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以直线和圆为载体,揭示了解析几何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直线的倾斜角、斜率的概念及公式、直线方程的五种形式是本章的重点之一,而点斜式 又是其它形式的基础;
两条直线平行和垂直的充要条件、直线 公式也是重点内容;
用不等式(组)表示平面区域和线性规划作为新增内容,需要引起一定的注意;
曲线与方程的关系体现了坐标法的基本思想,是解决解析几何两个基本问题的依据; 圆的方程、直线(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圆的切线问题和弦长问题等,因其易与平面几 何知识结合,题目解法灵活,因而是一
二、 高考要求
1、掌握两条直线平行和垂直的条件,掌握两条直线所成的角和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能 够根据直线的方程判断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3、 会用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平面区域;
4、 了解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了解线性规划的意义,并会简单的应用; 5、 了解解析几何的基本思想,了解用坐标法研究几何问题的方法;
6、 掌握圆的标准方程和一般方程,了解参数方程的概念,理解圆的参数方程的概念。 三、 热点分析
在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两点间的距离公式,中点坐标公式,直线方程的点斜式、斜率 公式及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是考查的热点。但由于知识的相互渗透,综合考查直线与圆锥曲 线的关系一直是高考命题的大热门,应当引起特别注意,本章的线性规划内容是新教材中增 加的新内容,在高考中极有可能涉及,但难度不会大。
四、 复习建议
本章的复习首先要注重基础,对基本知识、基本题型要掌握好;求直线的方程主要用待 定系数法,复习时应注意直线方程各种形式的适用条件;研究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时,应特 别注意斜率存在和不存在的两种情形;曲线与方程的关系体现了坐标法的基本思想,随着高 考对知识形成过程的考查逐步加强,对坐标法的要求也进一步加强,因此必须透彻理解。既 要掌握求曲线 方程的常用方法和基本步骤,又能根据方程讨论曲线的性质;圆的方程、直线 与圆的位置关系,圆的切线问题与弦长问题都是高考中的热点问题;求圆的方程或找圆心坐 标和半径的常用方法是待定系数法及配方法,应熟练掌握,还应注意恰当运用平面几何知识 以简化计算。
个不可忽视的要点。
l 1到12的角以及两直线的夹角、点到直线的距离
直线
【例题】
【例1】 已知点B (1,4),C( 16,2),点A在直线x— 3y + 3 = 0上,并且使 ABC 的面积等于21,求点A的坐标。
解:直线BC方程为2X+ 5y — 22 = 0,| BC| =
29,设点A坐标(3 y — 3, y),则可求A到
BC 的距离为 |11y 281,: ABC面积为 21,二 1 J29?|11y 281
v'29
二y
2
v'29
21 ,
70
或 11
141777514,故点 A坐标为(,空)或( , ).
11 11 11 11 11
【例2】 已知直线I的方程为3x+4y— 12=0,求直线l的方程,使得:
(1) I与I平行,且过点(—1,3);
(2) 「与I垂直,且「与两轴围成的三角形面积为
4.
解:(1)由条件,可设I '的方程为3x+4y+m=0,以x=— 1, y=3代入, 得 —3+12+m=0,即得 m=- 9, /直线 I '的方程为 3 x+4y — 9=0;
(2)由条件,可设「的方程为4x— 3y+n=0,令y=0,得x -,令x=0,得y -,于是由三 4
2n 角形面积S丄? ? n 4 ,得 n=96, ? n
4 3 2
/0或4x 3y 4 6 直线I的方程是4x 3y 4 6
3
0
【例3】 过原点的两条直线把直线 2x + 3y— 12 = 0在坐标轴间的线段分成三等分, 求这二直线的夹角。
解:设直线2x+ 3y — 12 = 0与两坐标轴交于 A B两点, 则A (0, 4), B (6, 0),设分点C, D,设 COD
8
XC 为所求角。
又DD
BeCA 一y62 ,二 C (2,-)
3
X
yo 1 2
4
koc koD | 1 kockoD
4
??? D(4, 3 ), 3
孑
koD
二 tg
1 3 3 9
1 131 4
3 3 ,
arctg —.
13
2 2
【例4】 圆x + y + x— 6y+ c = 0 与直线x+ 2y- 3 = 0相交于P,Q两点,求c为何
值时,OP OQ(O为原点).
1
解:解方程组消 x 得 5y — 20y + 12+ c = 0, yMy? -(12 c),
5
2
消 y 得 5x + 10x + 4c— 27 = 0, x1 ?x2 -(4c 27),
5
2
1
?/ OP OQ/.吐?皿
x1 x2
1, ???
