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2020年全国高考语文Ⅰ卷作文材料梳理与质疑(原创)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15 15:19:44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2020年全国高考语文Ⅰ卷作文材料梳理与质疑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春秋时期,齐国的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争夺君位,管仲和鲍叔分别辅佐他们。管仲带兵阻击小白,用箭射中他的衣带钩,小白装死逃脱。后来小白即位为君,史称齐桓公。鲍叔对桓公说,要想成就霸王之业,非管仲不可。于是桓公重用管仲,鲍叔甘居其下,终成一代霸业。后人称颂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春秋五霸”之首。孔子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司马迁说:“天下不多(称赞)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班级计划举行读书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全国Ⅰ卷,到底设置了怎样的情境?大家都讲“情境”,本题的情境是“班级读书会”。这个情境是命题人对考生表达自我“感受”和“思考”时的特定话语场域。从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的根本出发,这是考生特别予以关注的表达语境。其中的要素应该包括以下几点:一是说话者与受话者之间的关系,涉及到语言得体的问题;一是读书会所限定的言说内容,突出的是就具体阅读对象的有据表达。

这个理解,对语文教学中作文指导有什么意义呢?首先是对作文写作中怎样正确理解写作目的的规范。“发言稿”只是一个文章类别,既有文章体式的特定要求,即实用性文本中应用写作的具体要求;但是,更重要的还在于此“发言”是有针对性的,实用文体的特定要求只是“外壳”,而本质是能不能就所读之“书”做出富有创见的表达,这个“创见”就是围绕话语场景并能有据地突破种种限制条件。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两个重要的写作限定,是考查学生表达的基础性要素,如果,学生的表达不能符合这两个基础条件,他的言说已经远离了题旨。其他便不足论了。

本题的情境是“班级读书会”,方式是“讨论”式的发言。那么,根据一般情况而言,要提供阅读对象,即某一部或者几部书,将学生的阅读范围规定于某一范围内。这应该是“讨论”的范围。但是,我们从命题人提供的材料来看,既不是一部书,也不是几部书,而是由两部分构成的语料:

第一部分内容是:“春秋时期,齐国的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争夺君位,管仲和鲍叔分别辅佐他们。管仲带兵阻击小白,用箭射中他的衣带钩,小白装死逃脱。后来小白即位为君,史称齐桓公。鲍叔对桓公说,要想

1 / 7

成就霸王之业,非管仲不可。于是桓公重用管仲,鲍叔甘居其下,终成一代霸业。后人称颂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春秋五霸’之首。”这一部分是史实呈现。时间:春秋时期,地点:齐国。人物:公子纠、小白、管仲、鲍叔。事件:争王位。结果:齐桓公称霸。原因:重用管仲。过程:鲍叔荐管仲。

如果从一般“读书会”讨论情形看,应该是书籍,这里不是,而是历史故事。这读的是什么书呢?不知道。记载“管仲与桓公”的故事,比如《论语 宪问》: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论语》中子路与孔子的对话,翻译成现代汉语,可以表述为:“子路问孔子:‘齐桓公逼杀公子纠,召忽为此而死,管仲却不去死。(可以)说他‘没有仁德’吗?”孔子回答他道:‘齐桓公多次集合诸侯会盟却不凭借武力,这是管仲的功劳啊!这就是管仲的仁德啊!这就是管仲的仁德啊!’”这段话关涉的是管仲与桓公的关系,其中,重要的信息有两个:一是管仲没有像召忽那样为桓公杀了公子纠而死,二是管仲没有凭借武力使诸侯会盟。这两个重要的信息在于强调管仲所坚守的道德准则和明确的是非观。但是,这一则并没有谈到管仲与鲍叔之间的关系,换言之,阅读的中心似乎并是管鲍之交,而是仅管仲一人的事迹;齐桓公在这则材料中的信息有两个:一是他杀死了公子纠;一是任用管仲。但是,这里却没有涉及到管仲因何被任用。那么,在《论语 宪问》中还记述了一段有关管仲的话: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这一则是与前一则相续而现的,前一则是子路之问,谈的是管仲之仁德,孔子大加赞赏“如其仁!如其仁!”但是,他的弟子们并不能真正的理解,不仅子路不理解,连天份极高的子贡也不理解,他同样发出了疑问。这段话,把它翻译成现代汉语,大体上应该是这样的:“子贡问孔子说:‘管仲不是仁德之人吧?齐桓公逼杀公子纠,他没有去殉节,还还辅佐桓公。’孔子回答道:‘管仲辅佐桓公称霸诸侯,使天下人都走入了正道,百姓至今还受到他的恩惠。没有管仲,我们大概还是披头散发、衣襟左开的蛮夷之人呢。管仲难道会同普通人那样恪守小信小节,自己暴死在山沟里而不被人们发现吗?”这段文字的信息与前一则一样,但是更为具体地讲述了管仲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突出强调他的非凡的智慧与非凡的能力对人类文明所起的作用。孔子的评述中,强调的是管仲在引领人类文明进步中的所起的无可替代的作用,进而表明一个有仁德的人,应该以天下为己任的广阔胸怀。本则文字同样没有涉及到管仲与鲍叔之间的故事。

