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考试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毎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流行语折射多元文化心态
2015.11
本试题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所谓流行语,是指在某一时期、地域中出现的、广为流行的语汇。它以鲜活的形式来表达特殊的含义,丰富了我们的话语空间。对原生态的生活形式和内容有很强的概括性,又不失幽默、调侃的意味。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的多元,传媒的发达,尤其是网络的异军突起,流行语往往在一夜之间传遍社会的各个角落。流行语无一不是社会现实、社会风尚的某种折射,借助于网络等传媒,犹如插上了翅膀,成为现代人生活的一部分。由于这些流行语契合了现代人的某种心理期待,产生了共鸣,成为其快速流行的社会心理基础。
其实,一个社会,一个时代,总有属于这个社会、这个时代的流行语,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风”,何尝不是那个时代的流行语呢?“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现在我们翻看《诗经》,依然能够品味那个时代的社会风尚和价值取向。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每年都有相当规模的流行语调查和发布。
流行语的情况比较复杂,有的属于社会热点,有的属于网络语言,有的是商业化助推的结果。流行语属于典型的大众文化,有鲜明的大众文化的特点。以前可能是小范围的传播,现在由于借助于现代传媒,能够很快地在社会上传播。应该说,流行语的流行,是社会文化有活力的表现。从一个社会来说,历来有主导文化、精英文化、大众文化的分野,流行语显然属于大众文化的范畴。虽然主导文化、精英文化对大众文化经常有所排斥,但从一定的意义上来说,现在的大众文化常常扮演着主体的角色,不少流行语经过沉淀后可以进入主流社会,甚至进入精英文化的范畴。
流行语的盛行,也是文化多元的产物。在大众传媒时代,尤其是网络时代,流行语的盛行,说明话语权的下移扩散越来越明显,它反映社会冷暖,反映时代节奏,尤其是反映了一定的社会文化心态。
当然,部分流行语也呈现出泡沫化现象,浅表化,庸俗化。因而,我们平时经常可以接触到一些非常粗俗甚至不堪的流行语,消解着一个社会应该具有的主流价值观。
“流行语强迫症”一定程度上也成为社会庸俗化的表征之一,比如说,每年的春晚小品,为了包装和商业化效果,而刻意制造出一定的“流行语”,但这些流行语总体价值不大,甚至成为廉价的时尚点缀品。
流行语是社会和时代的晴雨表,透过流行语,我们可以领略社会和时代某种微妙的文化心理,体味社会和时代的某种深意。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流行语是民间生活的润滑剂,哪儿的民间社会充满活力,哪儿的流行语就大量出现。什么时候的社会生活越宽松活跃,什么时候的流行语就越发达。流行语贴切地反映着时代的变迁。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流行语是一种以鲜活的语言形式表达特殊的内容和含义,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中出现的广为流行的概括性语汇。 B.流行语都是社会现实和社会风尚的某种折射,它能满足人们的某种心理期待并产生共鸣。
C.流行语是文化多元的产物,是民间生活的润滑剂,反映着时代的变迁,消解着一个社会应该具有的主流价值观。
D.流行语是社会和时代的晴雨表,社会和时代的某种微妙的文化心理、某种深意可以从流行语中领略和体味。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流行语以幽默、调侃的语言形式,概括了原生态的生活形式和内容,表达特殊的含义,丰富了人们的话语空间。
B.一个社会,一个时代,总有属于这个社会、这个时代的流行语,从中可以品味时代的社会风尚和价值取向。
C.流行语属于大众文化的范畴,虽然常常被主导文化、精英文化所排斥,但又常常扮演着主体的角色。 D.如果出于包装和商业化效果的需要而刻意制造出流行语,那么这些流行语不仅总体价值不大,甚至还会沦为廉价的时尚点缀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流行语的成因比较复杂,社会热点、网络语言和商业化因素都会导致流行语的出现,它是文化多元的产物。
B.“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是《诗经》反应的那个时代的流行语,体现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风尚。
C.当今时代,由于以网络为标志传媒的发达,话语权的下移扩散趋势越来越明显,因而流行语广为盛行。
D.社会生活的宽松活跃,社会心理的开放多样,对于体现民间社会活力和时代变迁的流行语的风行具有推动作用。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
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B.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
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C.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D.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辟易数里 易,交换。 .B.项王身亦被十余创 被,遭受。 .