12 c 4c 27
,解得 c = 3.
5
5
【例5】 已知直线y = — 2x + b与圆x2 + y2— 4x + 2y— 15 = 0相切,求b的值和切点 的坐标.
2 2
解:把 y = — 2x + b 代入 x + y — 4x + 2y — 15 = 0,
整理得 5x2— 4( b+ 2)x + b2 + 2b— 15 = 0,令 =0 得 b = — 7 或 b =13,]
T方程有等根,x
2(b
.,—),得x = — 2或x = 6 , 代入 y = — 2x — 7 与 y = — 2x + 13 得 y = —
3 或 y = 1 ,
???所求切点坐标为(—2,— 3)或(6, 1).
【例 6】 已知 | a| v 1,| b| v 1,| c| v 1,求证:abc+2 > a+b+c.
证明:设线段的方程为 y=f(x)=( be— 1) x+2 — b— c,其中 | b| v 1,| c| v 1,| x| v 1,且一1v b v 1.
f ( — 1)=1 — bc+2 — b— c=(1 — bc)+(1 — b)+(1 — c) > 0 f (1)= bc— 1+2 — b — c=(1 — b)(1 — c) > 0
?线段 y=( bc— 1)x+2— b— c( — 1 vxv 1)在 x 轴上方,这就是说,当 | a| v 1,| b| v 1,| c| v 1 时,恒有 abc+2 > a+b+c.
【例7】 某校一年级为配合素质教育,利用一间教室作为学生绘画成果展览室,为 节约经费,他们利用课桌作为展台,将装画的镜框放置桌上,斜靠展出,已知镜框对桌 面的倾斜角为 a (90 ° < a v 180。)镜框中,画的上、下边缘与镜框下边缘分别相距 m,( a> b)?问学生距离镜框下缘多远看画的效果最佳?
解:建立如图所示的直角坐标系, A0为镜框边,AB为画的宽度,
a m,b
O为下边缘上的一点,在 x轴的正半轴上找一点
看画的效果最佳,应使/ ACB取得最大值.
Qx,0)( x>0),欲使
a , asin a )、
由三角函数的定义知: A B两点坐标分别为(acos (bcos a , bsin a),于是直线 AC
BC的斜率分别为:
kAC=t anxCA= asin a a cos a x
k
BC
atan xCB bsin t anACB
kC kAC
B
bcos a x
1 kBC kAC
(a b) xsin a ab (a b)xcos a x2
(a b) sin
由于/ ACB为锐角,且x>0,则tanACB^
——(a b) sin a ,当且仅当 辿% 即x= ?. ab 2、:ab (a
viii ix x
b)cos a
时,等号成立,此时/ ACB取最大值,对应的点为q ?、ab ,0),因此,学生距离镜框下缘?、ab cm 处时,视角最大,即看画效果最佳
ab x
x (a b) cos a
【例8】 预算用2000元购买单件为50元的桌子和20元的椅子,希望使桌椅的总数 尽可能的多,但椅子不少于桌子数,且不多于桌子数的倍,问桌、椅各买多少才行? 解:设桌椅分别买 x,yX, 张,把所给的条件表示成不等式组,即约束条件
50x 20y 2000 为
y x
y 1.5x x 0, y 0
x
50x 20 y 2000
解得 y x '
200 7 200 7
??? A点的坐标为
由 50x 20y
y 1.5x
(200 200)
2000
解得
y
25 75 2
?B点的坐标为 (25,75) 所以满足约束条件的可行域是以 0)为顶点的三角形区域(如右图)
由图形直观可知,目标函数z= 但注意到x N, y N,故取y=37.
故有买桌子25张,椅子37张是最好选择.
【例9】
已知甲、乙、丙三种食物的维生素
A B含量及成本如下表, 若用甲、
乙、丙三种食物各 x千克,y千克,z千克配成100千克混合
食物,并使混合食物内至少 含有56000单位维生素 A和63000单位维生素 B.
解::I)由题, c 11x ( 丄 600x 700y (n) 由 9y 4z,又 x y z 100 ,所以,c 400 7x 5y.
400z 56000 及z 100 x y 得,4x 6y 320 , 800x 400y 500z 63000 7x 5y 3x y 130
所 以, 450. 甲 乙 700 400 9
丙 400 500 4 600 800 11 维生素A (单位/千克) 维生素B (单位/千克) 成本(元/千克) (I)用x, y表示混合食物成本 c元; (n)确定x, y, z的值,使成本最低.
所以,c 400 7x 5y 400 450 85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