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神经心理思考题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20 23:43:05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神经心理思考问题

第一章 绪论

一、脑电的主要形式有哪些?其变化规律有什么心理意义?

二、研究脑电从EEG到ERP意味着什么?可否从信号检测论的技术角度对之加以分析? 三、EEG与ERP的形成机制有什么不同? 四、在头皮能够记录到脑电的前提基础是什么? 五、生理心理学与心理生理学有什么区别? 六、ERP的时间分辨率和空间分辨率有什么特点? 七、从网上搜“偶极子”和“容积导体效应”两个概念。 参考书:魏景汉教程,赵仑教程

第二章 ERP的技术原理

一、什么是ERP?请从哲学的角度加以分析?

二、什么是撤反应?有何特点?在ERP实验中为何将其作为伪迹?应如何处理这种伪迹? 三、EEG对ERP的淹没与叠加的基本原理是什么?请结合魏景汉教程图2-1加以说明。 四、什么是噪音、干扰、伪迹?

五、ERP数据是如何提取的?(简述主要过程)

六、导联方法有哪些?国际10-20系统,单极导联和双极导联各有什么特点? 七、对ERP是如何分类的?各有什么特点?

八、什么是异相信号、共模信号?什么是共模抑制比CMRR? 九、什么是频带宽度、时间常数、输入阻抗和输出阻抗? 第三章 ERP成分概述

一、什么是CNV?说明其特点和心理意义。 二、什么是P300?说明其特点和心理意义。 三、什么是BSP?说明其特点和心理意义。 四、什么是MMN?说明其特点和心理意义。 五、什么是N400?说明其特点和心理意义。 六、什么是PN?说明其特点和心理意义。 第十章 ERP刺激程序

一、视觉刺激有哪几类?其参数有哪些? 二、听觉刺激有哪几类?其参数有哪些? 三、体感刺激的参数有哪些?

四、刺激序列包括哪几个阶段?每个阶段各有哪些特点?

五、什么是Oddball实验模式?该模式又分为哪几类?每一类的特点是什么? 六、什么是Go-Nogo实验模式?该模式的特点是什么?

七、什么是跨通路(Cross-Modal)实验模式?该模式的特点是什么?(需自己总结其特点) 八、几种典型的认知(知觉、记忆、意识)实验模式的特点是什么?(需自己总结其特点) 九、熟练掌握Eprime的操作。 第十一章 ERP数据处理 一、ERP的实验流程是什么?

二、脑电数据的采集与记录的具体步骤有哪些?

三、在进行脑电数据的采集与记录时,需要设置或修改的脑电记录参数有哪些? 四、波形平均与叠加的步骤有哪些? 五、如何进行波形的识别? 六、如何进行波峰测量? 七、如何进行平均波幅的测量?

八、行为数据的测量指标有哪些?在ERP实验中有何意义?

九、脑电分析的统计方法有哪些?在SPSS中,其文件格式有何特点? 十、如何进行ERP结果的解释?

神经心理思考问题

第一章 绪论

一、脑电的主要形式有哪些?其变化规律有什么心理意义? (一)α(alpha)波

①特征:频率为8-13Hz,绝大多数正常人是频率9-10Hz,波幅10-100μv,平均50μv的正弦形节律。在顶、枕区活动最为明显,为正常成人的基本节律。

②临床意义:清醒安静闭目时即出现,睁眼、注意、思考问题、或接受其他刺激时,α波消失而出现低波幅快波,这称为 α阻断。双侧频率相差每秒在0.5周以内。出现 α波的时间百分数称 α指数,个体间差异很大,从0-100,但同一个人的差异大于15%视为不正常。 α 波峰与两侧的波谷大体上可连成为等腰三角形,若峰顶向左或向右移位而破坏了等腰的形态,则提示中枢处于疲劳状态。 α波并非只产生于顶、枕区,前头部也有 α活动,只是由于额区参与了作为随意注意基础的激活过程的调节,从而获得了去同步反应,致使 α节律

受到抑制,数量也显得少些。

③ α节律优势的人可能具有以下表征:如意识活动水平较高,工作能力较强;情绪稳定,沉着冷静;富于感情色彩,见识广博,勤于思维,讲求实际,善于进行具体的形象的和创造性的活动等。 (二)β(beta)波

①特征:频率在14-30Hz,波幅5-20μv,不超过50μv,尖样负性波,在额、颞和中央区β活动最为明显。

②临床意义:β节律不受睁闭眼的影响,当注意、情绪紧张、焦虑不安或服用安眠药时口活动可急剧增多。通常认为皮层神经元兴奋性增高,则可引出这种低波幅、快频率的β活动,亦即β波增多常是皮层张力增高所致。约有6%正常人的脑电图以β波为主。 ③β节律优势的人常表现为:精神紧张,情绪不稳,易于冲动,固执己见;长于抽象思维.善于依靠推理来解决问题;善于独立地执行任务;持久力差,易于疲劳。 (三)γ(gama)波和θ(theta)波

γ(gama)波:频率在35Hz以上。

θ(theta)波:①特征:频率在4-7Hz,波幅20-40μv,见于顶区、额颞区,正常成人中θ波的百分率一般不超过10%-15%。

②临床意义:轻睡时θ波逐渐消失,此时θ波常首先出现于两侧额部。潜在的如皮质下的病变可产生两侧爆发性θ节律,经常存在局灶性θ节律,属不正常表现。 (四)δ(delta)波

