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城市
1.中心城市内涵
中心城市是相对于周围城市而言的,是指在经济上有着十分重要地位,具有强大的吸引能力、辐射能力和综合服务能力的城市。中心城市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从经济角度看,中心城市首先是区域内经济中心,在经济发展中起主导作用,辐射能力强,带动区域发展的作用大。从区域角度看,中心城市是自然区域内社会经济条件处于中心地位的城市。从城市体系看,中心城市是区域城市中处于核心地位、发挥主导作用的城市。中心城市一般是由区域内自然、经济和社会等条件处于相对优势的城市发展演变而成的。由于中心城市在某些条件所具有的相对优势,从而使这些城市在工业化、城市化和经济发展中获得竞争优势而得到优先发展,成为区域内的中心城市。区位优势是中心城市生成的重要条件。良好的区位使中心城市容易形成交通优势,而便利的交通不仅可以改变城市在几何位置的不利,而且可以弥补城市在资源察赋上的不足,吸引产业和人口的集聚。社会经济条件的优势则是中心城市成长的重要因素。良好的配套设施和充足的人才,专业化的分工和良好的产业配套,使中心城市发展相对于其他城市处于相对有利的位置。从经济角度考量,中心城市一般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国际性中心城市,如纽约、伦敦、巴黎、东京、香港等;第二层次是洲际性中心性城市,如悉尼、法兰克福、曼谷等;第三层次是国内区域性中心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等。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和区域的形成,国内区域性中心城市的产生一般会不止1个。但这些中心城市又因其在区域内的功能不同而有所区别,分别形成区域中心城市和区域次中心城市,各自在区域范围内发挥不同的服务功能。如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形成了广州和深圳两个中心城市,其中广州作为区域性的主要中心城市,深圳作为区域内的次中心城市。在我国,一般以城市人口规模划分城市等级:特大市,指城市市区人口超过100万人的城市。大城市,指城市市区人口达到50一100万。中等城市,指城市市区人口达到20一50万人。小城市,指城市市区人口为20万以下。
2. 中心城市的类型
1..按空间影响范围来划分,中心城市可以分为全国、跨省大区域、省域、省内区域、市域五类。
2.按经济实力来划分,中心城市可以分为超强级、强级、较强级、中级和弱级五类。 3.按是否有主体经济来划分,中心城市可分为特色型经济城市和综合型经济城市。
4.按发展阶段来划分,中心城市可分为高级和初级两类。中心城市有一个从初级走向高级的发展过程
3.城市的发展与中心城市的形成
城市是一个历史范畴,它随生产力的发展而产生和成长,经历了由低级到高级的演化过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以及区域经济的综合发展为中心城市的生长和发育奠定了物质基础和提供了有利条件。城市的发展与工业的发展直接相关。工业生产的特点要求劳动者的集扩大再生产的特点要求这种集中的不断扩大。在这种动态的集聚过程城市的组织形式应运而生,以工业为主体的城市经济最初形成。近现中中代以来,工业的大发展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城市文明的重大进步形成了对城市人口聚集的巨大吸引力,这客观上促成了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效益不断提高的自组织机制的形成,为近现代城市系统不断演进、城市功能日益完善创造了动力机制。城市的发展也离不开农业的发展。农业现代化带来生产率的大幅度提高,由此产生农业人口过剩,来自农村的大量剩余劳动力不断涌入城市,成为城市人口聚集的外部动力,大大缓解了城市经济增长的“瓶颈”。城市的发展还取决于第三产业的发展。第三产业与第一、第二产业有机配合、共同发展而形成的综合经济实力推动城市的发展。这种综合的经济实力既存在于城市内部,也存在于城市外部。城市是一定区域的“点”它的发展与
一定地区综合经济实力,也就是“面”,有着直接关系。事实上,城市的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也存在着互动过程:区域经济发展能推动城市的发展,城市的发展也能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4.中心城市的主要功能
第一,中心城市具有较强的需求带动作用。中心城市的综合经济实力较强,可以从需求方面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
第二,中心城市具有较强的生产能力和技术的辐射扩散作用。在工业化过程中,中心城市集中了大量的人口和生产活动,也集中了众多的大学和科研机构,这使中心城市成为技术创新的中心。
第三,中心城市是经济活动的组织中心。中心城市本身就是一个大市场,因此是对外贸易的中心。
5.中心城市集聚经济
