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滕国故城遗址 - 图文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24 20:05:12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滕国故城遗址

滕国故城,为古滕国故都城。其位于滕州市西南,距市区约5公里的荆河北岸,处于今姜屯镇南部,距今滕州市县城西南 7.5 公里姜屯镇滕城村,东与洪绪镇隔河相望。现故城城垣依稀可见。据史料记载,“滕城周二十里,内有子城”。

滕国故城城址,在城河(亦称荆河,古称梁水)岸旁,城河从东北来,流经故城东南,其支流小荆河沿故城北向西绕流,城址处在两河分岔之间。故城城垣分为外城和子城,子城内东北角有文公古台,所以滕国故城旧称文公里。

现城垣残迹大多可寻,外城城墙略呈长方形,东西横陈,现东北隅尚存一城角,当地居民仍沿袭旧名,称城角外田地为城外。外城南墙与子城的南墙在一条线上,外城东墙遗址尚高踞河岸。从子城的西南角向西至西滕城村,有宽约 10 余米的地带,地势稍高于地面,是外城南墙的一段城址。西墙在西滕城村中处,北墙在小荆河南岸,据明万历《滕县志》和清康熙《滕县志》载城周为“20 里”。内城墙顶上,旧植满槐树,自今绿叶成荫,花香四溢。城内有滕城村,村四周是一片葱绿的果园和农田,焕发着勃勃生机。

外城

“外城”近东西略长的矩形。外城西墙南部,有一段堑壕,俗称“西海子”为昔日的护城河,外城内东南两端可有洼沼一片,积水成泽,昔日植满莲藕,有“两池荷花,一城芙蓉”之称。

依据考古调查发现和测定,外城一周实际长度4.5千米。

北城墙以东西小荆河为护城河,且为城址北界;东城墙在城东近南北走向的荆河故道西侧,原以西河堤为城基,此段河即为东界;东南城角即在故河道向西拐角处,内弯河堤上原有上宫观旧址;南城墙一少部分东段即以河堤为城基,南城墙向西大部分至今依然略有城基残余迹象,似有一道土垄,垄北向城内为高,向南为低,原是河滩处;南墙向西延伸至西滕城村南,即直线向北拐,形成西城墙。城角以外低洼处原是“西海子”;西城墙外原有南北一道很深的凹沟,这就是西墙护城河;西城墙并不过河,在村北与小荆河的南岸堤交会,形成西北墙角;墙角以东的北城墙即以河堤为城基。

现在,滕城外城墙,东墙大部分城基依然存在,东北城角依然明显。其它部分多已消失。

旧《滕县志》所载“滕城,周二十里。”可能是一个虚数。根据曾经的若干次考古勘探,并没有发现向北2千米许包括庄里村西滕国贵族墓地“壅城”的“城墙”所存在,所以志载滕城外城周二十里,是根本就不存在的。

外城据说有四城门,由于内外城的南墙相重合,南门应是相同的一个,盖在城墙中间部位;北门南北对应,在北墙的中部凸起部分上,也即滕城学校西南附近的小荆河与南北路交叉的小桥之处;西门就在西滕城东西中心街与西墙交叉处;东门或许不存在,东面即是大河道的河堤,至今没有发现外城有任何东门的迹象。

内城

内城即是“子城”,在外城中央,略呈方形,据说原周长10余华里。近百年来当地居民在原城基上围土筑寨,尤其是清末为避幅军,以抵御兵祸水患,而在内城墙原来的城基上修筑的土圩子。土圩子并未改变原来内城的位置。经过测定,内城一周实际长度几近3千米,与相传“10余华里”的数据出入不少。

现“子城”城残留的土墙,基本上呈土垄状,绝大多部分相连续,西南部已经残损,一般高约 3-4米,最高的 4 米。下部最宽处约6米许,一般为4至5米左右,顶部最宽处约2 米,一般不足1 米。南墙长870 米,东墙长575 米,北墙长 1000米,西墙长615米,计周长2890米,子城墙现有缺口多处。

城门 据说,原来只有两个城门,一为北墙偏西的乾门,一为南墙偏东的巽门。子城的东、西墙和外墙之间,各有一片洼地,为滕国时的莲花湖遗迹。

根据勘探,子城有城门四座,东西门相对,一在文公台前东部,一在与之相对的西墙处,南门在南墙偏东,北门在北墙偏西。

水门子 内城西南角部位,很是奇特与不一般,并非是抹弧直角状,而是呈内凹形状,乡人传古城是“依歪歪就曲曲”而建。在凹处有一道东西凹沟,至今略有残迹,据说是城内的排水通道,排水道与城墙的相交处,即是所说的“水门子”,或者说是“水城门”。内城外,水门子附近,向南直抵外城之外,地势稍洼,其下有排水沟通入城外的东西大河。旧时排水沟上曾有一座“小桥子”,为附近乡人入“城”的必经之道。由于早已埋入地下,地面无踪迹。

