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物理“合作互动”教学方式的建构与优化研究
新一轮课程改革已在全国稳步推进。如何改变学生单纯的接受式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方式,是我们研究的核心任务。我们知道,学生的学习方式总是在教师教学方式主导下逐步形成的,而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总决定其教学方式的建构与实施。所以,要想在新课程改革中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必须先转变教师观念,然后通过建构与之相适应的新教学方式来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反思总结实施新课程三年多来进行课改探索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及困惑,结合新课程改革理论和自己多年教学改革实践,建构起了“合作互动”教学模式:即提出问题-独立思考-合作探究-整合提升-巩固应用。其教学理念是以生为本,着眼学生终身的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
合作互动理论强调教学的各动态因素之间的立体合作,要求师生双向沟通与合作参与,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提出问题、大胆创新。合作互动的教学方式,不拘泥于某种特定的教学策略模式,而是以在活动中促进学生发展为主旨,参考建立在建构主义等当代教学理论基础上的多种教学模式,结合学生学习对象的不同特点和学生认知情感的实际,创造和采用合理、灵活、适用的多种教学形式对其进行优化。
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可能只设定使用某一种方法,而废弃其他。任何一个课堂只有使各种教学策略方法有机结合才能是高效的。创新与传统相结合,相得益彰;明确合作内涵,提高合作效率。在教学关系上,师生互动中的教学行为应主要表现为:引导与帮助。用引导与帮助的有效行为来支撑学生的学习,使之实现有效教学。所谓引导,应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要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引导学生自我对话;引导学生与学生对话;引导学生与情境对话;引导学生对问题的观察与讨论;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学习过程。帮助就是服务,要帮助学生寻找、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 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方式和选择学习策略;在学生思维受阻、困惑不解时帮助使其畅
通;在学生理解肤浅、就事论事时帮助使其深刻;在学生观点错误,出现失误时帮助使其正确;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等。要把表达的自由还给学生,把判断权交给学生,把想象的空间留给学生,把创新的机会让给学生。
教材承载着的知识需要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交流、体验来获得。要实现三维教学目标,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就要通过参与课堂来达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全面落实的标准,因此说,学生是否愿意参与教学已经演变成为衡量学生是否学习的标准。教学是一门艺术 , 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 , 而这个创新是由教师设计、由学生完成的,这一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角色有其确定性 , 相对独立、皆为主体而又紧密联系。其中,师生之间合作是基础、互动是条件、自主是关键, 思维能力是核心。
首先,互动合作学习要建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之上。其次,要选择好合作学习的时机,当学生的确遇到疑难时、意见不统一时去合作才会是有意义的学习;再次,合作讨论时要有明确的问题、内容、方向、范围,合作气氛要民主,要各抒己见,诚心参与,并且要有时间保证。我们在引导学生进行合作互动学习的时候,必须根据这些原则进行指导或者把这些原则作为我们选择教学方式的决策依据。我们要准确把握运用合作互动学习的时机,绝不能把合作互动学习当作我们课堂教学的“调味料”或“商标”。而是应该注意需要合作什么内容,怎么去互动,如何展示和评价合作互动的效果。课例1:《自由落体运动》一节课,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强调学生的探究过程和探究过程中的方法与体验,把教师作为学生探究活动的参与者,随时与学生进行交流,教学过程中注重教师的“导”和“参与”,适时、适度地参与学生的探究活动,淡化教师的“教”;注重学生对知识的自主学习与自我构建,强化学生的合作与交流;在师生互动、互助的氛围中达到学习的目的。这节课我设计了两个探究点,一个是探究影响物体下落快慢的因素。再一个就是探究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本节课我先设置情境,通过演示实验提出问题,也是本节课的第一个探究点:让学生明确合作互动的探究任务是:影响物体下落快慢的因素是什么?让学生设计实验进行探究,让学生经历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实验验证—-分析交流——得出结论的探究过程;给出自由落体运动的定义后,让学生理解自由落体运动是对实际运动抓主要因
素,忽略次要因素抽象的一种理想化模型。然后再提出第二个合作互动的探究任务: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是一种怎样类型的加速直线运动?让学生再一次经历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实验验证——分析交流——得出结论的探究过程,引导学生分析得出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明确重力加速度的意义,使学生对自由落体运动规律有具体、深入的认识。课例2《楞次定律》,这节课是高中电磁感应部分的核心定律之一,由于定律的内容抽象,涉及到电和磁之间复杂的相互关系,加之内容的文字叙述又较难理解,因此,楞次定律一直是高中电磁感应教学的难点。我以前上楞次定律时采用的是“引导发现法”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分组实验,自己“发现”并总结出楞次定律。但存在着以下不足:1、学生实验过程是被动的,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做。2、学生填写表中的内容达20项之多,填表后还要进行分析、归纳,这使楞次定律的得出不轻松。通过反思以前的教学方法,结合新课程,采用合作互动的教学方式,探索出了从特殊到一般采用实验验证的教学方法。这节课有三个合作互动探究点,一个是探究以下四种情况下磁通量φ的变化与产生的感应电流之间有什么规律。
让学生分析上面图中四种情况,学生通过分析总结出右手定则;教师演示课本上实验,让学生用右手定则进行判断,右手定则不能判断,说明右手定则有局限性,第二个合作互动探究点是:找出普遍性的规律,通过学生进一步寻找,感应电流与磁通量的变化之间有没有规律。第三个合作互动的探究点是:从上面图中四种情况探究感应电流的磁场的方向规律,然后设计实验并动手进行实验验证。这节课收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课例3、《导体的电阻》,本节教材以探究决定电阻的因素为载体,提供了实验探究和理论探究两种方案,体现了实验探究和理论探究都是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两者结合,可以让学生体验实验魅力和逻辑的力量。实验探究环节,我先提出问题,如何设计实验电路原理图,学生独立完成,下来就学生设计的实验原理图,指出操作不是很方便,也容易有误差,再如何优化方案,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合作探究,进行整合提升;接下来就新的实验方案,我再指出新的问题,如何优化第二次实验方案?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合作探究,进行整合提升;我第三次指出新的实验方案存在的问题,如何第三次优化实验方案?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合作探究,进行整合提升;三次实验方案优化后,我指出还不是最优化的方案,能否把三种情况下的实验合到一起再进行方案的优化?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合作探究,进行整合提升,最后得到最优实验方案,即书上的实验电路图,师生一起进行实验,并进行实验,数据记录如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