城市经济的本质特征在于它的空间集聚性,集聚经济是中心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基本力量,中心城市较强的聚集功能在经济发展上会形成集聚经济效应。马歇尔(Marshal)l在19世纪90年代就提出集聚即空间外部性的概念,而且在他1920年出版的《经济学原理》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经济集聚的三个原因:劳动力市场共享、中间产品投入和技术外溢。韦伯(A.weber,1929)则在《工业区位论》中最早提出产业集聚的概念。他认为,产业集聚是由于生产按某种规模聚集在同一地点进行,因而给生产或销售方面带来的利益或造成的节约。韦伯还认为产业集聚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低级阶段,是单纯由企业经营规模扩大而带来的生产聚集。第二阶段是高级阶段,主要是靠大企业以完善的组织方式集中于某一地方,并引发更多的同类企业出现,这时,大规模生产的显著经济优势就是有效的地方性聚集效应。迈克尔·波特(MIChaelPorter,1990)在《国家的竞争优势》中从竞争经济学的角度出发,认为产业集聚需要需求环境、要素条件、关联与支持性产业以及企业竞争与战略四大要素的相互促进与配合。保罗·克鲁格曼(P.Kurmgna,1991)在《收益递增与经济地理》中则建立了“中心一外围”的模型,力图说明产业集聚在要素配置和竞争中的重要作用,认为产业集聚的形成及其效率取决于运输成本、规模经济和制造业的聚集程度t’‘。可见,集聚经济内涵中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是:与专业化相联系的规模经济利益和与多样化相联系的范围经济利益。确切地讲,经济集聚是一种通过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获得来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的系统力量。中心城市集聚经济可以产生相应的企业群落效应,使集聚区域的个体获得竞争优势,从而促进个体的发展,个体的发展又会进一步促进整个集聚区域的扩展和壮大。集聚经济主要有以下的效应:()l交易费用的降低。产业集聚带来大量的信息产生和交流,市场和技术方面的专业信息大量地存储在集聚区内的企业和相关机构,集聚区内的成员可就近获取所需的高度专门化的部件、机械设备、商务服务、人才一、信息等资源,从而节约交易费用。(2)比较优势的获得。产业集聚可以使企业通过专业化分工来进行自身最具优势的生产活动,在专业分工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而对于其他方面的需求,则可以通过外部资源的充分利用来获得。(3)市场集聚效应的产生。当某一区域的企业集聚到一定规模时,会产生相应的市场认知度。消费者进行购买活动时,一般会优先考虑聚集区域内的企业,这就会企业生存所需的市场需求因集聚而产生扩大效应。(4)创新效应的外溢。在集聚区内,创新领先的企业开发出新市场时,当创新者自身的生产能力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时,会存在一定的市场剩余,这就为其他企业提供了市场机会。此外,集聚区内的关联企业之间由于交流的便利,有利于创新 。
中心城市的高校发展
他们都是是省级政府独立举办,还是省市共同管理、共同建设,或是地方政府独立举办,抑或是社会力量举办,高校的行政管辖都具有鲜明的地方性的特点。它们行政上受地方政府管辖,业务上受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监督、管理和指导,经费上由地方政府拨款或由地方力量筹措,与中央政府很少发生直接联系。
具有服务指向的区域性,人才培养的应用性。地方中心城市高校的发展机遇我国地方中心城市高校的生存背景与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总趋势,特别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状况紧密相连。进入21世纪以来,知识经济、信息技术对高等教育的冲击,全球化、大众化给高等教育带来的影响,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正不断改变高等教育的内涵,改变高等教育的职能,改变高等教育的管理模式。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国家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满足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加大了发展高等教育的力度,中国高等教育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地方中心城市高校在世纪之交的关键时期迅速发展壮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参考文献:
[1]《论地方中心城市高校的建设和发展》 李达轩,中国知网
[2]《1990年以来西北地区中心城市竞争力比较研究》 佟庆,中国知网 [3]《基于技术进步的中心城市产业演化研究》 潘伟志 ,中国知网 [4]《论中心城市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林奇涵,中国知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