C.江东虽小 江东,长江在芜湖、南京之间为西南、东北走向,古代是..南北往来主要渡口所在的江段,习惯上称自此以下的南岸地区为江东。
D.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 司马,古代职官名称。殷商时代始置,位列三公,与六卿..相当,与司徒、司空、司士、司寇并称五官,掌军政和军赋。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项王率领部下因受到农夫欺骗,陷入大泽中,自己估计不能逃脱,认为这是上天要
自己灭亡,决不是作战的过错,这深刻地揭示了项羽性格中的弱点。
B.项羽面对重重包围的汉军,不愿自己的手下再遭受损失,于是独自一人冲向汉军,“斩
将”“刈旗”,充分表现出了他的仁爱之心和英勇无畏。
C.项羽瞋目震敌的细节描写,最能表现这位英雄豪叱咤杰风云的威势和气概。司马迁紧
紧抓住项羽这一容貌特征进行细节描写,令人难以忘怀。
D.乌江亭长请项羽过江,项羽自言无面目再见江东父兄,不愿渡过乌江,于是他把乌
骓马送给亭长,带领部下徒步作战,最后自刎而死。
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天之亡我,我何渡为!(3分)
(2)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3分) (3)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4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江上吟晓
王贞白
一叶野人舟,长将载酒游。 夜来吟思苦,江上月华秋。 晓露满红蓼,轻波飏白鸥。 渔翁似有约,相伴钓中流。
8.颈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结合诗句赏析。(5分) 9.本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荆轲刺秦王》“易水送别”中表现荆轲慷慨赴难的诗句是: ,
。 (2)《鸿门宴》中有“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一句,后
人概括出的成语是: , 。 (3)《论语》中阐述“学”与“思”关系的句子是: ,
。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活在人类的心里
鲁彦
在千万个悲肃的面孔和哀痛的心灵的围绕中,鲁迅先生安静地躺下了,——正当黄昏朦胧地掩上大地,新月投着凄清的光的时候。
我们听见了人类的有声和无声的欷觑,看见了有形和无形的眼泪。没有谁的死曾经激动过这样广大的群众的哀伤;而同时,也没有谁活的时候曾经激动过这样广大的群众的欢笑。
只有鲁迅先生。
每次,当鲁迅先生仰着冷静苍白的面孔,走进北大的教室时,教室里两人一排的座位上总是挤坐着四五个人,连门边连走道都站满了校内的和校外的正式的和非正式的学生。教室里主宰着极大的喧闹。但当鲁迅先生一进门,立刻安静得只剩了呼吸的声音。他站住在讲桌边,用着锐利的目光望了一下听众,就开始了《中国小说史》那一课题。 他的身材并不高大,常穿着一件黑色的短短的旧长袍,不常修理的粗长的头发下露出方正的前额和长厚的耳朵,两条粗浓方长的眉毛平躺在高出的眉棱骨上,眼窝是下陷着的,眼角微朝下垂着,并不十分高大的鼻子给两边深刻的皱纹映衬着这才显出了一点高大的模样,浓密的上唇上的短须掩着他的阔的上唇——这种种看不出来有什么奇特,既不威严也似乎不慈和。说起话来,声音是平缓的,既不抑扬顿挫,也无慷慨激昂的音调,他那拿着粉笔和讲义的两手从来没有作过帮助他的语言的姿势,他的脸上也老是那样的冷静,薄薄的肌肉完全是凝着的。
他叙述着极平常的中国小说史实,用着极平常的语言,既不赞誉,也不贬毁。
然而,教室里却突然爆发笑声了。他的每句极平常的话几乎都须被迫地停顿下来,中断下来。每个听众的眼前赤裸裸地显示出了美与丑、善与恶、真实与虚伪、光明与黑暗、过去现在和未来。大家在听他的《中国小说史》的讲述,却仿佛听到了全人类的灵魂的历史,每一件事态的甚至是人心的重重叠叠的外套都给他连根撕掉了。于是教室里的人全笑了起来。笑声里混杂着欢乐与悲哀、爱恋与憎恨、羞惭与愤怒……于是大家的眼前浮露出来了一盏光耀的明灯,灯光下映出了一条宽阔无边的大道……大家抬起头来,见到了鲁迅先生的苍白冷静的面孔上浮动着慈祥亲切的光辉,像是严冬的太阳。 但是教室里又忽然异常静默了,可以听见脉搏的击动声。鲁迅先生的冷静苍白的脸上始终不曾露出过一丝的微笑。
他沉着地继续着他的工作,直至他不得不安静地休息的时候。 还没见过谁将自己的一生献给全人类,做着刺穿现实的黑暗和显示未来的光明的伟大的工作,使那广大的群众欢笑又使那广大的群众哀伤。 只有鲁迅先生。
他将永久活在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类的心灵里。
(原载1936年11月5日《中流》第1卷第5期)
(1)下列对这篇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文章开头交代了鲁迅先生逝世的自然环境——正当黄昏朦胧地掩上大地,新月投着凄清的光的时候。
B.本文采用对比手法,用课前的喧闹与鲁迅先生来后的安静作对比,表现了青年学生对鲁迅先生高尚人格的敬慕和尊重;用教室里的人全笑了起来与鲁迅先生始终不曾流露出一丝的微笑作对比,表现出鲁迅先生思想的深邃与责任的深沉。
C.本文采用了“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回忆了作者在北大教室听鲁迅先生讲课时的情景,表现了鲁迅先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对青年学生的引领启发。 D.“于是大家的眼前浮露出来了一盏光耀的明灯,灯光下映出了一条宽阔无边的大道??”,作者把鲁迅先生比喻成一盏明灯,照耀了作者前行的道路。 E.鲁迅先生所做的刺穿现实的黑暗和显示未来的光明的伟大工作,使那广大的群众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