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心得
体会
2017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心得体会 2017学习民法总则心得体会(一)
民法原理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真的是无处不在,衣食住行各方面都有可能会和民法打上 交道 ,毫不夸张的说,我们每个人从出生到死亡基本上都是生活在民法的框架范围内,因此学习好民法,掌握好民法,运用好民法就显得颇具实际利益和现实意义。 民法被称为是 万法之母 ,因此学习法律应当或者必须从研习民法开始。众所周知,民法学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有着庞大而琐碎、完整而严密的理论体系。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这就要求我们在民法学习过程中应当掌握一些有效的学习方法,更好的对民法知识融会贯通,领会民法学的真谛。
对于民法学的学习方法,曾有诸多的民法学者撰文论述,我结合自己学习民法的实际感受和收获来对学习民法的方法进行粗浅的介绍。
一爱好第一,留意培养对民法学习的爱好
兴趣是第一动力,熟悉和学习任何一种学科都应当建立在兴趣之上,民法学习也是如此,只有对民法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在学习过程中一直保持学习激情和热情,才可能有动力去对某个详细知识点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很多人在论述民法学习方法时留意强调如何思维等方面,其忽略了兴趣这一大前提,没有兴趣是学不好或者说是学不 专 民法的。因此我们在开始学习民法时就要努力培养自己对该学科的兴趣。那么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培养学习兴趣呢?以下几方面可以参考:如像本文开始的那段笑话一样,把现实生活中一些大家熟知的现象想象成民法中的名词和原理,这样,一方面有助于我们理解民法中一些名词的基本含义,更能使我们加深记忆,从而有兴趣对这些知识深入学习;
还可以通过对一件大家所熟知的事来进行小组讨论或者辩论赛的形式来培养学习的兴趣;此外可以介绍一些民法学界的知名学者,了解他们的求学经历、毕业院校、学术成就等方面的情况,或许发现其中有自己的校友,这样也会对民法学习兴趣的培养产生一定刺激和促进作用。
二点面结合,宏观上把握民法的完整体系,微观上掌握民法的详细知识点
民法是法学的 老大哥 ,其理论体系是经过长时间发展和完善的,是否能正确的把握民法的理论体系,对于能否把民法 学会 、 学精 、 学专 起着要害重要的作用。民法体系虽庞大,琐碎的知识也很多,但真正把握起来并没有那么困难。孟德斯鸠曾说过: 在民法慈母般的眼睛里每一个人就是整个国家。 通过这句名言。我们可以看出民法的权利本位,即民法主要关注对于个人利益的调整和保护,我们每个人都可能也可以成为自己利益的国王。了解了民法的出发点,接下来对于其性质、基本原则等方面的理解就简朴多了:既然保护的是个人利益,那么其私法性就不言而喻;既然 每个人可以成为自己利益的国王 ,那么其必然要遵守平等、公平、诚信等原则。自然人要进行交往,那么必然会产生对某些事情的约定或者会对别人造成一些侵害,那么民法体系中自然会有合同、侵权之类的内容,这样看来对于物权、婚姻家庭等方面的内容就不难理解了。其实仔细分析,对于民法的理论体系,都是可以遵循着 保障个人合法利益为本位 的这条基线来一步步推导出来。把握了民法的基本体系,接下来就要求我们对体系中每部分的具体内容或知识点加以学习和掌握,就像盖房子一样,大致的框架弄完后,再开始对于房内布局进行完善和补充。这样我们的知识才是系统的,才是具有生命力的。对于每个知识点的学习,一定要把其 理解透 、 掌握熟 、 运用巧 ,不懂就问,勤于巩固。这样我们所建的 房子 才会更耐用,更稳固,我们的理论基础才会更扎实,更充分,对以后的学习和研究也会起到 事半功倍 的促进作用。
三民法学习要坚持 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人生处处皆民法 ,民法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早上买菜
做饭会形成买卖关系,吃完饭坐车上班会产生运输合同,下车不小心被狗咬会产生动物侵权问题,去医院路上交话费不小心交到其他的号码上产生不当得利问题......其实也正是因为有民法的存在,我们的生活才会变得和谐,变得稳定。我们学习民法不能单单只从书本上的文字知识出发,还要结合现实生活来学习。我们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民法原理,在实际生活中感受民法的价值,此外我们还要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即所谓民法学习要 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民法知识只有能够被运用,能够解决实际问题,才会被我们所热衷;同时实践活动也对我们的理论知识的巩固和创新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在民法学习过程中,要注重联系实践,并在实际生活中丰富理论知识。这样,也会更好的激起我们学习民法的兴趣,更好的 以我所学,服务社会 。这样的学习才是有成效的,才是有意义的。 民法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民法理论的高深也是建立在对一个个知识点的记忆和积累的基础之上的,因此我们在学习过程中要克服暴躁和虚浮的学习心态,不要被一个较为复杂的知识点挫伤学习热情。民法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可谓是 痛并快乐着 ,而且我们时常会有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的感觉。为此我们要深入浅出的进行理论分析,广泛大量的进行书籍阅读,合理变通的解决现实问题。民法学习不仅仅让我们学到专业知识,同时也会对我们人性的培养,人格魅力的提高产生一定的影响。我们有理由相信 民法是最具魅力的学科 ,民法学习也会让我们的人生路走的更宽广,更美好。
