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8.小区规划设计中为节约用地既要考虑住宅建筑类型的选择,又要考虑住宅群体平面组合形式的选择 ( × )9.居住区内的城市级道路应计入居住区的总用地中
( √ )10.教育设施、交通设施和户外活动设施的布局对住宅区规划布局结构的影响较大 ( √ )11.小区规划是在邻里单位的理论上发展起来的
( √ )12.教育设施、交通设施和户外活动设施的布局对住宅区规划布局结构的影响较大 ( × )13.居住区内尽端式道路长不宜大于100米,并应设不小于12*12m的回车场
( √ )14.《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中根据我国不同的气候分区规定了相应的日照标准,同时还要求一套住房中必须有二间主要居室满足日照标准
( √ )15.日照间距的确定是以太阳的高度角与方位角为依据,利用竿影日照图的原理来求取的 ( √ )16.居住区公园、小游园、组团绿地属于公共绿地 ( × )17.居住区内城市级道路应计入居住区的总用地中
( √ )18.在住宅区的外部空间中,围合是采用最多的限定和形成外部空间的方式 ( × )19.居住区规划中,住宅用地占居住区用地平衡指标的35~40%
( √ )20.20世纪30年代美欧提出“邻里单位”的居住区规划理论,“邻里单位”是居住区的基本单元,是小区规划理论的基础。 五.简单题
1.小区道路布置形式有几种?
环通式、尽端式、半环式、混合式、方格网式、分支式等方式。 2.住宅间距(山墙、日照)的最小值要求是什么?
对低层、多层、和高度小于24米的中高层住宅,前后间距不得小于规定的日照间距。两侧间距考虑通道和消防要求,侧面无窗时不得小于6米。侧面有窗时不得小于8米。对高度大于24米的中高层住宅和高层住宅,其后面的间距作日照分析后确定,前面的间距按照前的住宅高度确定是采用规定日照间距还是进行日照分析,侧面不小于13米。 3.影响居住区规划结构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用地规模 公共服务设施分级与布局 道路系统 绿地系统 空间与景观系统 4.居住区住宅组合有哪几种基本形式?
平面组合形式:行列式、周边式、点群式、院落式、混合式、自由式。
空间的组合形式:成组成团的组合方式、成街成坊的组合方式、整体式组合方式。 5.居住区规划设计的设计成果有哪些? (1)规划说明书
1.现状条件分析; 2.规划原则和总体构思; 3.用地布局; 4.空间组织和景观特色要求; 5.道路和绿地系统规划; 6.各项专业工程规划及营网综合; 7.竖向规划; 8.主要技术经济指标,一般应包括以下各项:
①总用地面积;②总建筑面积;③住宅建筑总面积,平均层数; ④容积率、建筑密度;⑤住宅建筑容积率、建筑密度; ⑥绿地率;⑦工程量及投资估算。 (2)图纸
1.规划地段区位图;2.规划地段现状图;3.规划总平面图; 4.道路交通规划图;5.竖向规划图;6.单项或综合工程营网规划图; 7.表达规划设计意图的模型或鸟瞰图。 6.居住区技术经济指标有哪些?
建筑面积、建筑密度、人口密度、住宅建筑套密度、住宅建筑面积密度、住宅建筑净密度、建筑面积密度(容积率)、住宅居住面积密度、住宅平均层数、高层住宅比例(大于等于10层)、中高层住宅比例(7~9层)、绿地率、拆建比、土地开发费、住宅单方综合造价
7.简述住宅区路网布局规划的特点
①.顺而不穿,保持住宅区内居民生活的完整与舒适:包括住宅区出入口的位置、数景,应吻合居民通勤交通的主要流向,避免产生逆向交通流,防止不必要的交通穿行或进入住宅;应使居民民的出行能安全、便捷的到达目的地。
②.分级布置,逐级衔接,保证住宅区交通安全、环境安静以及居住空间领域的完整:根椐通路所在位置、 空间性质和服务人
口,确定其性质、等级、宽度和断面形式,不同等级的通路应该归属于相应的空间层次内;不同等级的通路,特别是机动车道,应尽可能逐级衔接。
③.因地制宜,使住宅区的路网布局合理,建设经济:根据住宅区不同的基地形状、基地地形、人口规模、 居民需求、居民的行为轨迹合理规划路网布局、道路川地比例和各类通路的宽度与断面形式。
④.功能复合化,营造人性化的街道空间:住宅区内通路应属于生活性街道,同时具备居民日常生活活动包括交往活动的功能。 ⑤.空间结构整合化,构筑方便、系统、丰富和整体的住宅区交通、空间和景观网络:往宅区内通路是构建往宅区功能与形态的丹架,路网应将住宅、服务设施、绿地等内外设施联系为一个整体,丼使其成为其所在地区或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
⑥.避免影响城市交通.:避免在城市主要交通干道上设出入口或控制出入口数量与位置,并避免住宅区出入口靠近道路交叉口。 8.简述居住区用地平衡表的作用
①对土地使用现状进行分析,作为调整用地和制走规划的依据之一 ②进行A案比较,检验设计方案用地分配的经济性和合理性 ③审批居住区规划设计方案的依据之一 六.计算题 七.论述题
1.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各应配备哪些公共服务设施?其合理服务半径是多少?
