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洲讲坛·高三语文导学案·参考答案
(2010年2月) 【基础练习一】
1、C (A.chàng/chāng 都读“kuì” ha/xià;B.h? /hài ya/yì 都读“zhàn”; C.ān/yīn hún/hùn chà/shā;D.都读“gōng” 都读“zhu?” b?/pō)
2、C (A.原为“空荡荡”,讲荷塘的空。B.原为“太多太多”,更符合感情色彩,D.原为“脍炙人口”,上文讲知道,这里讲喜爱。注意:语义、语境和感情色彩)
3、C (A.成分赘余,可删去“物质”。 B.重复累赘,可将“进行热烈的庆祝”删去。 D.成分赘余,删去“约”或者“多”。)
4、⑴金就砺则利 ⑵雕阑玉砌应犹在 ⑶歌窈窕之章 ⑷猿猱欲度愁攀援 ⑸最爱湖东行不足 ⑹ 惟吾德馨 ⑺只解沙场为国死 ⑻社稷次之
【压缩语段】
1、环境友好、生态保护、清洁生产、执法检查。 2、无私参与、完成任务、不求回报。
3、延时评判:在教学过程中为避免影响其他同学的思维而有意暂缓对发言同学的回答做出评判的一种评价方式。
4、坚持不懈地点滴积累就会有成果出现。或:量变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就会产生质变。 5、人生也是一场棒球赛:从“不赖”到“极品”往往只需要一小步。 6、这表现了陈思成改过自新的勇气和对梦想不懈追求的精神。
7、(1)城市迫使植物进化(2)可能造成植物种群基因减少,加强分散生长趋势。 8、英报(英国报纸)重视英美轻视其他国家(别国)。
【基础练习二】
1、C (A.“圈juàn养” B.“牛虻 m?ng” D.“探本溯sù源”)
2、B (分崩离析:形容集团、国家等分裂瓦解。 背道而驰:朝着相反的方向走,比喻方向、目标完全相反。 石沉大海:像石头掉进大海里一样,不见踪影。比喻始终没有消息。守株待兔:比喻不主动努力,而存在万一的侥幸心理,希望得到意外的收获。)
3、D (A.语序不当,可将“执行过程中”移至“审判过程中”后。B.语序不当,可将“很多读者”与“优秀的作品”换位。C.语序不当,可将第二个句子中“中国作家”和“中国文化”互换。)
4、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⑵ 徘徊于斗牛之间 ⑶畏途巉岩不可攀 ⑷只是当时已惘然 ⑸青鸟殷勤为探看 ⑹蒹葭凄凄 ⑺事定何须待阖棺 ⑻爱民如赤子
【拟写语句】
1、露骨广告“下站”,公益宣传“上车”。
2、是旅途上向你展开的笑颜 / 是周总理外交中从容的应答 / 是思想家睿智的谈吐
3、寒也辛苦,暑也辛苦,师生共论寒暑;江也牵挂,河也牵挂,心中自有江河。(地理老师) 春风化雨,枝头花开传教诲;学子怡情,无声朗月颂师恩。
4、有时候,感恩只是心底里的一句感谢;有时候,感恩只是节日的一个问候电话;有时候,
1
感恩只是把他人送给自己的微笑转送给更多的人:我相信,其实感恩就在于我们的那份心意。 5、掰:两边手,要分开,双手一分就此掰。 秒:下良田,上嫩草,草生肥田育成苗。 明:左朝阳,右晓月,日月同辉天地明。
6、这些年楼市的发展甚或城市的建设固然有开发商的贡献,可是有几个开发商的财富里没有失地农民、城市居民的血和泪。
7、比喻:秋日飞雨的黄昏中,喧闹了一天的小巷渐渐安静下来,无数珍珠洒落于青石板上,破碎一地。
排比:雨,是小巷的梦,缥缈而又温柔;雨,是小巷的诗,浪漫而又温馨;雨,是小巷的歌,清新而又动人。
8、用对偶句表达主题:商贸繁盛,继续领先重庆市;文化厚重,逐渐浓郁解放碑。 用比喻句表达主题:解放碑似一棵大树,既要招展着领先全市商业的繁盛枝叶,也要开放出体现重庆文化的芬芳花朵。
