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内腰中空式浅口鞋帮样结构设计
一、部件组成
外腰片 内腰后帮片
二、工艺处理
1、帮面:鞋口折边,在中帮处内外腰不对称,内腰帮脚处后帮压接前帮,中空外露,后跟处采用合缝做法。
2、鞋里:由前帮里和后套里两部分组成,内腰中空处里样加补强带,在绷帮时确保内外腰受力均匀,以防后跟弧线出现歪扭现象。鞋口采用修边做法。
三、结构设计(参考数据)
1、楦后跟高度的设定QA1:53mm--55mm,在楦上画出前帮控制线和后帮高控制线。如图1
2、前帮长度AJ1的设定:(31%×楦底样长)mm。如图1
3、帮口深度线的确定:参照第一节“低跟浅口鞋帮样结构设计”当中的画法。如图1
图1 图2
74
四、帮面样板制作:
(一)、组合样板的制作:
根据第一节“低跟浅口鞋帮样结构设计”当中的“控制长度旋转曲跷法”制作出帮面组合样板。如图2 (二)、做帮样板的制作
首先复制出一套组合样板留底(制作面里样板和工艺制做时需用),然后将组合样板的内腰处分割成两片样板,外腰样板和内腰后帮样板。在外腰样板中心线鞋喉处冲出直径为1mm的小孔作为定针点,前帮鞋头处作出牙尖“∨”确定中心线位置,并在其内腰处作出牙尖“∨”,以示区分出内外腰,即为外腰片做帮样板(如图4)。最后在割掉后的内腰后帮样板的基础之上,在后帮与前帮压接处冲出直径为1mm的小孔(作为内腰后帮片做帮样板的定针点),并在帮脚处作出内腰牙尖“∨”,即为内腰后帮片做帮样板(如图3)。
图3 图4
(三)、划料样板制作
在做帮样板的基础上,鞋口处加出折边量4mm,在前帮外腰片的前帮与后帮内腰压接处,放出压茬量7mm(有些地区习惯在做帮样上放出压茬量,可因地制宜。)(如图6)。其中在内腰后帮片帮脚处折边的地方需刻一缺口,主要作用是:缺口可方便折边且可预知折边宽度(如图5箭头指示位置)。
图5 图6
(四)、衬布样板制作
75
在划料样板的基础上,折边处减掉8mm(是折边量宽度的2倍),帮脚处减掉8mm。在前帮和内腰后帮片压接处,可与划料样板平齐或缩进2mm--3mm的处理,即为衬布样板。如图7、图8
图7 图8
五、鞋里样板制作
(一)、前帮里样板的制作
在组合样板的基础上制作。前帮里样的断开位置离后跟弧线的距离分别是:后帮鞋口处为45mm--55mm;底边沿处为60mm--70mm。如图9
鞋口放出修边量4mm,鞋头帮脚处减掉2mm,后部帮脚处减8mm。其中在内腰中空处,里样不完全修剪掉,留一横条,且在横条里料上加放补强带(补强带两端与里样采用拼缝做法),确保在绷帮时内外腰受力均匀,避免出现后跟弧线歪扭现象。鞋子脱楦后,将横条里料连同补强带一起修剪掉。(注:若将此鞋款内腰帮脚处设计成不镶接做法,前帮里样则需要制作前后两片里样板)
图9
(二)、后套里样板的制作(同第一节“低跟浅口鞋帮样结构设计”当中的后套里样板制作)
疑难解析
问题一、绷帮成型后,后跟弧线偏向外腰或内腰。
1、产生原因判断:
76
(1)、楦体原因; (2)、内腰补强带长度不适合,处于失控状态,导致受力不均匀。 2、解决方案: (1)、修改楦体或根据楦体修改后跟弧线; (2)、调整内腰补强带的长度。
问题二、绷帮成型后,鞋头帮脚处太皱。
1、产生原因判断: (1)、鞋头帮脚处未做消皱处理; (2)、鞋头帮脚量加放太多; (3)、面料较厚或较硬,可塑性较差。 2、解决方案: (1)、将鞋头帮脚处制做出三个小的牙尖“∨”,其分别在鞋头中心线帮脚底边沿处及中心线两侧帮脚底边沿处; (2)、尖头型楦体鞋头帮脚加放量与较宽的平头型或圆头型楦体鞋头的帮脚加放量不同,其帮脚加放量为8mm--10mm; (3)、将鞋头帮脚处的面料用较厚一点且无伸缩的布料代替。此种做法既能消皱又可以节省面料,是消除皱褶的理想方法。其做法是:
在外腰片划料样板的基础上,将鞋头帮脚部分与面料断开,其中鞋头小片用较厚一点的布料代替。鞋头镶接处后帮片毛边,小片放出压茬量7mm,采用后帮压接小片做法。如图10、图11
图10 图11
7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