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公园的规划湿地公园占地约60 hm2,主要由天水围生态缓解区所建造的人工湿地所构成。公园大致分为两部分:访客中心和湿地保护区。 7、交通系统分析
5
香港湿地公园道路设计合理,在公园中起到组织交通、引导游览、组织空间、联系各景点的纽带。交通系统完善,与外部交通相匹配。 8、景观序列、要素、形态分析
1)访客中心。湿地公园的访客中心位于公园入口处,是一个两层高的建筑物,总面积约1万m2。其中包括5个以湿地功能和价值为主题的展览廊:湿地知多少、湿地世界、观景廊、人类文化、湿地挑战;一个可容纳200人次的放映室;课室及资源中心;餐厅;礼品店及儿童游戏区。整个访客中心的设计以“融入自然”为理念,由入口望向访客中心,整个建筑物完全隐蔽在一片绿油油的人造山坡之下。
2)湿地保护区。占地约60 hm2,由不同的再造生境构成,包括淡水沼泽、储水湖、芦苇床、草地、矮树林、树林、红树林以及人工泥滩。访客设施集中在保护区北部连接访客中心的地方,不同的教育径,探索中心及观鸟屋为访客及学生提供认识湿地的机会。园境师精心设计,利用土丘、树林及建筑物分隔访客及野生动物栖息地,减少人类对野生动物的影响。
6
3)水系统的设计
水是湿地形成、发展、演替、消亡与再生的关键。湿地公园水系统的设计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①利用可以获得的天然水资源,重建了淡水和咸淡水栖息地。
②这些水体本身也是通过可持续的方式建造的,利用了原有鱼塘约一米厚的防水砂浆中的黏土。
③水的流速和水深由一系列简单的手动控制的堰来进行调控。
4)种植设计
香港本地的野生湿地植物资源相当丰富,在配置时应遵循物种多样性,再现自然的原则,体现陆生—湿生—水生生态系统的渐变特点,植物生态型从陆生的乔灌草—湿地植物或挺水植物—浮叶沉水植物等,主要措施有:
大量使用在香港苗圃不常见的乡土湿地植物物种,可以尽可能地模拟自然生境 ,而且能将维护成本和水资源的消耗降到最少。 湿地湖泊中水生植物的覆盖度小于水面积的30%。
除考虑到水生植物自身的水深要求之外,还需要考虑其花期和色彩、高低错落搭配,并安排好游人的观赏视角,以免相互遮挡。 5)景观元素
户外小品的设计风格与整个公园环境显得十分和谐。整个公园内的亭、廊、厕所的设计,并没有一般城市公园所追求的景观小品的多样化,甚至有些单调。许多材料元素如百叶窗、木平台等在各处反复出现,正是这些看似平淡的设计才更突出湿地公园本身的特色,而不会喧宾夺主。同时,材料的选择也很环保,如百叶窗的设计可以达到遮阳的效果,观鸟屋的设计充分利用了自然采光及自然通风。
9、公园规划设计方法论
香港湿地公园位于后海湾南尖鼻咀半岛东南方,天水围新市镇北部,毗邻
7
米埔内后海湾拉姆动,包括渔塘、蚝场及其它耕作农地。每年有超过12万只季候鸟在这里过冬或作迁飞时的中途休息站。香港湿地公园拥有如此丰富的生态资源及农村特式,为湿地公园作为一个生态旅游景点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湿地公园的规划设计亦充分利用这些优点,丰富访客的体验。 10、公园规划设计手法分析
香港湿地公园兼有香港旅游主要景点与生物栖息地的双重作用,作为世界级旅游景点,游客是不得不考虑的因素,但活动的人流会对湿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如喧哗声会打扰栖息地的生物等。如何实现人和环境的和谐共生,则是设计中最大的难点。设计者主要通过合理的功能布局和湿地生境的创造,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设计理念
整个湿地公园被划分为旅游休闲区和湿地保护区。其中旅游休闲区主要是为游客提供在不破坏自然的同时,欣赏、研究、洞悉自然的场所,主要包括室内游客中心和室外展览区等;湿地保护区占地约60公顷,由不同的生境构成,包括淡水和咸淡水栖息地、淡水湖、淡水沼泽、芦苇床、草地、矮树林、人造泥滩、红树林、林木区等,使游客能够亲身体验湿地自然环境和湿地的生物多样性特点。 11、总结
通过对香港湿地公园的景观和生态设计手法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对于城市区域中湿地的保护,并不意味着将其隔离弃置,而是可以通过合理的、精心的设计和规划、一定的技术支持,实现湿地保护和旅游开发、科普教育和休闲娱乐等多重目标。香港湿地公园生态的生态规划理念贯穿了其整个过程。建成后的香港湿地公园不仅是一个世界级的旅游景点,而且更是重要的生态环境保护、教育和休闲娱乐资源。
(二)上海后滩公园 The Houtan Park 1、背景介绍
世博后滩公园为上海世博园的核心绿地景观之一,位于“2010上海世博园”区之西端,位于黄浦江之东岸与浦明路之间,南临园区新建浦明路,西至倪家浜,北望卢浦大桥,占地18公顷。场地原为钢铁厂(浦东钢铁集团)和后滩船舶修理厂所在地。
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