凤凰台 内城西南角,排水沟以西,周围十数亩土地的地势明显高于周围,墓冢林立,相传这里是凤凰台,大概就是“烽火台”的音讹相传而来。或许这个地方原本就是烽燧处。

滕国故城主要的景观有:文公楼(文公台)、善国碑林、周灵沼、唐古槐、壮观石、古砖刻楹联、吕祖阁、上公馆雍城遗址等。最具代表性的景观有文公楼、唐古槐、善国碑林等。

文公台

内城东北隅附近有一高台,为“文公台”,亦称为“灵台”,据说原为滕国宫殿所在的台基。

滕灭之后,宫殿渐废,台基荒芜,后成为祭祀滕文公的庙宇。但是,宫殿为何不选择在内城的中间部位,或者和大多说古国城池那样,选择在城中的轴对称中心线上,的确是一个解不开的秘密。

或者,“文公台”本来就是周代滕国贵族的宗庙基址,而宫殿本在城池的中心部位。今为居民区,而未探出。

“文公台”前下有一池塘,又相传为“灵池”。《孟子·梁惠王上》记载:“文王以民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为灵台,谓其沼为灵沼”。滕文公效法文王筑灵台,掘灵沼,取与民欢乐之意。乡人俗谓之“灵池”。一池绿波,粉前映日,碧盘滚珠,鱼跃水面。相传滕文公效法周文王而经营之,取与民同乐之意。

明万历年间,台上修筑了真武庙,该庙左掖门两侧有清代朱榜秀才魏积查砖刻楹联:“古迹近荆流,曾向高台怀世子;遗封原叔绣,莫将飞阁误滕王”为证。高台东侧古建有“文昌阁”、“吕祖阁”、“功德祠”、“休息祠”等。所以“文公台”,乡人旧称其为“滕城庙”。

另有一功德石,刻有一段神奇动人的故事。台面有一巨石,上刻李白手书“壮观”二字;

台前有两株古槐,苍劲古朴,左右对峙,历年来一直枝繁叶茂,相传为唐贞观年间所植,距今1000多年,当地百姓尊为“神树”。

上宫馆

上宫馆遗址位于河边外城的东南隅的河岸上,是儒家大师孟子来古滕国拜访滕文公所,曾所歇居于古滕国内的高级宾馆。

1958年8月,毛泽东从河南到山东视察,专列在兖州稍停。 询问时任济宁地委副书记兼滕县县委第一书记的王吉德,“滕小国在哪里?孟子在滕小国的古迹还有没有?”“滕文公请孟子来讲学,孟子馆于上宫嘛。上宫还有没有?”把毛泽东戏称为“滕小国的国王”的王吉德难为了一下,没有答出来。伟人所提及到的”孟子馆于上宫”的就是在外城东南角的“上宫馆”。

文公楼·重修

1992年滕州市人民政府,对滕国故城加强了重视,并文公台进行了重修,台上殿宇回廊,雕梁画栋,青砖碧瓦,殿堂耸立,重现昔日辉煌。殿内陈列着“文公问政”的蜡像,文公求孟子治国方略,及然友、毕战等人物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台东侧新建的碑林,陈列着历年来在原滕县境内征集的碑碣、墓志、唐王室诠造像碑,唐兴国寺碑,唐梁山耶娘碑,金太平院碑,金大定碑,宋太祖赵匡胤圣谕碑,元大清碑及华士奎等人的书法艺术石刻等,供游人浏览观赏。

文公楼 建于文公台之上,座北朝南。一楼正厅内塑有滕文公、孟子等滕国历史人物彩塑蜡像,塑像生动再现了《孟子 滕文公章句》中所载的滕文公问政于孟子,群臣聆听史官笔录的生动场景。二楼“滕国史迹展”以珍贵的文物、图片、史料和书画展现滕国三千年的灿烂历史。

唐古槐

文公台前,两株古槐东西对峙,突兀参天,高约10米,周粗约3米。冬日虬龙当空舞,春来新绿遮碧天,苍劲古朴,古韵盎然。此槐为唐贞观年间僧人所植,距今已有一千三百余年的历史,被当地人称为“神树”。

善国碑林

位于文公台上,文公楼东侧。汇集了从汉至今数十块碑碣,其中有汉画像石、唐造像碑、宋太祖圣谕碑和苏东坡的《西园诗碑》等。既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又具书画鉴赏价值。

搜索更多关于: 滕国故城遗址 - 图文 的文档
滕国故城遗址 - 图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0qi7p86iv68ojit8frbk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