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生理复习题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10/23 5:22:06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第十章 泌尿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一、名词解释 1、肾小球滤过是指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毛细血管时,血液中的水和小分子溶质(包括少量分子量较小的血浆蛋白),透过肾小囊的囊腔形成超滤液的过程。

2、肾小球滤过率是单位时间内(每分钟)两肾生成的超滤液量,称肾小球滤过率。

3、 滤过分数是肾小球滤过率和肾血浆流量的比值。

4、有效滤过压:指促进超滤的动力与对抗超滤的阻力之间的差值 5、肾糖阈:尿中开始出现葡萄糖时的血浆葡萄糖(血糖)浓度.

6、血管升压素:又称为抗利素是由九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小肽,是下丘脑的视

上核和室旁核的神经元分泌的一种激素。 二、填空

1、泌尿系统由肾、输尿管、膀胱和尿道四部分组成。 2、泌尿小管由肾单位和集合管系组成。 3、肾小体由肾小球和肾小囊组成。

4、肾单位由肾小体和肾小管两部分组成。 5、肾单位是肾的结构和功能的单位。

6、滤过膜由毛细血管有孔内皮、血管球基膜和足细胞裂孔膜组成。 7、肾小球滤过的动力是有效滤过压。

8、尿中开始出现葡萄糖,此时的血糖浓度称为肾糖阈。 9、肾糖阈的正常值为180mg/100ml。 10、醛固酮的作用主要是保钠排钾。

11、肾脏尿的浓缩和稀释功能的机制是由于肾髓质渗透压浓度梯度的持续作用 三、选择

1、下面不属于泌尿系统的组成部分是(C)

A、肾 B、输尿管 C、肾小管 D、膀胱 2、下面的部分属于肾单位的组成部分是(A)

A、肾小体 B、血管 C、输尿管 D、膀胱 3、下面是肾小体的组成部分的是(B)

A、肾小管 B、肾小球 C、集合管 D、膀胱 4、不属于滤过膜的部分为(D)

A、毛细血管有孔内皮 B、血管球基膜 C、足细胞裂孔膜 D、肾小球毛细血管 5、膀胱(C)

A、可分为底、体、颈三部分 B、其最下部为膀胱底 C、底的内面有膀胱三角 D、尖的下端有尿道内口 6、下面哪个器官中的组成部分有肾小囊(A)

A、肾小体 B、肾小球 C、肾小管 D、集合管 7、肾属于哪个系统的组成部分(B)

A、消化系统 B、泌尿系统 C、呼吸系统 D、内分泌系统 8、滤过分数与下面哪个值无关(A)

A、膀胱大小 B、时间 C、肾小球滤过率 D、肾血浆流量 9、尿液是哪个器官生成的(B)

A、肝脏 B、肾脏 C、膀胱 D、胆囊

10、下面由肾小体和肾小管组成的是(D)

A、肾 B、输尿管 C、膀胱 D、肾单位 四、判断

1、髓袢升支粗段对NaCl的重吸收与尿液的浓缩和稀释机制有关。(√) 2、水的重吸收主要受ADH(抗利尿激素),而Na+主要受醛固酮的调节。(√) 3、髓袢是形成肾髓质渗透浓度梯度重要结构,髓袢越长髓质渗透浓度梯度越高。(√)

4、肾交感神经兴奋通过其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影响尿液生成。(√) 5、水利尿是大量饮用清水后引起尿量增多的现象。(√)

6、肾上腺素、前列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可直接刺激颗粒细胞,导致肾素释放量增加。(√)

7、心房钠尿肽的作用是使血管平滑肌舒张,促进肾脏排钠排水.(√)

五、问答题

1、泌尿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答:泌尿系统由肾、输尿管、膀胱和尿道四部分组成。

主要功能: 排出机体新陈代谢中产生的废物和多余的水,保持机体内环境的平衡和稳定。

2、简述滤过膜的结构及其功能? 答:(1)、中层为基膜,是由水和凝胶构成的微纤维网结构,是滤过膜的主要滤过屏障。 (2)、内层是毛细血管的内皮细胞。,它可防止血细胞通过,但对血浆蛋白的滤过可能不起作用 (3)、外层是肾小囊的上皮细胞。上皮细胞具有足突,相互交错的足突之间形成滤过裂隙裂。隙上有一层滤过裂隙膜,膜上有直径4-14nm的裂隙孔,是滤过的最后一道屏障

3、影响肾髓质渗透浓度梯度形成的因素 答: (1)、 髓袢的正常结构

(2)、 髓袢升支粗段主动重吸收NaCl (3)、 血液尿素浓度 4、简述膀胱三角的位置?

答:膀胱三角是膀胱底内面,左、右输尿管口和尿道内口之间的三角形区域,此处膀胱粘膜与肌层紧密连接,缺少粘膜下层组织,无论膀胱扩张或收缩,始终保持平滑,是肿瘤、结核和炎症的好发部位。

16试述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及其原理。

答: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凝血酶形成、纤维蛋白形成。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阶段包括内源性途径和外源性途径,内源性途径是从因子Ⅻ到因子Xa的一个连锁的因子激活过程,外源性途径是从因子Ⅲ到因子Xa的一个连锁激活过程;在第一阶段中形成的因子Xa与PF3、Va和Ca2+一同形成凝血酶原复合物,它激活凝血酶原变为凝血酶,最终在凝血酶的作用下,使纤维蛋白原变为纤维蛋白单体,最后形成多聚体,使血液凝固。 原理:(1)凝血过程是一系列蛋白质有限水解的过程,一旦开始,各个因子便一个激活另一个,形成一个连锁反应链,已经触发,迅速进行,直至血液凝固;(2)

因子X的激活可通过内源性途径和外源性途径两种途径,一般来说,外源性途径凝血较快,内源性途径较慢,一般是两种途径相互配合;(3)凝血酶有多方面作用:①催化纤维蛋白原的分解;②加速因子Ⅻ复合物与凝血酶原复合物的形成并增加其作用;③激活因子Ⅷ生成Ⅷa,其中①为主要作用。

17试述输血的意义及输血原则。

答:意义:输血不仅可补充血量、恢复正常血压,还能反射性地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加强心血管的活动和改善机体的新陈代谢。在临床上是重要的抢救措施和治疗方法之一。

原则:在准备输血时,首先必须保证供血者与受血者的ABO血型相合,对于育龄期妇女和需要反复输血的病人,还必须使供血者和受血者的Rh血型相合。为了保证输血者的安全有效性,防止出现红细胞凝集反应,输血时首选同型输血,在无法得到同型血的紧急情况下,可考虑异型输血,要注意少量输、缓慢输。

18心室射血和充盈过程中,室内压是怎样变化的?心脏瓣膜的启闭情况如何?

答:心室射血过程分为快速射血期和减慢射血期,整个过程动脉瓣开放,房室瓣关闭,在快速射血期心室继续收缩,室内压大于动脉压,且室内压继续升高,于该期末达到峰值,在减慢射血期室内压从峰值逐渐下降,并稍低于动脉压。心室充盈过程也分为快速充盈期和减慢充盈期,整个时期房室瓣开放,动脉瓣关闭,在快速充盈期心室继续舒张,室内压大于心房压,在减慢充盈期室内压稍低于心房压。

19试述心室肌细胞生物电产生机制。

答: 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可分为5个时期:0期(去极化期)、1期(快速复极化初期)、2期(平台期)、3期(快速复极化末期)、4期(静息期)。各期的形成机制如下:①0期:在外来刺激作用下,引起Na+通道开放,Na+顺电化学梯度由膜外快速进入膜内,膜内电位由静息状态下的-90mV迅速上升到+30mV左右,历时短暂(1-2ms)。②1期:此时Na+通道失活,K+通道暂时开放使K+外流和短暂Cl+内流,导致膜电位迅速下降到0mV左右,历时约10ms。③2期:目前认为主要是由于Ca2+缓慢持续内流和少量K+外流造成的,是整个动作电位持续时间长的原因,膜内电位基本上停滞于0mV左右,历时100-150ms④3期:慢Ca2+通道逐渐失活,内流逐渐减少和K+外流逐渐增加造成,膜内电位由0mV左右较快地下降到-90mV,历时100-150ms。⑤4期:此期Na+-K+泵和Ca+泵活动,使细胞内外离子分布恢复到静息状态。

20脾的主要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如何?

