研究真问题,探索新表达,以记者调查采访的形式,探寻事实真相,追求理性,平衡和深入,为促进和推动社会和谐进步发挥着点点滴滴的作用。
调查不是报道,不是单纯的反映,不是对于现成结论的注释与演绎,而是一次出发,一次向着黑暗深处的冒险进军。
《新闻调查》不是平实的、讲究艺术的纪录片,也不是新闻报道,而是一种战斗性、节密性的事件调查、真相挖掘,追的是热点,要的是卖点。
“接近真相从现场开始,接近真相从质疑开始,《新闻调查》探询事实真相”——《新闻调查》的片头较为准确地概括出了其调查性深度报道类节目的定位及属性。
《新闻调查》要想好看,选题是第一关。这是许多业内外专家共同的看法。而《新闻调查》对选题也给予了足够的重视,作为一个在中国电视界较早的成功引入“策划”的栏目,从前期的选题立项,到后期的剪辑加工,策划组都在进行统一的策划。社会热点——老百姓关注的焦点,收视率的保证。社会热点成为报道选题——体现出选题价值。网络,电视新闻是观众了解事件的梗概,深度报道是全方位展示,对热点事件的来龙去脉和新闻背景的系统报道,故事性强,富于悬念,具有一定深度。
《双城的创伤》讲述的是2003年5月下旬,在甘肃武威发生少年连续服毒事件,一天时间六名孩子服毒,其中两名孩子死亡,四名获救,他们当中有五个人是同一所小学的六年级学生,而获救后孩子一直未开口向家人解释服毒原因。在选题上这期报道属于社会新闻报道,从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选题标准来看,之所以会选择双城少年集体服毒事件作为深度报道的选题,一是该报道中处于花样年纪的双城小学学生集体自杀这一行为引起了社会对于青少年心灵健康问题的关注,事件本身就可以使观众看了有所触动,旨在引起人们乃至社会对青少年心理的关注,想要强调的是与他们及时进行有效的沟通与交流。二是事件背后具有较大的深层意义,因为这场人为事故不仅具有社会影响的负面性而且具有青少年教育方面的问题性,虽然不是社会普遍现象,但其实它已经是社会上普遍存在且
2
电视深度报道探析——以双城的创伤为例
急需缓和并解决的问题,但是却一直因为没有发生类似严重的事故而被人们所忽视。而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又是国家和社会各阶层共同关心和重视的问题,出现了这一事故之后,有必要将其作为选题来深层次挖掘和探讨与青少年交流、沟通的问题。“小学生集体服毒事件”,这在以前基本从未发生过,时代在变,媒体所进行的深度报道也应紧跟时代脉搏,这一相对新鲜的事件自然成为一个较好的选题。
深度报道要求内容有深度,而要有深度,必须有一定的节目长度来保证。而在较长的时间里锁定观众,故事自身必须居于很强的故事性。
清华国际传播研究中心教授李希光说过:“新闻学传授的寻找故事和写作故事的一门学问。新闻学的根基和核心是一门讲故事的艺术和学问。”
曾获普利策新闻奖的美国记者富兰克林也说:“用故事化手法写新闻,就是采用对话、描写、场景设置等,细致入微地展现事件中的情节和细节,突现事件中隐含的能够让人产生兴奋感,富有戏剧性的故事。”
《中华新闻报》曾载文称“‘新闻故事化’是记者在新闻采写中运用得越来越多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增强了新闻报道的客观性与可读性,使新闻报道充满了趣味性和人情味,为新闻写作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式。”
说起讲故事,大概没有一个人不是听着故事长大的。提倡讲故事的新闻写作手法,符合读者的阅读心理,我们所熟悉的埃德加?斯诺的《西行漫记》和范长江的《中国西北角》,都是讲故事的名篇。大家一定记得央视《东方时空》有一个著名的栏目就叫“讲述老百姓的故事”,还有现在很多媒体都开辟了“新闻故事”的专栏。