2 / 7

谈到这里,我们是不是就会明白一个简单的事实,文题中的“读书会”的主题是不明确的,他对于考生运用材料、特别是运用自己平时所读的成果时,就会处于一种不好拿捏的处境呢?这就需要接着看材料的第二个层次:“孔子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司马迁说:‘天下不多(称赞)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为什么我们在此会再一次将题目所供材料重复一次呢?大家应该明白,孔子所言是我们前文引述过的内容,并非就“管鲍之交”而言,那么,考生如何来理解题目所提供的材料呢?这是本题所存在的极其明显的逻辑问题,更是我们在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中要努力去纠正的严重问题。作为命题者却堂而皇之地将其“拼接”于此,这应该是极其严重的错误。

既然要对一个作文题目作出评价,高声喊出它的优点,这没有问题,但是,不能因为命题“专家”的至高无上的地位和“评论家”捧着喇叭吹须时的摇旗呐喊而不去顾及文题本身存在的不足。作为高考试题,它的影响之大,绝不可小觑。而普通教师对作文试题的基本认识,又常常与日常教学结合,思考怎样使学生能够顺利而准确地完成写作。从日常教学的实际来看,这种拼接也恰好是学生写作常犯的错误,或者,这就是逻辑错误的直观表现。我相信,命题专家们是懂得逻辑的,甚至远远超越我们一般教师,但是,当他们以知识的权威、学问的大师面对给中学生和中学教师看的试题时,往往带有不屑的目光,于是,会不会出现小瑕玼呢?

既然孔子之言与中心话题无关,那么,我们不妨看看第二部分内容中的第二句话:“司马迁说:‘天下不多(称赞)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司马迁先生这句话的语境是: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遇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3 / 7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史记·管晏列传第二》)

我们不妨饶舌对司马迁先生所撰写的管仲的传记大致翻译一下,因为,我们看到命题者对文中一个“多”字作了注解,说明还是有不太好理解的地方:

管仲名夷吾,是颍上人。年轻时经常跟鲍叔牙来往,鲍叔了解他有才能。管仲贫困,常常欺骗鲍叔,鲍叔最终友好地待他,不因为这说他。不久,鲍叔侍奉齐国公子小白,管仲侍奉公子纠。等到小白即位,就是齐桓公,公子纠被处死,管仲被囚禁。鲍叔就举荐管仲。管仲被任用后,在齐国任职,齐桓公因此称霸,多次盟会诸侯,使天下人都走入正道,这是靠管仲的谋略。

管仲说:“我当初处境艰难时,曾经跟鲍叔一起做买卖,分钱财时我多分自己,鲍叔不认为我贪财,他知道是因为我贫困。我曾经替鲍叔谋划事情却使他处境更艰难,鲍叔不因此而认为我愚笨,知道时势有顺利和不顺利。我曾经多次做官却多次被国君驱逐,鲍叔不因此认为我是没有才能的人,知道我是没有遇到好机会啊。我曾经多次参战多次逃跑,鲍叔不因此认为我是胆怯,知道我家里有母亲啊。公子纠失败,召忽为此自杀,我被囚禁受辱,鲍叔不因此认为我是没有廉耻的,知道我是不以小节为羞耻而以功名不能显扬天下而耻辱的人。生我的人是父母,了解我的人是鲍叔啊。”