①特征:频率为4Hz以下,波幅10-200μv。

②临床意义:δ波出现于正常入睡眠时,代表皮层张力降低,在婴儿和少年儿童出现δ波属于正常。经常存在的局灶性δ波,无论任何年龄,任何意识水平均为异常,提示皮层病变,双侧和爆发性δ节律则常为皮层下病变。

θ波与δ被均属于慢波,可见于正常婴儿至儿童期及成年人的睡眠期间。在病理状态下,局限性慢波出现于局限性癫痫、脑肿瘤、脑脓肿、脑外伤性血肿和伴有软化灶的脑血管病等,有定位诊断价值。

(五)其他波

棘波 呈快速上升和下降,周期短于80ms,多为负性。棘波是大脑皮层神经细胞过度兴奋的表现,见于局限性癫痫,多棘波出现于肌阵挛性发作。

尖波 又称锐波,是一种周期长于80ms短于200ms的三角形波,与背景脑电图有区别,出现于局限性癫痫。三相(尖)波发生于肝昏迷。

棘慢综合波 是由一个棘波和一个慢波组成的复合波,棘波周期短于80ms,慢波的周期在200-500ms之间,出现于局限性癫痈。两侧对称同步3Hz持续的有规律的棘慢节律见于癫痫小发作。

多棘慢波 有两个以上的棘波和一个慢波组成的复合波,发生于肌阵孪性发作。

尖慢综合波 由一个尖波和一个慢波组成,尖波的周期在80-200ms之间,慢波周期在500-1000ms之间,出现于局限性癫痫。

二、研究脑电从EEG到ERP意味着什么?可否从信号检测论的技术角度对之加以分析?

健康成人在清醒状态下,头皮表面记录的EEG为数微伏值75微伏左右,但在病理状态下可达1微伏以上。脑的心理活动所产生的脑电信号通常比自发电位小,被淹没在自发电位中而难以观察。仅从EEG很难获得关于复杂认知的起始时间、持续时间、时间顺序等信息。采用计算机叠加技术可将这种信号从自发电位中提取出来。这样提取出来的信号就是ERP。它是刺激事件(包括物理刺激和心理因素)引起的脑电真实的实时波形,时间分辨率可精确至微秒级。

从信号检测论的技术角度来看,ERP是刺激事件(包括物理刺激和心理因素)引起的脑电真实的实时波形。在ERP实验中,我们只需提取心理因素引起的脑电真实的波形,需要排除噪音、干扰和伪迹。和信号检测论的原理相似。

三、EEG与ERP的形成机制有什么不同?

关于经典EEG节律形成的机制,目前一般认为主要是皮质大量神经组织的突触后电位同步总和所形成的。EEG主要来自突触后电位变化,即胞体和树突的电位变化。对于EEG的主要节律来说,轴突的动作电位过快,难以形成EEG的主要成分。由于单个神经元的电活动过于微小,只有神经元群的同步电位才可以被记录到。其中某些同步化作用来自丘脑非特异投射系统。ERP除了皮质突出后电位以外,还含有皮质下组织活动及轴突动作电位成分。 四、在头皮能够记录到脑电的前提基础是什么?

记录点与活动神经元源的距离是影响头皮点位强弱的主要因素。头皮电位的颅内神经元发生器(源)可分为近场源与远场源两类。初级体感诱发电位产生于中央后回,是近场源的例子。其神经元源位于半球表面,头皮电场较强,波幅最高处位于顶部电极点,恰在中央后回出。典型的远场源是脑干诱发电位(BAEP)。BAEP的脑内源包括从第八对脑神经到丘脑的一系列脑干结构。这些脑内源与头皮距离颇远,其偶极子电场强度在头皮上很弱,所记录到的BAEP波幅也就很小。

五、生理心理学与心理生理学有什么区别?

心理生理学(psychophysiology)的概念是John Stern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它是以心理因素为自变量,以生理指标为因变量的学科,一般以人为被试。生理心理学(physiological psychology) 则是以生理变化为自变量,以心理因素为因变量的学科,一般以动物。心理生理学是从生理心理学中分离出来的。 六、ERP的时间分辨率和空间分辨率有什么特点?

认知神经科学侧重研究认知过程神经机制,ERP的优势是具有高时间分辨率。ERP便于与RT配合进行认知过程的研究,具有无创性,128导ERP的空间分辨率可以达到3mm,是科学工作者进行认知神经神经科学研究的最得力方法。与各种脑研究技术的时间与空间特性的比较,从中也可以看出ERP的价值。妨碍ERP提高空间分辨率的原因主要是容积导体效应与封闭电场问题。

七、“偶极子”和“容积导体效应”两个概念。

两个等量异号的点电荷+Q和–Q,当它们之间分开的距离较讨论中所涉及的距离(例如所考察的场点到它们之间的距离)小得多时,这一对点电荷称为电偶极子,或简称偶极子。在研究电介质的极化、电磁波的发射和吸收以及中性分子相互作用等理论时,都要用到电偶极子这一物理模型。

搜索更多关于: 神经心理思考题 的文档
神经心理思考题.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0qz3q30e8m0fvqu4zj3d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