答:脾的实质称脾髓,可分为白髓、红髓和边缘区三部分,脾内无淋巴窦而有许多血窦。白髓内有脾小结和动脉周围淋巴鞘;红髓由脾索和脾窦构成;边缘区是淋巴细胞从血液进入淋巴组织的重要通道,是脾内首先接触抗原引起免疫应答的重要部位。

生理功能:①滤血;②免疫;③造血;④储血。

21试述气体交换的原理及其影响气体交换的因素。

答:气体分子不论在气体状态或溶解在体液中,都在不断地运动,具有扩散性。一种气体总是由多的地方向少的地方扩散,即总是由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扩散,直到平衡为止。气体的浓度与压力有关,浓度高,压力也大;浓度低,压力也小。因此也可以说,气体是由压力高的地方向压力低的地方扩散的。气体在肺泡和在组织内的交换,都是通过这种扩散作用实现的。空气由氧、二氧化碳、氮等组成。各种气体都有一定的压力,空气中各种气体压力的总和即是大气压,其中每种气体的压力,即是该气体的分压。由于气体总是由压力高的地方向压力低的地方扩散的,因此,某种气体分子也总是从分压高的部位扩散到分压低的部位。由于肺泡气、血液和组织中的氧和二氧化碳的分压不同,因此,在血液流经肺部毛细血管和组织细胞时,就可以进行气体交换影响气体交换的因素包括:气体的扩散速率、呼吸膜的厚度和面积、通气/血流比值。

22氧气和二氧化碳在血液中是如何运输的???

答: 人体组织细胞通过有氧呼吸和无氧酵解产生的二氧化碳,扩散和主动运输到组织毛细动脉血管中,同时毛细动脉中的氧合血红蛋白分离,氧扩散到组织细胞中,二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结合成二氧化碳血红蛋白,通过毛细静脉,汇聚成小静脉,经过上、下肢静脉回流至右心房,通过右心室到肺动脉,经肺泡中的毛细动脉血管,二氧化碳与血红蛋白分离,扩散到肺泡,经人体的呼吸作用,排出体外。同时,空气中的氧气,经人体的呼吸作用进入肺泡,通过扩散作用与主动运输作用进入肺泡中的毛细动脉与血红蛋白结合成氧合血红蛋白,经肺毛细静脉血管,左右肺静脉回流至左心房,通过左心室泵入主动脉,被身体组织细胞利用。

23.O2、CO2、H+是怎样对呼吸进行调节的?

答: CO2对呼吸的调节:当吸入含1-6%的CO2混合气体时,肺泡中的PCO2将升高,动脉血中的PCO2也随之升高,导致呼吸加深加快,肺通气量增加;当吸入的CO2含量超过7%时,肺通气量不能相应增加,致使肺泡、动脉血中的PCO2上升并潴留,中枢神经系统活动受到抑制。

H+对呼吸的调节:动脉血中的H+浓度增加,呼吸加深加快,肺通气增加,反之呼吸受抑制。是通过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和外周化学感受器实现的。 低O2对呼吸的调节:吸入空气中PO2降低时,肺泡和动脉血中的PO2随之降低,导致呼吸加深加快,肺通气量增加。血中低O2对呼吸的调节通过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实现。

24消化系统的基本组成。

答:人的消化系统包括消化管和消化腺两部分。消化管分为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十二指肠、回肠和空肠)和大肠(盲肠、阑尾、结肠、直肠和肛门)。消化腺分为大消化腺(唾液腺、胰和肝)和小消化腺(唇腺、舌腺、食管腺、胃腺、肠腺等)。

25简述人体各主要物质的吸收部位。

答:口腔和食管只吸收某些脂溶性药物,如硝酸甘油;胃除了吸收少量水分,还吸收一些高度脂溶性物质,如酒精等;小肠是吸收的主要部位,糖、蛋白质和脂肪的消化产物大部分是在十二指肠和空肠吸收的,回肠能主动吸收胆盐和维生素B12;大肠主要吸收水分和盐类。

搜索更多关于: 生理复习题 的文档
生理复习题.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0qcwc3lliq28mwx144vb_3.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