鲍叔举荐管仲后,而自己位居鲍叔之下。子孙世代在齐国做官,有十余代人封邑,常常成为有名的大夫。天下的人不称赞管仲之贤而称赞鲍叔能了解人才。

司马迁为管仲作传,写尽管仲之才,也尽管仲之诚。其才足以使齐王称霸,其诚足以使人佩服。然而,司马迁在故事结尾处借了解管仲与鲍叔二人的人对此评价,表达了自己对二人的基本看法:天下人不称赞管仲的贤能却称赞鲍叔的知人容人。那么,考生读到这里会有什么感受呢?上句孔子力赞管仲之仁德贤才,是从哪一个角度出发的呢?自然是管仲将人类文明向前推进了一大步这个巨大贡献这一不朽功勋,即从管仲的“功”入手评价的。下句司马迁却强调天下人并不称赞管仲的贤能,这与孔子的评价恰成反调。那么,这一反调的依据是什么呢?当然是对史实的陈述的不同。孔子谈论史实时,根本未涉及到鲍叔,学生们所站角度只能是管仲或者桓公。但是,司马迁却将笔触伸向了与管仲命运密切相关的鲍叔身上,发掘鲍叔身上的优点进而写出管仲并非是一个完美的人,那个“多”不仅包含了一般意义上的才能评价更重要的恐怕还有品德的评判。基于这样一个认识,学生对所读文本产生的“困惑”正是思辨地看问题的基础点。只是,他们必须“囫囵吞枣”地阅读,否则,就会陷入自我阅读广泛而带来的严重困挠的泥滩。这个读书会便成了读书坏了。

有关“管鲍之交”的故事,还见于另一部书,就是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列子》。该书是这样记述的:

4 / 7

管夷吾、鲍叔牙二人相友甚戚,同处于齐。管夷吾事公子纠,鲍叔牙事公子小白。齐公族多宠,嫡庶并行。国人惧乱。管仲与召忽奉公子纠奔鲁,鲍叔奉公子小白奔莒。既而公孙无知作乱,齐无君,二公子争入。管夷吾与小白战于莒道,射中小白带钩。小白既立,胁鲁杀子纠,召忽死之,管夷吾被囚。鲍叔牙谓桓公曰:“管夷吾能,可以治国。”桓公曰:“我仇也,愿杀之。”鲍叔牙曰:“吾闻贤君无私怨,且人能为其主,亦必能为人君。如欲霸王,非夷吾其弗可。君必舍之!”遂召管仲。鲁归之齐,齐鲍叔牙郊迎,释其囚。桓公礼之,而位于高、国之上,鲍叔牙以身下之,任以国政,号曰仲父。桓公遂霸。管仲尝叹曰:“吾少穷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大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北,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也!”此世称管、鲍善交者,小白善用能者。然实无善交,实无用能也。实无善交实无用能者,非更有善交、更有善用能也。(《列子·力命》)

为了能够让读者更快地了解《列子》中这段文字,我还是多余地对此作一翻译:

管夷吾和鲍叔牙二人关系特别亲密,都居住在齐国。管夷吾侍奉公子纠,鲍叔牙侍奉公子小白,齐国同族人中受到国君宠爱的人很多,嫡出与庶出一样受宠。国人担心内乱。管仲与召忽护着公子纠逃往鲁国,鲍叔牙护着公子小白逃往莒国。不久,公孙无知作乱,齐国没有了国君,公子纠和公子小白争夺入宫作王。管夷吾同公子小白在莒国道路上交战,射中了小白衣带上的钩子。小白作齐国君王后,胁迫鲁国休闲了公子纠,召忽为此自杀,管夷吾被囚禁。鲍叔牙对齐桓公说:“管夷吾有才能,能够凭他治理好齐国。”齐桓公说:“管夷吾是我的仇人,希望杀掉他。”鲍叔牙说:“我听说,贤能的君王没有私仇,况且他能为当时的主人效

5 / 7

劳,也一定能炎君王服务。如果想要称霸称王,除了管夷吾恐怕不行。您一定要赦免他!”齐桓公就召见管仲。鲁国把管夷吾送回齐国,齐国鲍叔牙到郊外迎接他,解除对他的囚禁。齐桓公礼遇管仲,并且官位在高、国二卿之上,鲍叔牙自己甘愿处在他职位之下,把国家政事交给他,尊称为“仲父”。齐桓公就成为霸主。管仲曾经叹息说:“我年轻穷困的时候,曾经跟鲍叔经商,分配钱财多给自己;鲍叔不认为我贪财,他知道是因为我贫困。我曾经替鲍叔谋划事情却使他处境更艰难,鲍叔不因此而认为我愚笨,知道时势有顺利和不顺利。我曾经多次做官却多次被国君驱逐,鲍叔不因此认为我是没有才能的人,知道我是没有遇到好机会啊。我曾经多次参战多次逃跑,鲍叔不因此认为我是胆怯,知道我家里有母亲啊。公子纠失败,召忽为此自杀,我被囚禁受辱,鲍叔不因此认为我是没有廉耻的,知道我是不以小节为羞耻而以功名不能显扬天下而耻辱的人。生我的人是父母,了解我的人是鲍叔啊。”这就是世上称赞的管鲍的美好交情,以及小白善于贤能的人。但是,实际上没有美好的交情,实际上也没有任用贤能。实际上没有美好交情和没有任用贤能,也就不再有美好交情和任用贤能。