9、上海世博会核心建筑之一中国馆即将实现结构封顶。/ 中国馆建筑面积为2万平方米的国家馆、3万平方米的地区馆以及3000平方米的港澳台馆三部分组成。/ 中国馆的建筑外观以“东方之冠”的构思主题表达中国文化精神与气质
10、(1)强调开奖的时间:将于百货大楼举行的开金奖的仪式的时间是元月10日上午10时。(2)强调开奖的地点:元月10日上午10时举行的开金奖仪式的地点是百货大楼。
【基础练习三】
1、B (A. jī chái jì jǐ jì B.shàn chǎn dàn zhān dān C zhì chì shì zhì shí D. hu? h? hu? h? ha)
2、A (句中的“屡试不爽”是指经过多次试验都没有差错,而不是经过多次试验都不成功的意思。 焚琴煮鹤:把鹤煮了吃,拿琴当柴烧,比喻做杀风景的事。 得不偿失:得到的抵不上失去的。 并驾齐驱:比喻齐头并进,不分前后,也比喻地位或程度相等,不分高下。) 3、A (B.主谓搭配不当,可将“创作”改为“改编”。C.修饰语和中心词搭配不当,可将“科学”换作“艺术”。D.搭配不当,“坚持??措施”。)
4、⑴吾尝跂而望矣 ⑵其出人也远矣 ⑶凌万顷之茫然 ⑷扪参历井仰胁息 ⑸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⑹忧谗畏讥 ⑺民惟邦本 ⑻旌旗十万斩阎罗
【写作·审题与立意】
1、【审题指导】
这是个词语式命题。“呼唤”是一个动作,词典义是“召唤”,有“大声呼喊,并希望到来”的意思。这个命题很宽泛,所以要用扩词法来化大为小,才不至于流于空泛。 可以补上宾语,如呼唤爱心、呼唤集体精神等;
可以加上定语,如内心的呼唤、历史的呼唤、大海的呼唤、远山的呼唤、春天的呼唤、亲人的呼唤等。
在补足以上词语的基础上确定立意均可。 【片段欣赏】
2
(记叙文)家乡的呼唤——故乡,我魂牵梦萦的地方,如同未被雕琢的玉,质朴,但透着无边无际的湿润。有多久没有回去,自己都不记得了,时光的流逝仿佛指尖细密的沙,消逝得不留痕迹,却令人感到最真实的残酷。于是,我听见那来自心底的呼唤越来越急切,好似要从心底迸发而出,急急地牵引起我的步伐,迈向那块整日气息氤氲的土地,那里,便是我的家。
(议论文)呼唤传统文化的回归——我们呼唤一种真正文化的回归!是啊,人们究竟冷落了这些美好的艺术多久了?在书房的时间更少了,躺在沙发上的时间变多了;印着方块字的厚重书籍变少了,电子书,网络文学兴起了。时代变迁,我们有必要汲取先进的文化精华,却也不能把千年的文化掷之脑后,忘得一干二净吧。我们呼唤一种真正陶冶心灵提升精神境界的文化回归。静下来的时候,不妨听听梭罗在清澈的瓦尔登湖边与水鸟丛林的对话,微风吹起的水纹,青草与落叶的沙沙响动,是多么的宁静致远。听听庄周头顶着草帽面向蓝天大笑地谈话,巨大的鲲鹏也许倚着风在天边飞翔,河水被激起,凝聚的云朵被打散,又有几只巨大的蝴蝶飞过脑海,又有什么比思考物有所待的哲学命题来得更深沉?们呼唤一种纯真文化的回归,实际上是呼唤一种纯洁高尚心灵的复醒。我听见耳边传来更多的呼唤声,这声音不断交织,飞舞,充满了我的内心。
(散文)游子对故乡的呼唤——这世上更深情的呼唤,是故乡对游子的呼唤。 山脉相隔的遥远是一种绝望,由水道相通的遥远是一种忧伤。
就这样,母亲忧伤地望着远方的游子的身影。浅浅的呼唤:“我的儿啊……” 有什么样的呼唤比之苍凉?有什么样的呼唤比之无奈?有什么样的呼唤比之催人泪下?
为什么,为什么我们只为那一条河,而竟把自己站成了岸,任秋来蒹葭露冷,彼此关怀,却不曾说出口。
此岸的花草在呼唤,此岸的汤汤流水在呼唤,此岸的巍巍山脉在呼唤,那呼唤那样低沉,那样辛酸。彼岸可曾听见?可曾泪下?可曾手把酒杯共望那千里婵娟?
