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 数学 下册
一说,平均数是一个什么样的数?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求平均数的意义和作用。)
①当个数不同,用总数量比较结果时有失公平,可以用两组数据的平均数来比较。
②平均数能较好的反映出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③平均数是一个虚拟的数。 2、回顾求平均数的方法。
①把多的瓶子移出来,补给少的,使得每个人的瓶子数量同样多,这种方法叫移多补少。
②用先合后分计算的方法求平均数时,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 。 四、联系实际,拓展应用
1、做一做(课件出示)
学生独立思考解决,指名学生板演并说方法。
2、判一判(课件出示)
指名学生读题,独立思考后判断并说理由。
3、说一说(课件出示) 学生小组交流并汇报。 五、评价反思、感受成功
师;同学们回顾一下本节课学习的内容,说说学到了哪些知识? 引导学生梳理知识,加强对平均数的意义和作用的理解。
1、可以利用移多补少法来求平均数,还可以用先合后分计算的方法来求平均数。
四年级 数学 下册
2、我学会了用数据分析、比较等多种方式来解决问题,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我知道了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六、实践作业、课后延伸
参照十岁儿童正常身高,测量本班同学的身高,判断一下同学们的身高是否正常。(男生:140cm 女生:141cm) 板书设计:
平均数 求平均数的方法: 移多补少 先合后分 平均数能较好的反映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 男生队 女生队 (19+15+16+20+15)÷5 (18+20+19+19)÷4 =85÷5 =76÷4 =17(个) =19(个) 17<19 答:女生队的成绩好些。
第2课时 复式条形统计图
教学目标:
四年级 数学 下册
1、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了解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能根据收集的数据在提供的样图中完成相应的复式条形统计图。
2、会看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简单的问题,进行一些分析和判断。
3、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推理能力和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能根据提供的数据完成相应的复式条形统计图。 2、难点:能根据复式条形统计图所提供的信息提出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及手段:多媒体课件 课型:新授课 教学流程: 一、导入
师:你们知道我们国家有多少人口吗? 出示例3复式统计表
这里有一张人口统计表,反映某地区1980~2010年城镇和乡村人口数量的复式统计表。
师:你能从这张统计表中知道哪些信息。 师:还可以用哪种形式来进行数据统计呢? 揭示课题,板书——复式条形统计图。
师:以前我们学过将统计表绘制成条形统计图,那么今天我们能不能将这个统计表变成统计图呢?一起动手试一试。出示两张统计
四年级 数学 下册
图。
师引导学生说出:标题;纵轴:代表人数,单位:万人,每一格表示10万人;横轴:表示年份,年份上的小格中对应该年人数的条形图和数据。
师:你们会画吗?请大家把城镇人口的条形图补充完整再完成乡村人口的条形统计图。 二、探究新知
1、师:现在我们完成了两个单式条形统计图,它们分别反映了城镇人口和乡村人口 两种量。请你们观察比较后告诉我1980年城镇人口与乡村人口相差多少?
师:在比较过程中,你有什么感受? 师:为什么可以合二为一?
引导学生明白只有在相同项目内容下,才可以进行此操作。 2、师:我们刚才完成的城镇和乡村的人口统计图可以合二为一吗?怎么合呢?
小组讨论,动手操作绘制统计图,并展示作品学生互相评价。 师:老师这里也将他们合起来画了一张,你们看看感觉如何? 为了区分开乡村和城镇,应怎么办?
引导学生说出图例的作用,感受图例在复式条形统计图中的重要性。 板书:图例。
PPT出示完成的复式条形统计图 揭示课题,板书:复式条形统计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