读完《列子》中讲述的故事后,你有什么感受呢?读完作者对“善交”与“用贤”的看法后,你又有何感想呢?既然是读书会,那么,学生读到的如果是《论语》,那么,他们不知道“管鲍之交”,如果读到的是《史记》,他们便不明白孔子为什么会给管仲那么高的评价,如果他们读到的是《列子》,他们便更是一头雾水了。到此,聪明的你,该如何完成这一次读书会的讨论发言稿呢?换成我,看到这个题目,马上便两股战战、汗涔涔而头昏昏了。

材料暂且罗嗦到这里。下面,我想说说作文题目的核心部分: 班级计划举行读书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第一,“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这是极其重要的写作前提条件。那么,上述材料本身分为两个层次,且前后内容间的关系不明晰,学生围绕哪一层次讨论呢?如果围绕“管鲍之交”那么,孔子对管仲的极度赞誉落在哪里呢?如果落在孔子的话语系统之中,那么,“管鲍之交”存在的价值何在?这自然是一个混乱的问题,但不解决,似乎又难于完成命题人要求的任务,好难啊!

第二,“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这个问题看似提供了考生选择的空间,三选一,是通过比较得出的结论,自然是相对的。然而,仔细思考一下,似乎又不好解决。如果不从中心话题“管鲍之交”出发,鲍叔就成了一个多余的大叔了,没他的事儿,如果从他出发,孔子这位圣人的存在便是多余的。当你站在历史上几位名垂千古的人物面前时,你的无奈便只一声长叹了。

第三,“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客客气气,真的暖人心,可是“感受”应该是就材料而来,当我们理清材料后,原来材料就是理还乱的堆砌,感受从何而来?“思考”二字还算管用,因为这毕竟需要动一动脑子,思考的结果如何,另当别论。那么,说到这里,我先前所言,算不算感受?能不能叫“思考”呢?

6 / 7

最后,我想说一点,作为读书会的发言稿,学生之读是前提,情境设定应该是学生读过,然后给定某一个话题,让学生去思考,谈自己的阅读感受或者评价,这似乎应该是日常读书汇报会的常态。学生读《论语》,还是读《列子》,抑或是读《史记》,不知道。从不知道到知道并且要他们围绕一个给定了又不明确的材料谈自己的感受与思考,何其难也。学生如果受孔圣人影响,会着眼于管仲,那么,大谈管仲对人类文明的贡献,那似乎与命题人的出发点并不相符。如果学生列子思想的影响,对此持否定态度,那更与命题人的题旨相去甚远。就此,我们似乎只有一种可能去想这个问题,把孔圣人的话不去想它,把列子的话也搁置一边,只就司马迁一人之言思考,就可以照顾到较多的材料了。

考试是为考查学生平时的学习成果,这些成果的呈现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发言稿只是形式,读书感受和思考才是重心,然而,就材料而言,学生所能引发的思考不能统一在同一“话题”之下,也不能统一在同一“主题”之下,这就为学生的写作设置了一个不该有的障碍。

另外,想多说一句话,如果对材料的排列作如下调整,是不是可以解决这一命题存在的问题呢?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春秋时期,齐国的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争夺君位,管仲和鲍叔分别辅佐他们。管仲带兵阻击小白,用箭射中他的衣带钩,小白装死逃脱。后来小白即位为君,史称齐桓公。鲍叔对桓公说,要想成就霸王之业,非管仲不可。于是桓公重用管仲,鲍叔甘居其下,终成一代霸业。

后人称颂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春秋五霸”之首。 孔子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 司马迁说:“天下不多(称赞)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班级计划举行读书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长城之外 静斋主人 李锦超】

7 / 7

2020年全国高考语文Ⅰ卷作文材料梳理与质疑(原创).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0q9w257rmy86wqu5roq73pebe0io3700lmq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