三十年前\你在柳梢头看我\你圆|我也圆\三十年后\我在柳梢头看你\你满\乡愁也满
那一声声来自两岸的呼唤,恰似梧桐雨,点滴到点明,浇醒了多少人,又浇醉了多少人…… 2、【审题指导】
本题是一句完整的句子,有三个因素“世界”“精彩”“你”,那么哪个是审题立意的重心呢?句子主干是“世界精彩”,状语是“因你”,我们说题目的表意重心往往在“偏”的部分,也就是说审题立意的重心在“因你”上,认真审题后发现,这里的“你”既可以指人,也可以指物;既可以指某个人,也可以指一个群体。行文的重点应是“你”,如我的人生(世界)因母亲(你)而精彩,社会(世界)因你(助人为乐者、富有爱心者、默默耕耘者等)而精彩,我的世界因你(李白、苏轼、李清照等)而精彩等。从以上几个立意看,出彩点在于“你”这个“偏”的部分。 3、【审题指导】
①准确理解概念内涵
3
暂时的停止不能叫退,本来就没有前进,也就不存在所谓退(陶渊明的辞官还乡可以是退,庄子的不愿出仕不能叫退);退应该是主动的,也应该是积极的(范蠡的退隐江湖是主动而为)。
②准确把握概念关系
“进”和“退”看似是矛盾的,实际上两者间却有着紧密的联系。社会须发展,历史须前进,人生须奋斗,从这个意义上看,“进”是社会、历史、人生历程中必须保持的方向;但“进”中又不能没有“退”,“退”是为了进得更轻快、更稳健,更??,从这一点上说,“进”的过程中又不能不“退”。命题涉及两个概念,必须在文中均有所体现。不能丢掉“进”光讲“退”(或反之)。
进与退,从不同角度可以分辨出不同关系。可以是一种对立关系,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可以是目的关系,进是目的,退是手段,退是为了更好的进;可以是条件关系,不懂得退就不可能进;可以是包含关系,有时退其实就是一种进,有时进也是一种退;可以是转化关系,进而不当,就导致后退。 【立意示例】
退的三种境界:畏难而退是退缩;知难而退是明智;为进而退是智慧。 4、【审题指导】
这是一个偏正式短语,“灯”是中心词,可以是实的,也可以是虚的。虚表现为它是一个比喻,只要紧扣“灯”的特征都可以,比如在文中体现为温暖、光明、理想等等,文中要揭示出“灯”的内涵,不能就“灯”写“灯”,最好的构思是由实到虚。
“远处”是修饰词,在文中一定要有所体现才能说是紧扣题的,当然在某个具体的同学笔下可能有不同的处理方式,即便是写朝夕相处的母亲,表现母爱,也是可以转换成“远处”,比如一个寄宿生写远方关怀自己的母亲。“那盏”意味着“一盏”,不要写多个。“不灭”是修饰语,在文中应该体现为自己生命历程中“常常出现、闪现”。偏正短语式的命题必须注重修饰语。
本文没有文体限制,无论记叙文还是议论文,都是可以作为选项的,但文体特征应该鲜明;“灯”应该是行文构思的线索,必须围绕它来选材组材;最佳写作形式应该是记叙文,并且思路是由实到虚,否则没有深度。 【例】(记忆中的外婆)
美丽的夏夜,有蛙鸣,有月光,还有远处那盏不灭的灯。我清晰地记得,那是您,我亲亲的外婆。隔着几重的纱帐,隐隐地看到那盏煤油灯的微光,看到您的身上镀上的一层温暖的昏黄,看到您专注的眼神和慈爱的目光。
我知道您在帮我做小枕头。我知道您喜欢一针一线地亲手为我缝,我知道您很吃力很细密地扎着针脚,眯缝着老花眼,在昏黄的灯下反复地比对着是否整齐、是否漂亮。油灯的余晖洒落在外婆慈祥的面庞上,也点亮了我幼时心中爱的火花……
灯如豆,在远处散着光和热,一夜未灭;爱如灯,在我身边永远缠绕,今夜无眠。 5、【审题指导】
这是个积极向上的题目,命题采用了比喻的手法。此类命题,需抓住喻体,明确本体,理解题意。这里的阳光喻指一切美好的、温暖的、能照亮人前行道路的东西。
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