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42/159—2012
Qi —— 第i土条顶面的超载(kN/m); Gi —— 第i土条的自重((kN/m);
αi —— 第i土条底中点或第i层土钉与滑弧相交处切线与水平线的夹角(°); ζi —— 第i层土钉与水平线的夹角(°); m —— 滑弧穿越的土钉层数;
Nuki —— 第i层土钉极限抗拔力标准值(kN); Sxi —— 第i层土钉水平方向的间距(m)。 其余符号意义同式6.2.12。
6.12.7 对复合土钉支护结构中的水泥土加固体抗剪验算时,其c值可取0.2qj~0.4qj (qj为水泥土的抗剪强度),υ值取零。如水泥土加固体宽度不能满足6.12.3条的构造要求,应采取插筋补强措施。 6.12.8 采用土钉支护的边坡变形宜根据类似条件的边坡实测资料和经验判断。为限制变形,可加大或部分加大中、上层土钉的长度,也可设置锚杆并对锚杆施加预应力等措施,施加预应力的锚杆按照预应力锚杆方法设计,锚杆预应力值不宜超过锚杆抗拔力设计值的60%。
6.12.9 土钉支护坡脚以下有软弱土层时应按6.2.14条的要求进行坑底抗隆起验算。如采用复合土钉支护,前缘设置有水泥土桩排并能对坡底软土提供有效侧限时,则可不再进行坑底抗隆起验算,但应进行整体稳定性验算。
6.13 被动区土体加固
6.13.1 本节规定适用于为改善坑底软弱土层的嵌固条件以加强对支护桩、墙的变形的控制而进行的被动区加固。按照本节要求加固后,变形计算时可将加固深度范围视为一完整加固土层并按加固土确定其c、υ、m值。
6.13.2 被动区土体加固的平面布置形式有实腹式、格构式两种。除避开已施工的工程桩外,应尽可能采用实腹式。如采用格构式,计算时应对加固体参数按置换率进行折减。
b h1 h2 h3 b1 土体加固 d b2 b3 图6.13.2 被动区加固剖面
6.13.3 被动区土体加固竖向布置形式可采用平板式或阶梯式(图6.13.2),应符合以下要求:
1 被动区加固宽度不应少于支护桩(墙)在坑底以下嵌固深度的1.1~1.2倍;当支护桩(墙)嵌固深度超过4/α时,可取坑底至4/α点深度的1.1~1.2倍;
2 靠近支护桩(墙)一侧加固土厚度也不宜小于5m~6m;坑内方向一侧不宜小于2m~3m。当加固范围内有较大的承台坑时,应将加固范围降低至承台坑以下,或者在开挖该承台坑时增加支撑等传力设施;
3 当采用阶梯式布置时,台阶应平缓过渡,台阶高宽比不宜大于1:2;
43
DB42/159—2012
4 应采取措施确保加固体与支护桩(墙)有效密贴,当采用水泥土搅拌桩加固且支护桩(墙)先于搅拌桩施工时,加固体和墙体之间的空隙应采用旋喷桩或压力注浆等措施充填。 6.13.4 当主体结构设计要求对工程桩承台周边进行加固时,基坑周边被动区加固可结合主体结构设计要求进行布置。
6.13.5 对于狭长基坑坑底存在较厚软土时,可采用图6.13.5所示多孔板式坑底满堂加固。加固体可作为暗撑进行设计计算。基坑中部暗撑宽度最小处的截面(图6.13.5 A-A)应满足单元受力要求。
计算单元 A A
6.13.6 被动区加固宜在基坑开挖之前完成,不得在基坑大部分或全部开挖后再进行被动区加固。 6.13.7 基坑被动区土体加固体水泥掺量与加固体强度参见6.11节水泥土挡墙相关内容。被动区加固在坑底以上空孔段也应适量喷灰(浆),水泥掺量不宜小于7%或根据现场试验确定。
图6.13.5 多孔板式坑底满堂加固 6.14 放坡开挖及坡面保护
6.14.1 符合表6.14.1所列坡度值可视为“自稳边坡”。对自稳边坡可酌情(土质、基坑维持时间、环境条件)采取一定的坡面保护措施, 保护设施不作为受力构件设计。
6.14.2 边坡坡脚以下有软弱土层分布时应进行整体稳定性验算和坑底抗隆起稳定性验算。如不能满足要求应采取下列措施:
1 放缓坡率,或分阶放坡,减少边坡高度,卸去部分坡体重量; 2 采取支护措施。
6.14.3 对陡于表6.14.1所列坡度值的边坡应进行稳定性分析, 若不能自稳, 则应采取适当的补强加固措施。
6.14.4 分阶放坡时,如上阶坡坡脚与下阶坡坡脚连线与水平线的夹角小于等于45°,则可分阶确定坡度值,或分阶进行稳定性分析。但当下阶坡中分布有软弱土层时,应考虑上、下阶坡之间的相互影响,对上阶坡应验算从平台或下阶坡面剪出的的可能性;下阶坡坡底以下有软弱土层时应验算在整个坡体重量作用下产生深层整体滑动的可能性。
表6.14.1 自稳边坡容许坡度
岩土类别 杂填土 状态或风化程度 中密至密实, 成分以建筑垃圾为主 坚硬 黏性土 硬塑 可塑 粉 土 稍湿(地下水位以上) 5m 以内 44
5m 以内 坡 高 5m 以内 容许坡度值 1:0.75~1:1.00 1:0.75~1:1.00 1:1.00~1:1.25 1:1.25~1:1.50 1:1.00~1:1.25 说 明 1、有经验的地区应根据经验确定稳定坡度值 2、在土质不均、有软弱夹层或边坡岩体构造节理发育的情况下, 对边坡稳定性应另做专门研究
相关推荐: