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全册)
1、草原
导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1、2段。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感受草原的美丽可爱,体会兄弟民族间的深厚情谊。
4.展开想象,具体写出“蒙汗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两句诗所描绘的情景。 导学重难点:
1、感受草原的美丽可爱,体会民族间的深厚情谊。2、积累优美词句,体会它们的作用。 导学时数:两课时 导学过程:
第一课时 自主学习
一、导入定向: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和老舍先生走进西部,去亲近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走进内蒙古大草原,去领略那里美丽的风光和独特的民族风情。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草原。请大家一起跟我写课题:1、草原 。齐读课题。
二、自学体验:
1、请同学们借助字词典和文下注释,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的读课文,用笔划出自己
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语;标出自然段序号,把课后生子连词勾画出来,把句子读通顺。
2、教师巡回指导学生,聆听学生是否读准了字音,是否读通了句子,并及时的单个指导。 交流展示
三、合作展示:
1、再读课文,利用上下文意思或小组互助自主解决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语。 2、各小组代表利用教室黑板汇报自己不认识的生字和不理解的词语。 3、小组间互相帮助认识生字,理解词意,学生相互教读生字。 4、教师重在对学生自主识字和通过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指导。 四、归纳提升:
1、学生将生字词带入文中的句子,同学之间互读、互评。
2、学生将字入句,句入文,自由通读课文,要求读得准确,读的通顺。
3、教师采取多种朗读形式,检查学生读课文情况,并采取学生评学生的办法进行评价。 4、教师重在对学生诵读技巧上的指导。 反馈提高
五、自测反馈:
1、看拼音,写汉字。
xuàn rǎn gōu lè xiū sè lǐ mào cuì sè yù liú ( ) ( ) ( ) ( ) ( ) 2、近义词:清鲜( ) 惊叹( ) 洒脱( )
反义词:热闹( ) 羞涩( ) 拘束( ) 3、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 )的草原 ( )的天空 ( )的骏马 ( )的主人 奇丽的( ) 寂静的( ) 无边的( ) 柔美的( ) 六、反思总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第二课时
自主学习
一、导入定向: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草原》。现在让我们回忆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了解了哪些内容? 二、自学体验:
1、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自读第一部分(1自然段)。这段文字非常优美,读着读着,让人仿佛置身于辽阔的大草原之中。说说你觉得哪些语句写得美?(勾画出相关的句子,思考:①写出了什么特点,表达了什么感情;②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2、自由朗读课文第二部分,找出草原人民的热情表现在哪些地方?你是怎么体会出来的?
交流展示
三、合作展示:
1、学生就以下自主学习情况,与小组学生进行交流。
⑴“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在句子里,运用了两个比喻,一个是把( )比作绿毯,另一个是把( )比作( )。
⑵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①渲染是指什么?②勾勒的意思是什么?③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2、“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3、在全班交流展示,并让学生相互评价,交流完善。 四、归纳提升:
1、品读自己喜欢的句子或重点词句,感悟课文内容(自主交流,并相互评价、补充、完善)。
2、采取分角色读等的办法,赏读课文,读出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反馈提高
五、 自测反馈:新|课 |标|第 |一 | 网 1、回顾课文填空。
(1)《草原》字里行间浸润着浓郁的草原风情,描绘了( )( )( )图,表现了草原的( )、( )、和( )。
(2)“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
( ),这句话在全文中起到了( )的作用.”
(3)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渲染”“勾勒”都是指:( ),“渲染”是指:( ),“勾勒”是指:( )。老舍先生将草原拟为一幅( ),突出了( )。 2、背诵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六、反思总结:
2*丝绸之路
学校: 学生姓名:
导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读读记记“矗立、戎装、守候、鸵鸟、匕首、贸易、芝麻”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主要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西部灿烂的历史,体会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
3.激发起了解西部历史的兴趣,交流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导学重难点:
1、理解丝绸之路的重要意义。 2、丝绸之路的价值。 导学时数:一课时 导学过程:
第一课时 自主学习
一、导入定向:
1、有一条路,东起我国的汉唐古都长安,向西一直延伸到罗马。这条路,承载了无数的骆驼与商旅;这条路,传播了东方的古老文化;这条路,传承了东西方的友谊与文明。它是东西方文明交往的通道。今天,让我们一起随着一座古朴典雅的巨型石雕,穿越时空的阻隔,一起走进──丝绸之路。
2、齐读课题。
3、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4、带着同学们的问题,读一读课文,看看能否在文中找到答案。 二、自学体验:
1、自由读资料袋,了解丝绸之路。
2、自由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生子及不理解的词语 3、教师重在对学生读书习惯的指导。
4、读通读顺课文,用四要素(时、地、人、事)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5、“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这句话的含义是: 。为什么说这是一条伟大的路?
交流展示
三、合作展示:
1、再读课文,就学生自主学习情况,小组间相互交流。 2、全班展示交流。 四、归纳提升:
1、学生将生字词带入文中的句子,同学之间互读、互评。
2、学生将字入句,句入文,自由通读课文,要求读得准确,读的通顺。
3、学生品读句子,感悟课文内容。重点品读:望着这座群雕,就仿佛看到了当年丝绸之路上商旅不绝的景象,仿佛听到了飘忽在大漠中的悠悠驼铃声。
4、教师重在对学生诵读技巧上的指导。 反馈提高
五、自测反馈:
1、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 )( )如生 不计( )( ) 天( )气( ) 浩浩( )
五彩( )( ) ( )( )峻岭 ( )多彩 美( )美( ) 2、知识拓展填空。
丝绸之路是( )的通道。它东起我国的汉唐古都( ),往西一直延伸到( )。在通过这条漫漫长路进行贸易的货物中,以产自我国的( ),最具有代表性,“丝绸之路”因此得名。
3、我国与丝绸之路有关的历史人物有: 4、课文先写( ),再写( )以及( ),最后写( )。
六、反思总结:
3、白杨
导学目标:
1、理解生字新词。 2、能读通课文,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爸爸”建设边疆,扎根边疆的崇高品质。 4、学会自主学习的一些方法,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导学重难点:《白杨》这篇课文运用借物喻人的写法,先写白杨高大挺秀,适应性强、生命力强的特点,借以表达爸爸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宏伟志向。同时也表达了爸爸对孩子的期望和信任,他相信孩子们一定会像小白杨一样,迎着风沙茁壮成长,成为建设边疆的生力军。
导学时数:两课时 导学过程:
第一课时 自主学习 一、导入定向:1、今天,我们来学习当代作家袁鹰的文章《白杨》。板书课题:白杨2、看插图,认识白杨树。 二、自学体验: 1、学生借助字词典和文下注释,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的读课文,用笔划出自己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语;
2、教师巡回指导学生,聆听学生是否读准了字音,是否读通了句子,并及时的单个指导。 3、教师重在对学生读书习惯的指导。 交流展示
三、合作展示:
1、再读课文,利用上下文意思或小组互助自主解决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语。 2、各小组代表利用教室黑板汇报自己不认识的生字和不理解的词语。 3、小组间互相帮助认识生字,理解词意,学生相互教读生字。 5、教师重在对学生自主识字和通过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指导。 四、归纳提升:
1、学生将生字词带入文中的句子,同学之间互读、互评。
2、学生将字入句,句入文,自由通读课文,要求读得准确,读的通顺。
3、教师采取多种朗读形式,检查学生读文情况,并采取学生评学生的办法进行评价。 4、教师重在对学生诵读技巧上的指导。 反馈提高
五、自测反馈:
1、看拼音,写词语。
gē bì jiè shào qīng xī ruǎn ruò fēn biàn fǔ mō ( ) ( ) ( ) ( ) ( ) ( )
2、比一比,再组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