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明礼仪
【文明礼仪歌】
遇见长辈问个好, 见到老师敬个礼; 看见垃圾弯弯腰, 果皮纸屑别乱抛;
破坏绿化要制止, 脏话粗话别乱讲; 父母教导要恭听, 文明礼仪你能行。
【课前准备歌】
上课铃声响 赶快进课堂 书和文具盒 摆在桌子上 起立要站直 坐下不乱晃 不做小动作 上课要听讲 发言先举手 回答要响亮 学会守纪律 做个好学生!
【文明上课歌】
上课铃响进教室, 安静坐好迎老师。 站立问声老师好, 精神饱满学知识。 坐如钟,站如松, 读写姿势要坚持。
【课间礼仪歌】
课间活动要记牢, 不打不闹不奔跑; 上下楼梯靠右行, 不拥不挤不跑跳; 爱护整洁讲卫生, 果皮纸屑不乱扔.
【做人之道歌】
做人要有博大胸襟,遇事不要争强好胜,吃点小亏没有关系,出口伤人野蛮行径。斤斤计较寡义薄情,偷奸耍滑有损自尊,学会宽容善待一切,得饶人处且要饶人。对待弱者同情怜悯,见到长辈礼貌尊敬,面对他人友好坦诚,投身社会奉献热情。1
做人需要修身养性, 亦步亦趋心态端正, 受点委屈毫不在意, 切莫出卖人格良心。 懂得忍让乐于助人, 贪小便宜引火烧身, 交通规则严格遵守, 良好习惯自然养成。 乘车不把座位来争, 方便尽量留给别人, 公共场所要讲公德, 言谈举止体现文明。 做人必须磊落光明, 表里如一受人尊敬, 丑陋现象主动制止, 封建迷信不能当真。 见义勇为爱憎分明, 冷眼旁观麻木无情, 赈灾解困大施爱心, 礼义廉耻旗帜鲜明。 夫妻和睦相敬如宾, 邻里相处如同亲人, 生活俭朴育儿有方, 家庭幸福万事顺心。
【宴会礼仪歌】
第一吃相要文雅, 咀嚼声音不要大, 喝汤要用汤勺送, 且莫端碗咕咚咚。 如果饭中有异物, 不能低头向桌吐, 可以用纸暂遮挡, 不失风度取出嘴。 第二吃量要适当, 举止动作要大方, 太慢容易显拘谨, 太快动作易走样。 咀嚼应该闭着口, 两腮不要鼓胀胀, 兼顾左右同速度, 从容不迫显教养。 第三谈话声音要适中,挑剔饭菜莫出声, 谈话放下刀和叉, 挥舞筷子更不雅。 桌上餐巾可擦嘴, 不能擦汗擦餐具, 敬酒适度莫强劝, 饮何饮料都自便。
2
二、石门土家特色小吃
(一)糯米糍粑
糯米糍粑是土家人的特色美食。土家族是个勤劳的民族,他们的祖先在田间耕种,因为不愿让做饭耽误农作时间,就将糯米打糕做成糍粑,午间只需煮
上几个糍粑,或者干脆早上出门时怀里揣上几个,到了中午,找上几根干柴,生一堆火,边烤糍粑边吸一袋旱烟,好不惬意,更省去了回家用餐的时间和来回奔波的的辛劳。
做糯米糍粑更是一番风景。土家人流行过年“打耙粑”的习俗。做糍粑先将糯米蒸熟,然后,放到打糍粑专用的石槽里面,需要两个身强力壮的男子对打。打糍粑时候,对打的男子边打边唱着号子,往往是光了膀子还汗流浃背。虽然体力消耗特别大,但他们却享受着丰收的喜悦和劳动的快乐。糯米打到成糕的时候,再揉成团。做粑粑也很讲究,手抹上蜂蜡和茶油,先出砣,然后用手压倒雕花的模板里。要做到光滑平整。倒出模板冷却。花纹有“花好月圆”的意思。土家人将冷却的粑粑放到缸里用冷水浸泡,隔三差五换水,它可以吃上半年。
现在,糍粑已经登上大雅之堂。将腊肉和糍粑一起煎炒,放上大蒜辣椒,是一道美味而美观的菜肴。
(二)土家炒米
炒米是土家族人必不可少的一种食品,俗称“米儿”。土家人特别重视待客之道,筛“米儿”茶,就是最隆重的待客方式。土家人农闲时候把
3
优质糯米用木桶蒸熟,冷却后用油搓散,晾干,称为“阴米子”。到了腊月二十七日,人们开始忙着杀鸡杀鸭,晚上就准备炒炒米。用拌了桐油的沙子炒膨胀,成了一颗颗白花花的椭圆形小球,便成了“米儿”。土家人的炒米很少自己吃,
