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规划设计概念分析
上海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发源地,见证了近代民族工业由无到有、由小到大的发展历程,场地范围内工业遗址主要为工业厂房和货运码头等。而谈到文化传承,这些,不仅具有代表意义,更具现实意义,对一些废弃物品的回收和再利用,不仅使得文化重现,更符合发展要求。对于工业的改造,后滩主要做了一下三点:1、空中花园(型钢厂三车间及厚板酸洗厂房的改造)2、荻台江风(货运码头改造)3、锈色长卷(钢材的再生与再用) 3、公园类型、属性、与城市空间关系等分析
公园类型---污水净化型
上海世博后滩公园是2010上海世博公园的主要组成部分,场地为污染严重的工业棕地。设计将景观作为生命系统,用当代景观设计手法,在垃圾遍地、污染严重的原工业棕地上,建成了具有水体净化、防洪、生产、生物多样性保育、传承文明、审美启智等综合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城市公园。后滩公园建立了一个可以复制的水系统生态净化模式;同时,它吸取农业文明的造田和灌田智慧,再用和再生场地内的工业建筑和材料,建成后不再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去维护,而是让自然做功,形成低碳和负碳城市景观,为解决当下中国和世界的环境问题提供一个可以借鉴的样板,创立了新的公园建造和管理模式。它生动地注解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上海世博理念。 公园属性---城市公园
公园与城市关系---公共开放的湿地公园 4、规划目标分析
公园保留了场地内的原有一块面积16公顷的江滩湿地,茂盛的柳树和芦苇群落,供多种鸟类栖息并发挥河水净化和防止洪水侵蚀等功能;改造原有水泥硬化防洪堤而成为生态型的江滨潮间带湿地,供乡土水岸植被繁衍生长;同时,根据现状绿化及湿地分析现状用地及工业遗存分析湿地净化系统示意狭长的场地条件,设计了一个人工内河湿地系统,绵延1.7km,宽窄不一。
9
将景观作为一个生命的肌体,设计一个活的系统, 创造一个绿色世博,在上海世博会期间容纳大量游客,向客展示绿色技术,让上海世博会给游客留下难以忘怀的记忆。世博会后,后滩公园也将作为公众公园而长驻。 5、结构布局分析
方案采用立体分层布局的方式,以后滩地区发展的时间脉络、空间背景和场地禀赋作为线索,将湿地公园分为湿地生态景观层、农耕文明景观层、工业文明遗存层和后工业文明体验层四个功能层次,由此叠加形成场地的总体功能布局。
湿地生态景观层是黄浦江滩地景观的回归:保留滩涂、湿地,追忆渔猎文明。
农耕文明景观层是场地农耕文明遗迹的体现:借田园江水,体验农业文明。 工业文明遗存层是场地工业时代文化的见证:保留工业时代遗迹,回顾工业文明。
后工业生态文明体验层是后工业时代特征的反映:建立便捷的、多重体验空间,畅想后工业文明。
湿地生态景观层是本规划中的生态基础,担负着湿地保护与恢复的生态功能。
农耕文明景观层是体现场地农耕文明遗迹的重要景观层次。
10
工业文明遗址层本着从低成本的物质循环层面出发,力图以历史为依托来挖掘当代文化价值,通过改造厂房建筑及码头遗址,突出工业时代大生产的特征,来纪念上海后滩的工业文明。
上海2004年第三产业所占GDP的比重开始与第二产业所占GDP的比重基本持平,上海现在正处于工业化社会的中后期,在向后工业化社会转变。后滩湿地公园应具有后工业时代休闲游憩的特征。 6、交通系统分析
三场九园、步道网络编织交通体系
方案以一环九纵多路径的交通路网和三场九园的休憩场所共同形成场地的交通网络。
一环九纵多路径的交通路网,既确保了场地与外界的便捷联系,又保证了场地内部便利的可达性,很好的解决了世博期间人流的分流问题。
三场九园的休憩场所,在形成不同文明景观体验空间的同时,提供了世博期间人流等候、疏散的场地。
11
7、景观要素、景观形态分析 1)空中花园
空中花园广场位于场地南部,是湿地公园的主要出入口,设计保留其厂房主体结构,引入游客服务中心的功能,重新赋予了这个场地新的角色,使其拥有了新的生命力。 对于旧厂房,保留基本结构构件,并作艺术处理,成为了整个入口区域的重要景观标识,同时还将湿地的水系和植物尽可能引入到厂房空间里去,拉进了人与湿地的关系,增强人了与自然的交流。 2)荻台江风
芦荻台面积约1650平方米,位于后滩公园中部的原污水处理厂码头,长10米,宽8米,设计将整个码头及基础全部保留,改造成一个休闲平台。
此场地保留原货运码头基本格局,基础全部保留,体现工业遗存特色;铺上竹木甲板,局部砌出种植池,植入其它元素,建立人性化休息系统,使游人可舒适停留,眺望黄浦江原生湿地景观和对岸上海城市天际线。 3) 红绸带
红绸带是联系起“三场九园”的重要景观线索,分段布置于公园场地中。材料主要由钢板等废弃材料拼贴组合而成,既体现生态环保的理念,又是一个现代的景观雕塑。她不仅在
功能上满足了遮阳、休憩及各类空间围合分割的需求,在形式上还起到了景观标识性效果。
4)种植设计
场地内的植物主要可分为厂区间植物和湿地类植物两大块。厂区间的植物布局零星,整体绿化覆盖率较低,以香樟、广玉兰、女贞、水杉、雪松等为主。湿地类植物主要分为标高较高的、以狗尾草为主的滩涂植物和标高较低的、以镳草、芦苇、河柳、构树、女贞构成的滨水植物群落,生态景观良好。 5)景观元素
在狭窄的场地上,营造丰富的空间。内河谷地的地形与两岸的乡土乔木相结合,创造了一个相对幽静的溪谷景观,在喧闹的环境中,营造了一片僻静的场所。溪谷纵向由上游而下,蜿蜒曲折,空间开合多变;横向自陆而江,一波
1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