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初探家园共育中之“幼儿核心素养”培养途径
作者:夏清茹
来源:《地理教育·当代幼教》2018年第12期
自《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正式发布,核心素养与学前教育的关系也引发重视 ,学前阶段作为个体一生成长的关键时期,发展幼儿的核心素养,理解幼儿发展核心素养的基础与根本,促进幼儿相关能力的发展,在二十一世纪幼教领域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学前教育阶段,如何发展幼儿的核心素养?幼儿发展核心素养的基础与根本是什么?又该如何具体促进幼儿相关能力的发展?是笔者想要初探的思考。 一、幼儿园发展核心素养的“核心”在哪里?
这些年认知神经科学取得了很多重要进展,认识神经科学已经能够使我们更好的了解一个孩子出生前,出生的时候,学前、在小学、中学神经系统发展的过程,目前,笔者通过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对《共情陪伴 奠定幼儿发展核心素养的基础》的学习,对专家们解读的幼儿核心素养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心理社会能力,原本是著名发展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提出的概念,是指个体有效地处理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需要和挑战的能力(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将其简称为“心力”,与“体力”和“脑力”相对应)。在学生发展的六大核心素养中,对幼儿而言最重要、最基础的是健康生活,特别是其中重点提及的“具有安全意识与自我保护能力”“能正确认识与评估自我”等,恰恰是心理社会能力的核心内容,也应该在幼儿时期奠定良好的发展基础。 二、幼儿心理社会能力维度
幼儿心理社会能力具体细化为情绪管理、自我认知、人际沟通和社会适应4个维度。自我认知包括自我知觉、自尊自信、自我控制、性别角色4项关键经验,人际沟通包括亲子依恋、师生关系、同伴关系3项关键经验;人际沟通包括亲子依恋、师生关系、同伴关系3项关键经验; 社会适应包括行为习惯、挫折应对、合作分享、冲突化解、直面欺凌5项关键经验。这样,我们就建构了一个以幼儿日常生活为基础,包含4个维度、16项关键经验的幼儿心理健康与社会情感能力发展模型。这让学前教育核心素养的途径终于有迹可循。 三、家园建设中“核心素养的落实”途径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自主性”和“自控力”是幼儿健康发展的一体两翼,是幼儿心理健康与社会情感能力发展的核心所在,“共情陪伴”则是发展幼儿“自主性”和“自控力”的有效方式。共情陪伴强调教师和家长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首先要放下自己的主观参考框架,放下成见和偏见,无条件地接纳每一个孩子;在“放空”自己的基础上,耐心等待孩子的反应、观察孩子的表现、倾听孩子的心声,并有效回应孩子的内心需求。 在这种陪伴方式中,孩子感受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