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情怀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是2010年世博会的主题,也是关于发展的永恒主题。是人民生活环境的发展方向,也是人民生活状态的长远目标。
一直以来,人们对城市的探讨一刻也没有停止,从“乌托邦”,到“理想城市”,再到“田园都市”,人们一直在探索城市在空间上、秩序上、精神生活和物质吐纳上的平衡与和谐。的确,城市空间需要不断拓展、城市秩序需要不断跟进、城市精神需要与时俱进历久弥新、城市物质建设需要不断补充,各方面的完善与进步才能共同助力于我们的幸福生活。
当代中国,城市已经成为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外部环境,人民也成为推动城市发展的主力军。城市的发展,关乎人民生活,关乎国家发展。城市发展中,城市和人民,相互冲突相互促进,成为不可缺少的两部分。
城市不是高楼大厦,但城市不能没有高楼大厦,这不是一种标志,却是一种象征。
从我生活的小县城看,二十年来城市的变化是翻天覆地的。爷爷奶奶经常站在阳台上不自觉的面露喜色,他们经常说“你看现在楼越来越高,路越来越宽,生活越来越方便了”,这样的变化让所有人都欣喜呀。
中国自古以来一直有“家”观念,家是什么?首先是一个安定舒
适的房子,然后是一群和睦相处的亲人,试想如果没有房子的庇护,居无定所的亲人们还怎么和睦相处。于是,中国人的世界观里,盖房子,成了幸福生活的首要标志。在以人为本,保障和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下,人民关切的事自然也是国家关切的事。
最近那个光着屁股的男孩再度走进了人们的视线,他有了新家,再也不用光着屁股在衣柜里钻来钻去了。这一切都源于李克强总理对棚户区百姓的高度关注,他说,对棚户区的老百姓而言,住房就是天大的事。基于这样天大的事,总理身体力行,去考察走访去建议推行,让这场发生在中国的大规模棚户区改造实践备受关注,不仅是“对贫困人群住房、收入和利益的保障”,更被人称赞“是一个世界奇迹”。
棚户区改造实践无疑是成功的,但这仅仅还只是个开始,还有大约一亿的人生活在棚户区,如果他们的问题不解决,我们谈何社会公平,谈何改善民生,谈何社会和谐,如总理所言“这不仅是一笔经济账,也是一笔政治账。”
今年八月,太原市编制了《太原市棚户区改造专项规划方案》,方案中对改造数量、安置方式、安置规划都做了明确的说明,到2017年,54处棚户区将动工改造,同时开工建设4.31万套棚户区安置放房。如此大规模的棚户区改造,足以说明政府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的信心与决心,发生在身边的变化才更让我切身感受到政策的普及和惠民,我们可以欣喜的展望,几年之后这么多人喜迁新居时幸福的微笑。
如果说棚户区是城市的一道旧有伤疤,那么城中村则是城市脸上
的皱纹。
随着城市化程度不断加深,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很多农村转变为城市,但却滞后于时代发展步伐、游离于现代城市管理之外,这块城市的夹缝中存在诸如人口杂乱、规划滞后、基础设施不完善、用地混杂等问题。这一道道皱纹横在城市的脸上使得城市失去了发展的活力,于是拆迁成了不得不使用的一剂美容针。
这一剂美容针效果好不好,有没有副作用,我们有目共睹。从01年的《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到10年《国有土地上房屋拆迁与补偿条例》,十年的探索中,我们国家不断完善各项制度,最大限度的让利于民。尽管由于乡土情怀、拆迁补偿问题、暴力拆迁等,拆迁过程中冲突纠纷不断,各种拆与被拆的冲突屡屡登上新闻,但全局的角度看这项政策确实是卓有成效的。城市环境更加美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人民生活更加便利。这一剂美容针,美化了城市也美化了人民的生活。
沿着长风街向西走,繁华的商业区旁边就是在拆迁中剩下的断壁残垣。“早拆早主动,早迁早受益”“积极配合拆迁,造福子孙后代”“全村上下齐奋战,共建美丽新家园”,拆迁的条幅打得非常响亮,在这样一声声催促和鼓励之中,过去的脏乱差的城中村渐渐倒下了。拆迁的不易,来自于过程中的重重阻力,能顺利的拆与迁,于政府与人民都是一件非同小可的事情。我们期待此刻的断壁残垣不久后就变成一幢幢整洁敞亮的民居,此刻忍痛迁走的居民们也能欢欢喜喜的搬进自己的新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