都是用来招待贵客的。过了初二,来拜年的人陆续来了,一进门,主人就会端上一小碗放了糖的“米儿”,倒上开水,香喷喷的香气马上四溢开来,这叫“上茶”。姑娘出嫁,娘家亲人把她送到婆家,送亲队伍一进门,婆家人也会很隆重的端上“米儿”茶,以示恭敬,这是其他客人没有的待遇。土家人还把“米儿”用自家熬的白糖拌好,放到模里压紧成块,还处于温热的时候,倒出成块的“米儿”,切成小片,揪一下,做成“揪揪糖”,当点心招待尊贵的客人。小孩子每每乘妈妈不注意,偷抓上一把跑到外面,边吃边在其他小伙伴面前炫耀,好不得意。
(三)土家红薯丸子
土家人过年或者红白喜事,总有一道必不可少的特色菜,那就是红薯丸子,它有着圆圆满满的意思。
红薯丸子的做法很简单,把去皮的红薯煮得熟透,捏碎成粉末状,拌上面粉、辣椒和“阴米子”,揉匀,搓成团,放到油锅里炸,炸到金黄时候起锅直接装碗上
桌,也可以再蒸一下再装碗上桌。土家人摆酒都是坐八仙桌,一桌八个人,那么,丸子的个数是有讲究的,一碗绝对是十六个,每人两个,人家不送
给你吃是绝不可多吃的,否则是很不礼貌的事情。所以,土家人吃酒如果带了孩子,都要事先一再交代孩子,丸子只能吃自己的一份。
(四)土家包谷粑粑
土家人特别会调节自己的生活,他们粗粮细作,变出多种美味食品,其中,包谷粑粑就是其中一种。农忙时候蒸上几笼包谷粑粑,既调节
胃口,又方便携带。孩子们玩得饿了,回家拿上粑粑,嘴里边嚼着粑粑,边继续玩耍,也不再叫饿了,妈妈也可以忙其它活。
包谷粑粑做法很简单。把不太熟透的玉米和糯米用石磨碾成浆,用芭蕉叶或油桐叶包好蒸,蒸出的粑粑带着嫩玉米和叶子的香味,吃起来香甜松软,既当主食又当零食,既方便又简单。
酒和小汤圆一起煮食,叫“甜酒汤丸”;用煮沸的甜酒冲泡生鸡蛋,叫“甜酒蛋汤”;以少量的甜酒作为老窖和大米一起磨碎,蒸成圆圆的米粑粑,土家人又称之为“发粑粑”,雪白松软,香甜可口,回味悠长。
(六)土家蒿子粑粑
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土家寨子家家户户都兴吃蒿子粑粑,过土家人自己的蒿子节。
土家山
寨山高林密,毒蛇较多,时常伤人。为防蛇出山伤人,老祖先研制一种以艾蒿为主要成份的药物,拌上香甜食物,扎入蛇洞让蛇来吃,蛇吃了会死去,这种风俗叫扎蛇眼。同时,还编成对巴句敬告人们:“三月三,蛇出山,蒿子粑粑扎蛇眼。”后来,人们用蒿叶拌糯米粉做成粑粑,在三月初三这天吃。据说,吃了三月三的蒿子粑粑,进山劳作,出门办事,就不会遭遇蛇咬伤,而且一路平安,凡事吉祥。
三月三吃蒿子粑粑的习俗一直流传至今。蒿叶属菊科,品种繁多,常见的有艾蒿、白蒿、粑粑蒿,米蒿、铁莘蒿、筒蒿、毛蒿等,其中做粑粑用的蒿叶便是白蒿。
(五)土家甜酒
石门土家人有“六月六,新米拍甜酒”的说法。甜酒好吃不好做,首先要将优质糯米反复淘洗,用木甑蒸熟,
倒入筲箕置入清水中搅拌,然后起水晾干,将甜酒曲磨碎按比例撒在糯米上,一起装入缸钵中,放进谷仓或密封的柜子中,上面还要放上棉絮或厚布,24小时后,香气扑鼻的甜酒就拍成了。这时,把适中的凉开水和白糖倒入缸钵中,促使甜酒化汁,就可以随时取用了。为了防止甜酒变质,现在,土家人把拍好的甜酒放入冰箱中,可以放上一个星期,吃起来又别有一番风味。 甜酒吃法很多。将甜
4
(七)土家“仙米粉”
石门仙米粉就是炒糯米粉,它是土家人发明的特殊食品。也是一种比较珍贵的食品。以前大概因为
贫穷的原因吧,平时很少有人做。
石门土家人选择上等的糯米,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