讲故事的新闻一般都很注重人物的言行,事件的细节,环境的画面等,注意挖掘新闻事实中具有人性、人情的因素,描述人的生存境遇,捕捉生动传神的生活情境,展现人性的真善美,从而增加了新闻的可读性和感染力,也优化了新闻的传播效果。
这期节目整个报道非常具有故事性,报道开头就从对本故事中的主人公苗苗的父母采访开始讲述苗苗的离奇死亡进而在找寻线索和不断推理的过程中引出双城学生集体自杀这一连续性的事件,其中穿插有对事件场景的还原,从与事件有关的实物对情景的再现,步步疑惑,步步惊心,最后在记者的带领下一点点揭
3
电视深度报道探析——以双城的创伤为例
开一个个谜团。故事中还涉及了许多采访的场景,特殊的光线处理增加了故事情节的曲折与扑朔迷离,既耐看又具有观赏性,整个故事用合理的电视画面很好的表现了出来。
对新闻事实有一个全面,正确的认识,对新闻事实前因后果与其它因素的关系都要有个深度了解。要用复杂性思维范式去思考事实,尤其是要能够具有预见性,能前瞻事情有未来走向。深度报道具有现场性、问题性、紧迫性与持续性,当然也存在着一定的信息不充分性。
双城少年集体自杀事件,由于对象年龄的特殊性决定了该深度报道明显带有问题性,虽然不是连续发生了很多次,但该自杀事件从4月持续到5月,具有一定的时间跨度。而对场景的还原使该报道在具有故事性的同时也具备了一定的现场性。对于整个事件发生原因的探究不仅仅是因为它造成了多少孩子的死亡,而是由于该事件表明人类生存的某一状态已经遭到了一定的实质性的损害。报道旨在找出深层原因后引起人们对此类事件对于青少年沟通这一方面问题的关注,这才是最具有现实紧迫性的。也许一起深度报道并不能彻底解决某一件事情,但是它却可以通过对整个事件进行解释性报道和原因的探究,展现实施的广度和思想的深度,通过报道的解释、调查或预测对受众起到一个思想引导作用。 虽然采访的方式有许多种,但是当面采访作为最传统的采访方式,是至今最主要的和最为人看重的采访方式。当面采访是指记者与采访对象面对面的采访活动。这种采访不仅在采访过程中可以确认采访对象的真实性,可以及时采访对象与记者可以当面纠正语言失当之处,还有可以对采访对象及其所述事实更便于形象捕捉,具有很强的直观性。所以该报道也采用了此种采访方式。在采访过程中,记者注意到了与采访对象在人格上的平等并遵循了“区别对待”原则,不仅在采访中以一个亲和的姿态出现,而且面对每个采访对象时都照顾到了他们的身份、年龄及当时的情绪。比如当记者面对孩子、老师、校长和村民的时候,我们可以从她的所问的问题、语速、语调等看出来。除此以外,记者还注意在采访报道中尽可能控制自己的情感,因为客观报道的采访是以冷静和理性为前提。所以我们虽然可以体会到记者在面对孩子们的时候心理含着一份关怀和怜悯,但在整个采访过程中从未明显的体现出来。
深度报道是关于重要新闻事件的具有事实广度和思想深度的报道形态,它在
4
电视深度报道探析——以双城的创伤为例
选题、结构及方法的选择上都有异于一般的新闻采访。电视新闻中的深度报道要实现创新,在策划的过程中就应从认真选题、做好结构设计,在采访报道的过程中应搜集更多关键性的细节,这样的新闻才有血有肉,才能走近新闻事实的真相,才能同时具备观赏性和思想深度。
接近真相从现场开始,接近真相从质疑开始,《新闻调查》探询事实真相”——《新闻调查》的片头较为准确地概括出了其调查性深度报道类节目的定位及属性。从新闻调查之双城的创伤这一期节目我们认识到深度报道在相关缺少时效性的劣势下,唯有以“深”见长,提高广播电视深度报道的档次,充分运用多种手段,多信息、全角度的将事件进行还原和挖掘,让不同层次的受众均能接受。 参考文献
1、新闻调查栏目介绍
2、黄海华(2001)——中央电视台主要深度报道栏目的透视 3、新闻战线刘东(2003年08期)——做好行业报的深度报道
4、《采、写、编》高保芬(2003年03期)——深度报道的发展及其误区
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