2017学习民法总则心得体会(二)
首先,要从宏观上把握民法,认识民法的性质、原则,重视对民法总则的学习。这对整个民法的学习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如民法的私法性。了解这一点就可以很好的了解为什么在民法领域内很多时候当事人之间的约定优先于法定。如原则上,法人分立后,新法人之间对原法人的债务承担连带责任,但若新法人与债权人之间有约定的,从之。在债权法中有大量的立法这
样表述 ,当事人有约定的,从之(除外) 。孟德斯鸠曾说, 在民法慈母般的眼睛里,每一个人就是整个国家。 因为,民法所关注的主要是个人利益的保护。个人意见在民法领域内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有着很高的效力,这种效力甚至可以超过法律的规定(当然禁止性的规定是不可以的)。因此,对民法来说,每一个人的利益都应得到保护,每一个人的意见都应得到重视,每一个人甚至可以视为整个国家。每一个人可以看作是自己利益的国王。由民法的私法性,我们可以推演出民法的任意性,民法的平等原则、自愿原则。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个人利益的过渡保护会不可避免的影响社会利益。如拆迁问题。若严格按照 风可进,雨可进,国王不可进 的标准保护私人住宅,那现代化的城市规划根本就不可能实现。因此,在强调个人利益保护的同时,民法又发展出诚实信用、公序良俗、权利不得滥用等原则。这些原则在具体的民法规范中也有体现,如缔约过失责任。
第二,注重民法学的系统性。民法所要研究的无非就是民事法律关系,不管是人身关系,还是财产关系。而作为法律关系的要素,我想大家都很熟悉:主体、客体、内容。作为民事法律关系,民事主体包括: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其他组织主要是 两户一伙 (个体工商户、农村承包经营户、合伙)。在主体里面,主要研究的是主体的权利能力、行为能力和责任能力。(权利能力的取得及范围,行为能力的种类及意义,责任能力的范围即不同主体如何对自己行为承担责任)。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主要包括:物、行为、智力成果及人身利益。物是物权法的客体,行为是债权的客体,智力成果是知识产权的客体,人身利益则是人身权的客体。在客体里主要是对不同客体进行分类,为研究权利和义务,即法律关系的内容打下基础。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即民事主体的权利和义务,这些是体现在具体的民事制度里的。如物权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体现在物权法中,债权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体现在债权法中,知识产权体现在知识产权法中,人身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体现在人身权法及侵权责任法中。
第三,擅于整理笔记。这一点是在微观上对大家的一点建议,可能是大家觉得最实际的东西。但是在这里我所说的笔记不
是对老师讲解的简单复制。仅仅把老师讲的内容完整的记录下来不是笔记的用途,如果那样话不如找个录音机翻录下来,这样更够原汁原味。笔记应当是帮助自己记忆的东西,所以它的内容怎么有利于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和掌握就怎么记。在这里,我提一点自己的小小建议。那就是尽量让笔记有系统性,有可完善性。首先是系统性。选择自己认为最好的体系(可参照课本体系,但不拘泥于课本体系),将它架构在你的笔记本上。就像盖楼房先起来的是框架一样,然后不断对这个框架进行填充、完善。对知识的把握尽量按照这种框架。可能一次性的构筑整个民法的框架有所难度,但可以先选择局部内容进行构筑。如先构筑民事主体制度,把它细化为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三个部分,然后再继续进行细致填充。这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把民法的各个组成部分分别构筑起来,再将它们合并,就可以完成整个民法框架构建。在这里,要求你的笔记本必须预留充分的空间,但对普通笔记本来说不太容易。我的经验是选择活页本,这样就可以无限往里面加空间了。这就是笔记本的可完善性。
第四,联系实际理解问题。因为民法调整的就是我们身边的事,所以经常联系身边的实际问题,可以很好的帮助你理解、掌握民法的规定。民法的很多规定其实都是对我们身边行为规则的确认和总结,如约定必须遵守,这是当然的规定,是对常理的法律确认。所以从身边的实际生活来理解民法,可能对你更有帮助。
2017学习民法总则心得体会(三)
学习民法这门课应经一个学年了,对民法的认识真可谓是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
一、学习了这门课后,我个人对民法的一些认识。 法律是社会的调节器。任何部门法皆以一定的社会关系之调整为使命,民法也不例外。民法区别于其他部门法的原因,在于它有自己特殊的调整对象和调整方法。
民法的调整对象是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人身关系就是人格和身份发生的社会关系和法律关系。财产关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