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新的知识。当信息从短时记忆或长时记忆中提取并传递到反应发生器从而即或效应器(肌肉)时,就导致学习者对环境的可观察到的习得行为,使观察者得知起初的刺激已产生了期望的结果,信息就是这样被“加工”了,学习者也就完成了一次学习过程。
图2-1 加涅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加涅认为学习与记忆的信息加工过程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因为不断的反馈,使信息流在学习者与环境之间形成一个环路,两者不断地相互作用。从学习过程的信息加工模型图看到,学习是学生与其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学习过程是由一系列事件构成的,加涅认为每一个学习行动都可以被分解成八个阶段,即动机阶段(期望)、领会阶段(注意)、习得阶段(编码)、保持阶段(记忆)、回忆阶段(提取)、概括阶段(迁移)、操作阶段(反应)、反馈阶段(强化)。
(1)
动机阶段。学习动机即学习动力,学生的动机或期望对整个学习过程都有影响。为了促进学习,必须设法诱导动机。有了这种动机,他的行动就会指向目标,并会因达到而获得某种方式的满足。
(2)
领会阶段。有了学习动机的学生首先必须接受刺激,也就是必须注意与学习有关的刺激。注意的过程一般被认为是一种暂时的内部状态,或称心理定势。注意的定势是由外部刺激激活的,注意的时间是因人而异的。当学生把所注意的刺激特征从其他刺激中分化出来时,这个过程就是加涅所说的选择性知觉。学生只有对外部刺激特征做出选择性知觉后,才能进入其他学习阶段。
(3) 习得阶段。习得阶段涉及两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指对新获得的刺激进行选择性知觉后存储在短时记忆中,第二个环节是指把短时记忆中的信息进一步编码加工后转入长时记忆中。在短时记忆中暂时保存的信息与被直接知觉的信息是不同的,在短时记忆中,知觉信息已经被转化成一种容易存储的形势;当信息进入长时记忆时,信息又要经历一次编码转换,目的是为了保持长时信息。
(4) 保持阶段。保持阶段即信息进入长时记忆的存储阶段。如果用某种方式把刺激组织起来,或根据已经习得的概念对刺激进行分类,或把刺激简化为一些基本原理,这些都将会有助于信息的保持。存储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会因长期不用而逐渐消退。
(5) 回忆阶段。学生习得的信息要通过作业表现出来,而信息的提取是其中必须的一个环节。回忆或信息的提取容易受到外部刺激的干扰。
(6) 概括阶段。学生所习得的知识并不是只用于一种情况中,而是运用于各种类似的情境中。加涅所说的这种概括,就是我们通常所说到学习的迁移。一般来说,学生学习某件事时经历的情境越多,迁移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7) 作业阶段。只有通过作业阶段才能反映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对有些学生来说,作业的一个重要功能是获得反馈——学生通过作业看到自己的学习结果,从而获得一种满足感。
(8) 反馈阶段。通过反馈,学生可以及时知道自己的作业是否正确。加涅所说的反馈,类似心理学中的强化。反馈阶段是容易和受到外部时间影响的。
加涅(1965,1985)认为学校学习的知识可以分为五种类型:语言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和态度。在网上教学软件中,由于信息的组织是非线性的,所以,学习者享有很大的学习决策权,允许自主地控制学习的各个方面,例如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自主确定学习的方法和路径。学习者控制加大了学习者加工的深度,从而提高了学习效果。⑨
第五节 人类学习的生成过程模型
美国著名认知建构主义心理学家维特洛克于1983年提出了一个“人类学习的生成过程模型”。
这个模型所表示的学习生成过程是指学习这根据自己的态度、需要、兴趣和爱好以及认知策略对当前环境中的感受信息产生选择性注意、获得选择性信息并利用原有的认知结构建构该信息的意义,从而获得新知识表象、新经验的过程,按照维特洛克的模型,这个学习生成和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学习者长时记忆中的影响知觉和注意的内容(即态度、需要、兴趣和爱好)以及用特殊方式加工信息的倾向(即认知特点)进入短时记忆。
(2)
有这些内容和倾向形成个体的学习动机,有了动机就使个体对当前环境中的感觉信息产生选择性注意,从而选择所关心的感觉信息。
(3)
为了达到对该选择性信息的理解,需要进一步建构该信息的意义,即在该信息与长时记忆中存储的有关信息之间建立某种联系,这个过程也称为“语义编码”。
(4)
对刚建立的试验性联系进行检验,以确定建构意义是否成功,检验办法是从两方面进行对照:与当前的感觉信息对照和与长时记忆中的已有的信息进行对照。
(5)
如果建构意义不成功,则返回去检查选择性信息,看看该信息与长时记忆中的试验性联系策略是否适当。
(6) (7)
如果建构意义成功则达到了意义理解的目的,可转入下一步。 达到对新信息的意义理解后,将这种意义按一定类属从短时记忆加入到长时记忆中,以实现同化或重构(“同化”是把对新信息建构的意义结合到原有认知结构中,从而促进知识增长;“重构”是在原有认知结构不能同化新信息意义的情况下,引起认知结构改变,从而促进认知的发展)。⑩
第六节 影响学习过程的主要因素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动态过程,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主要有身心发展状况、认知结构、学习策略、学习风格、学习动机,还有来自外部环境的各种因素。 1、身心发展状况
学习者的身心发展状况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学习者的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学习者的生理发展指的是学习者生理调节机能方面的变化。学习者的心理发展指学习者心理调节机制方面的变化。一方面,学习者的学习需要以学习者的生理发展水平为前提,另一方面,学习也可以促进学习者的生理的发展。学习与学习者的心理发展之间也存在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 2、已有的认知结构水平
奥苏贝尔认为认知结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认知结构是指个体的观念的全部内容和组织;狭义的认知结构是个体关于特殊知识领域的观念的内容和组织。原有的认知结构是学习者的学习的得以发生与保持的关键因素。认知结构有三方面的特性,这些特性对学习的发生与保持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和最为直接的影响。第一个特性是认知结构的“可利用性”,它对学习新观念(即新概念、新命题、新知识)起固定、吸收作用;第二个是认知结构的“可分解性”,它能够帮助学习者判定起固定、吸收作用的原有的观念与当前所学新观念之间的异同点是否清晰可辨,显然,新旧观念之间的区别愈清晰,愈有利于有意义学习的发生与保持;第三个是认知结构的“稳固性”,只有起固定、吸收作用的原有观念稳定、牢固,才有利于学习的发生与保持。 3、学习策略
学习策略主要是指在学习活动中,为达到一定的学习目标而应掌握的学习规则、方法和技巧,即学生能够自觉地用来提高学习成效的谋略,是一种学习活动中思考问题的操作过程。迈克卡等人对学习策略的成分进行了总结,认为学习策略包括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三部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