1.第一级(居住区级)公共服务设施项目主要包括一些专业性的商业服务设施和影剧院、俱乐部、图书馆、医院、街道办事处、派出所、房管所、邮电、银行等为全区民服务的结构。 2.第二级(居住小区级)主要包括菜站、综合商店、小吃店、物业管理、会所、幼托、中小学等。 3.第三级(居住组团级)主要包括居委会、青少年活动室、老年活动室、服务站、小商店等。 合理的服务半径,一般为:居住区级 800~ 1000m 居住小区级 400~ 500m 居住组团级 150~ 200m 2.居住区住宅组合有哪几种基本形式?其优缺点是什么?
行列式:构图强烈,规律性强,现行布局有利于服务实施的高效分布,线路的连续性可以减少出行距离,并有利于采用高能效的交通模式。缺点:形式单调,识别性差,产生穿越交通的干扰
周边式:有利于节约用地,提高居住建筑面积密度。但这种布置方式部分住宅朝向较差,对于炎热地区较难适应。另外对地形起伏较大的地区会造成较大的土石方工程。
点群式:布置灵活,便于利用地形,但在寒冷地区因外墙太多而对节能不利。
院落式:有利于安全防卫和物业管理,提高容积率布局具有设施共享、可识别性和领域感强等,但东西两侧转角部分容易产生阴影遮蔽
混合式:空间丰富,适应性广
自由式:适用于地形起伏变化的地段因地就势 3.在地震区进行居住区规划设计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应采取减轻震灾规划,则偏重于发生灾害后救灾及疏散工作,包括以下内容: (1)避震疏散规划,包括疏散通道和疏散场地的安排
(2)城市生命系统的防护,包括城市交通、通讯、给水、燃气、消防、医疗系统等。 (3)震前准备及震后抢险救灾指挥系统的布局。 (4)次生灾害的防止。
4.私人轿车正在迅速增长,如何解决这一矛盾?(8分)
一般要求,小区小汽车拥有量:按总量不低于小区总居住户(套)数的20%;几种途径的探索(解决方案):①结合住宅组团(邻里单位)、设置户外集中停车场;②利用自然地坪的高差,在住宅组团(邻里)内部空间设置架空平台,平台下作停车库,并与各住宅楼相连,平台作居民户外活动空间,人车分流;③结合住宅的底层空间或是高层住宅综合体的裙房(或地下)的停车库;④利用小区内社区中心(广场)、集中绿地、活动场地的地下设置的停车场库;⑤独立设置的多层停车库;⑥适当加宽小区道路的沿道路的停车场。
5.如何创造高质量的居住区生活环境?
居住区选址首先要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远离污染源和强烈的噪声源,居住建筑及环境有着良好的日、采光、通风条件,无噪声干扰;生活能源供给充足,饮用水质好,无次生污染;有较高的环境绿化水平、良好的小气候,空气新鲜洁净;住宅建设功
能完善,户型合理,具有健康舒适可持续发展的居住环境。在精神上居民有归属感和认同感,其建筑形式和环境相协调并具有特色,空间层次丰富并富有变化,绿化和建筑色调相协调,整个居住环境统一完整,从视觉上能够有一种美的享受。 八.综合题
某住宅区用地面积为12公顷,有两个居住组团,第一个居住组团为三层住宅,用地为4公顷,建筑密度为20%,第二个组团为6层住宅,用地为8公顷,容积率为1.4请计算整个住宅区的住宅建筑总面积 整个住宅区的容积率 建筑密度=住宅用地内建筑基底总面积/住宅区用地总面积 建筑面积-建筑面积*层数
第一个组团建筑面积=组团用地面积*建筑密度*层数=2.4 容积率=住宅建筑总面积/住宅用地总面积 第二个=住宅用地面积*容积率=11.2 整个住宅区建筑总面积为13.6 容积率=13.6/12=1.13
某建筑气候地区内,某居住小区用地为10,其住宅用地拟占50%,住宅层数为6层,请问建设的最大住宅总建筑面积是多少 住宅建筑净密度=住宅建筑基底总面积/住宅用地面积 由表得建筑净密度最大控制值为30% 允许的最大住宅总建筑面积为6*5*30%=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